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6高考第36题:将 a 摩 H_2S 和1摩 O_2置于一个容积可变的容器内进行反应。维持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不变(101千帕),在120℃下测得反应前后容器内气体的密度分别为 d_1和 d_2。若 a 的取值不同,则 H_2S 的氧化产物可能有如下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2.
原题:在一定温度下,把2摩O_2通入一个一定容积的密闭容器里,发生如下反应: 当此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反应混和物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现在该容器中,维持温度不变,令a、b、c分别代表初始加入的SO_2,O_2和SO_3的物质的量(摩)。如果a、b、c取不同的数值,它们必须满足一定的相互关系,才能保证达平衡时,反应混和物中3种气体的百分含  相似文献   

3.
一、原子守恒 例1(二.8)体积为V升的密闭容器中通入a摩No和b摩O_2,尺应后容器内氮原子数和氧原子数之比为A.a/b B.A/2b c.a/a 2b D.a/2(a b) 解析;在化学反应前后组成物质的各种原子始终是守恒的。在密闭容器中,不管NO和O_2反应后是否有气体剩余,也个管是哪种气体剩余,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会改变。因此,反应后容器内氮原子数和氧原子数之比就等于通入密闭容器中的氮原子物质的量与氧原子物质的量之比,因a摩NO中有a摩N原子和a摩O原子,而b摩O_2的2b摩O原子,故答案为C。  相似文献   

4.
化学平衡体系中,在同一条件下达到平衡状态时,不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反应混和物的各组分百分含量保持不变.根据这一原则,只要平衡体系气体百分含量不变,任一状态时各物质的量均能确定.教学中我归纳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个通式,使用简便,运算快捷,效果较好.下面以1993年高考化学试卷第34题为例说明此通式的运用.在一定温度下,把2摩尔SO_2和1摩尔O_2通入一定容积的密闭容器里.发生以下反应:2SO_2 O_2催化剂2SO_3,当此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反应混和物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现在该容器中维持浓度不度,令a、b、c分别代表初始加入的SO_2、O_2和SO_3物质的量(摩),如果 a、b、c取不同的数值,它们必须有一定的相互关系,才能保证达到新平衡时反应混和物中三种气体的百分含量跟上述平衡时完全相同.请填写下列空白:(1)若a=0,b=0,则c=______.(2)若a=0.5,则b=_____,c=_____.3.a、b、c取值必须满足的一般条件是什么?(请用两个方程式表示,其中一个只含a和c,另一个只含b和c)  相似文献   

5.
题目.(2011年浙江省高中化学竞赛24题)在一个装有可移动活塞的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1)N_2(g)+3H_2(g)(?)NH_3(g),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得NH_3的物质的量为a mol,保持容器内的温度和压强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又通入少量的H_2,再次达到平衡后,测得NH_3的物质的量为b mol,请你比较a、b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相似文献   

6.
假设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也是化学解题中常用的技巧与策略,一些较难的化学题,运用适当的假设加以解决,既方便又快捷,这不仅给试题的解决方式带来了新意,同时,也给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一、极端假设 所谓极端假设,就是把研究的对象、过程、数据、变化,经过假设,推到理想的极限值,从而绝处逄生,得了正确答案。 例1 常温下,向20升真空容器内通入a摩H_2S和b摩SO_2(a和b都是正整数,且a≤5,b≤5)。反应完全后,容器内的气体可能达到的最大密度是( )  相似文献   

7.
在’96高考化学试卷中,化学计算题有9题,共46分,占总分30.7%,仍是配分较大的题型。能否迅速而准确地解答,直接关系到考生在化学科考试的成败。本文结合试题的特点,予以解析。 1.根据原理 迅速求解 第21题:实验室用铅蓄电池作电源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氯气,已知铅蓄电池放电时发生如下反应:负极:Pb SO_4~(2-)=PbSO_4 2e正极:PbO_2 4H~ SO_4~(2-) 2e=PbSO_4 2H_2O今若制得Cl_2,0.050摩,这时蓄电池内消耗的H_2SO_4的物质的量至少是( )  相似文献   

8.
1.装置如图:先把预先吸在胶头滴管1里的盐酸挤入放有固体FeS的容器2内,产生H_2S气体进入中间的玻璃管内,使洋泡泡3略微鼓起时马上挤装有较浓H_2(SO)_4的滴头4使与容器5中的(Na)_2(SO)_3反应产生的(SO)_2气体也进入玻璃管内混和反应,此时洋泡泡逐渐因充满气体而鼓起,玻璃管壁有大量淡黄色硫附着。随着反应的进行,洋泡泡逐  相似文献   

9.
高考化学试题对能力的考查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这是近几年高考的一大特点.其中思维能力是《化学科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的要考查的四种能力的核心.在有限的时间里解答数量较多的试题,关键是思维要敏捷,即敏锐地判断题目的特征,通过巧解、速解来解答一些题目.95年高考化学题对思维的敏捷性做了较多的考查.现举例简析如下:第8题:在体积为V升的密闭容器中通入a摩NO和b摩O_2.反应后容器内氮原子数和氧原子数之比为()(A)a/b(B)a/2b(C)a/a 2b(D)a/2(a b)解题关键:不论NO和O_2如何反应,反应前后氮原子和氧原子守恒.故应选(C).第13题:100毫升6摩/升H_2SO_4跟过量锌粉反应,在一定温度下,为了减缓反应进行的速度,但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向反应物中加入适量的()(A)碳酸钠(固体)(B)水(C)硫酸钾溶液(D)硫酸铵(固体)解题关键:减缓酸与金属的反应速度,但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稀释酸液是方法之一,除加水外,硫酸钾溶液对硫酸来讲同样起稀释作用.故选(B)、(C).  相似文献   

10.
既然化学反应中有完全反应与不完全反应、主反应与副反应等问题,那么要想从量的方面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就必然涉及到区间、端点、范围的问题.下面就此类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一)关于区间、端点、范围问题的化学计算在近几年高考题中频繁出现,如MCE 94(15)(23)(24)三题,MCE 96(36)题,MCE 97(13)(22)(26)三题,这应该引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加以仔细研究.(二)关于区间、端点、范围问题的化学计算解法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分别举例分析如下.1.运用概念、边界条件、极限等进行速算巧算.该种类型计算题的问法往往是求某种物质的质量、体积或物质的量是大于、小于还是等于某值,或介于某两值之间.解法往往可用极限法,即取极限求极值.或者运用概念边界条件求最多或最少可能为多少.例(1)MCF 97(13)向50毫升18摩/升H_2SO_4溶液中加入足量铜片并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为( )A、小于0.45摩 B、等于0.45摩C、在0.45摩和0.90摩之间 D、大于0.90摩(解析)边界法.若50毫升18摩/升硫酸全部反应,被还原硫酸为0.45摩,而事实是反应进行硫酸溶液变稀,不能再与铜反应,即硫酸不可能完全反应.故选(A)  相似文献   

11.
1 碘化氢的还原性 (1)反应原理: KI H_2SO_4(浓)=NaHSO_4 HI↑ 8HI↑ H_2SO_4(浓)=H_2S↑ 4H_2O I_2反应条件:微热。用湿润的醋酸铅试纸检验反应产生的气体。实验现象是湿润的醋酸铅试纸呈现黑褐色并有金属光泽。反应式: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理科数学第21题:已知函数f(x)=(x-2)e~x+a(x-1)~2有两个零点.(Ⅰ)求a的取值范围;(Ⅱ)设x_1、x_2是f(x)的两个零点,证明:x_1+x_2<2.这道题的第(Ⅰ)问,考查函数的零点问题,考生很熟悉,有利于考生稳定情绪,大部分考生可以得分,又利于考生切入第(Ⅱ)问.第(Ⅱ)问  相似文献   

13.
一、选择题 1.能说明同体积的H_2、Cl_2经反应成二倍于H_2体积、的HCI气,从而导出Cl_2、H_2都是双原子分子的原理或定律是( ) [A]勒沙特列原理 [B]质量守恒定律 [C]阿佛加德罗定律 [D]分析物质百分组成并计算 2.将百分比浓度为a%,物质的量浓度为Clmol/L的稀H_2SO_4蒸发掉一定量的水,使之百分比浓度为20%,此时物质的量浓度的C_2mol,则C_1和C_2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含有河佛加德罗常数个某种微粒的物质w,则w的物质的量是1摩尔(B)摩尔和质量一样都是基本物理量(C)物质所含各种微粒总数与该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D)1摩CO_2的体积约22.4升.2.把11体积H_2气、5体积O_2气和1体积Cl_2气组成的混和气体,在密闭容器中引燃后,恰好完全反应,最后所得盐酸的百分比浓度为( )(A)27.5%(B)28.85%(C)26.3%(D)25.75 %3.在标准状况下,容积为1升的密闭客器中刚好可以盛放a个N_2分子和b个H_2分子组成的混和气体,则阿佛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可表示为:(A)22.4(a b)(B)22.4×6.02×10~(23)~(a b)(C)22.4(a b)/6.02×10~(23)~(D)a b  相似文献   

15.
例1 1.0L H_2S气体和aL空气混合点燃,若反应前后气体的温度和压强都相同(20℃时,1.01×10~5Pa),试讨论当a的取值范围不同时,燃烧后气体的总体积V(用含a的表达式表示.假定空气中N_2和O_2的体积比为4:1,其他成分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6.
一、选择题 1.下列反应所产生的气体不会污染空气的是( ) A.二氧化锰与过氧化氢(H_2O_2)溶液混合 B.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共热 C.铜片与浓硫酸共热 D.汽油在汽车的内燃机中燃烧 2.下列溶液露置在空气中,开始一段时间溶液的pH值变小的是(不考虑溶质的挥发)( ) ①H_2S ②H_2SO_3 ③ Na_2S ④Ca(OH)_2⑤氯水 ⑥NaSO_3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②④⑤ D.②④⑤⑥ 3.下列各组中的3种物质,第1种跟酸反应生成沉淀或浑浊,第2种跟碱反应生成气体,第3种跟水反应生成沉淀和气体,符合实  相似文献   

17.
一、实验原理2H_2S SO_2=3S 2H_2O 二、仪器及操作步骤1.先在实验室用两个体积为100mL的盐水瓶分别收集满H_2S气体和SO_2气体,塞上胶皮塞。演示时让学生观察到H_2S气体和SO_2气体均是无色气体,盛H_2S气体的瓶壁是透明、干燥的。  相似文献   

18.
例1 (89年高考36题)某温度时,在2升容器中x、y、z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反应开始至2分钟,z的平均反应速度为______。 分析:根据图中数据可知,x、y起始物质的量各为1摩尔,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少,说明x、y是反应物。z起始物质的量为0,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多,说明z是生成物。2分钟时,y为0.9摩,反应了0.1摩;x为0.7摩,反应了0.3摩;生成了z0.2摩。即1摩y与3摩x完全作用生成了2摩z。故可以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x y=2z;反应开始至2分钟,z的平均反应速度为:0.2摩/2升×2分  相似文献   

19.
二、使用范围(1)可用于制取某些气体。如H_2(Al和NaOH溶液反应;Zn和HCl溶液反应;Na和C_2H_5OH反应)、H_2S、CO_2、NO_2、NO(Cu和HNO_3反应)、C_2H_2等多种气体。  相似文献   

20.
在不少书刊中,“↑”符号大有滥用之势,给教学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对“↑”符号的含义认识不统一造成的。本文就高中《化学》(甲种本)第一册中的几个方程式的写法,谈谈“↑”符号的含义和使用时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1)Na_2SO_3+H_2SO_4 =Na_2SO_4+H_2O+SO_2↑(P56) 高温 (2)4FeS_2+11O_2=2Fe_2O_3+8SO_2 (P58) (3)FeS+2HCl=FeCl_2+H_2S↑(P54) △ (4)S+H2=H_2S(P53) 方程式(1)和(2)中,都有SO_2气体生成,为什么前者SO_2后标有“↑”符号,而后者却没有呢?我认为,方程式(1)中,SO_2气体逸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