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李国松 《小学自然教学》2009,(10):M0002-M0002
前年10月的一天,我听了一节课,课题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至今记忆犹新。 上课前,教师在讲台前放置了鼓、锣、琴、二胡等许多乐器。上课铃响后,师生开始活动。  相似文献   

2.
在一次听课活动中,有两位老师上了同样的内容:Public signs(公共标记),笔者看到了两种不同的板书设计,很有感触:真是不一样的板书,不一样的效果。[案例一]:上课开始前,笔者走进了教室,只见上课老师正在黑板前忙乎, 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英语,如图1 所示。上课铃响了,老师赶紧转过身宣布开始上课。在对以前学过的内容略加复习以后,老师很快进入了新授阶段。老师点燃了一支香烟,问: "What does this mean?"然后自己回答: "It means smoking."再指着黑板上预先贴好的图片和写好的单词领读smoke这个单词,然后呈现新的句型: "What does this sign mean?It means No smoking.It means you  相似文献   

3.
一、坚持课前三分钟自由谈 每天上课前,值日生必须用英语进行三分钟的自由谈,从一开始上课就形成一种英语氛围。活动主要有下列几种形式: 1)讲故事:畅谈自己当天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也可自由命题,谈论自己、家庭、班级或学校等。 2)复述:复述课文中有趣的故事或某些好的段落。 3)演讲:在学习了有关课文后,教师给予学生相关的题目进行演讲。 4)新闻报道:学生把自己从报纸上读到的或在电视上看到的新闻时事用英语报告给班上其他同学。如在奥运会举行期间,我就组织学生进行“Daily Olimpic Report”这一新闻报道活动。  相似文献   

4.
陈凯 《现代教学》2007,(12):28-28
不一样的“上课——起立” “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这已成为正式开始上课前通用的“仪式”了,其中体现了学生尊敬教帅、教师关爱学生的文化内涵。相信许多教师也意识到,“上课——起立”仪式对于振奋精神、收拢注意力有着很大的作用。我的“上课——起立”则经常有些细微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高中生物“呼吸作用的基本类型”这节课,全课内容是阐述生物呼吸作用的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全过程。在A班,运用传统的讲述法,按教材的要求,较详尽地讲述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一系列物质变化和能量转移过程,适当地出一些简单思考题,随问随答,师生共同归纳出呼吸作用的本质,顺利地教完了新课。在B班,则运用“自学、发现、精讲”的教学法。上课开始,把自学提纲用黑板挂在墙  相似文献   

6.
一天晚上值班,我一进教室,发现班里有六七个学生缺席了.正在疑惑时,只见一名学生交给我一张请假条,上面写的是:"老师您好:今天是某某同学的生日,我们去为他庆贺,不能来上课,特向您请假."下面是缺席学生的签名.  相似文献   

7.
前几天我陪女儿上游泳课,听见几位妈妈一面抱怨物价上扬、日子不好过,一面却兴致勃勃地讨论着暑假要把孩子送进很有名的、费用惊人的英文补习班上课。女儿班上同学的暑假安排大多都是上补习班或安亲班。辛苦早起上学一整个学期的孩子好不容易盼到暑假,到头来却还是得天天去上课,  相似文献   

8.
前几天我陪女儿上游泳课,听见几位妈妈一面抱怨物价上扬、日子不好过,一面却兴致勃勃地讨论着暑假要把孩子送进很有名的、费用惊人的英文补习班上课。女儿班上同学的暑假安排大多都是上补习班或安亲班。辛苦早起上学一整个学期的孩子好不容易盼到暑假,到头来却还是得天天去上课,那心情,几乎  相似文献   

9.
两道选择题     
朱国勇 《良师》2010,(2):52-53
上课了。老教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对同学们说:“我受一家机构委托,来作一项问卷调查,请同学们帮个忙。”一听这话,教室里发出一阵轻微的议论:“问卷?比上课有趣多了。”  相似文献   

10.
两道选择题     
朱国勇 《课外阅读》2009,(14):55-55
上课了,老教授面带微笑,走进了教室,对同学们说:“我受一家机构委托,来做一项问卷调查,请同学们帮个忙。”一听这话,教室里轻微地一阵议论,问卷?比上课有趣多了。  相似文献   

11.
宿舍、教室、饭堂,三点一线……起床早操、晨读、上课、下课……按部就班。据说,这种生活叫初三。从初一开始,一路跌跌撞撞、懵懵懂懂,经过初二,来到初三门前,另一种生活开始了。  相似文献   

12.
记得一位先哲有过这样的名言,大意是人的大脑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思想的监狱,说的就是“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在词典上的解释是“长期形成的固定的思维方式”。做个小游戏来说明这个问题吧:老师在课堂上让同学们随手画一条线,结果画直线的同学是绝大多数,而画其他线的同学却寥寥无几。老师没有要求大家画直线啊,可为何绝大部分同学都画了直线呢?这是因为在大家的头脑中:线即直线。这就是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和同学们写作文有着密切的关系。举个例子吧:写关于老师的作文,大家会想到什么?自然想到如带病坚持上课、批改作业至深夜、教育学生语重心…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组织教学,而组织教学的目的不外乎稳定课堂秩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然而,我以为,环顾四周过于刻板,提醒“上课”未免生硬,检查人数又容易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如果能够采用更有意义的活动来代替这些惯常的做法,也许效果会更好。检查人数应该放在课后一分钟进行。 为此,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我对课前“三分钟”进行了充分、合理的利用,主要开展了下列一些活动: 1.每日一名言:每个同学搜寻一则自己最欣赏的格言、警句或优秀语段,课前工工整整地写在黑板右边,让其他同学誊抄在笔记本上,上课后,由搜寻者讲析,教师适当引导。 2.每日一新闻:要求学生把自己当天听到或看到的重要新闻记录  相似文献   

14.
备课,作为教师的日常工作,同上课质量直接相关。如何备课,不仅是态度与方法问题,也存在备课观念的不同。其中以“面向书本”的备课观与“面向学生”的备课观最为突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两道选择题     
朱国勇  小山 《高中生》2010,(13):30-31
上课了,老教授面带微笑,走进了教室,对同学们说:"我受一家机构委托,来做一项问卷调查,请同学们帮个忙。"一听这话,教室里发出一阵轻微的议论:问卷?比上课有趣多了。  相似文献   

16.
两种冲突     
这里其实涉及了两种冲突,一是前喻化和后喻化的冲突.二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冲突。  相似文献   

17.
2008年4月9日,我参加了绍兴县教育局组织的首次“新生代”课堂教学比武。所谓“新生代”,是指教龄在3年以内(包括3年)的老师。我们学校只有我一人参加,走上工作岗位的我第一次参加这么重大而又有意义的教研活动。每位参赛选手在上课前一天得知上课内容,在上课当天抽签确定要上课的班级,然后在上课前20分钟熟悉班级。  相似文献   

18.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预先学习,是指学生在上课前自学有关新知识的学习过程。预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学习效果影响很大。实践证明,预习能开拓听课思路,提高学习效率,有  相似文献   

19.
1.背课备课是教师在熟悉大纲、教材与学生的基础上,重新组织教学步骤与方法,然后行诸文字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教案形成的过程。教师上课前,再次熟悉自  相似文献   

20.
两道选择题     
上课了,老教授面带微笑,走进了教室,对同学们说:"我受一家机构委托,来做一项问卷调查,请同学们帮个忙."一听这话,教室里响起轻微的一阵议论,问卷比上课有趣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