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译者地位包括译者个人的地位,译者的翻译主体性地位以及译者的社会地位。从过去的被刻意抹杀到现在的愈加重视,从边缘到中心,中国译者的地位在不断的提升。近三十年来,译者的地位更是得到了迅速提升。译者地位的改变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翻译理念的转变以及翻译自身的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翻译活动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其中,作者、译者和读者的身份不同,然而彼此联系紧密。斌从信息交流的角度讨论翻译活动中这三类不同的主体,揭示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有关评判译作标准的问题抒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3.
翻译活动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其中,作者、译者和读者的身份不同,然而彼此联系紧密。斌从信息交流的角度讨论翻译活动中这三类不同的主体,揭示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有关评判译作标准的问题抒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4.
该文从译介学着手,以《三体》英译本为依托,旨在通过案例分析,揭示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现象;结合在西方科幻文学界的译介效果,剖析译者刘宇昆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进而评析译者主体性对选择翻译策略的影响。研究认为,译者基于对源语及目的语文化的精准把握,参照特定历史文化背景,联系本人生活经验,凭借扎实双语功底,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最终提供了被人们广为接受并广而传播的优秀译文,助力《三体》成为震撼西方科幻文学的中国作品,一举斩获多个奖项和提名。  相似文献   

5.
魏清巍 《科教文汇》2009,(13):232-233
翻译史上,关于译者身份的表述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翻译理论的发展而变化。翻译是一项特殊的人类活动,译者的翻译实践总是在与之相关的另外两个方面之间进行:一方面,是作者与出发语文化;另一方面,是读者与目的语文化。对译者身份的不同态度,体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类对翻译问题的不同认识。本文主要论证翻译史上译者的传统身份和翻译主体身份。  相似文献   

6.
卓玲 《科教文汇》2009,(1):214-214,219
几十年来,翻译研究经历了“语言-文化-人”的转变,由原文到译文的线性研究逐渐跨越到由本体到主体,由一元到多元的研究。对翻译主体性和译者主体意识的探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得以凸显,但是,强调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各主体之间的间关乐。本文拟从阐释学,尤其是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的几大核心概念出发,论证译者主体性发挥的重要性的同时,分析翻译过程中各主体之间的间性关系。  相似文献   

7.
周以 《科教文汇》2014,(14):101-102
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求得译文和原文的对等,这就要求译者将原文"忠实"地译成目的语。因此,在翻译作品中,作为翻译活动主体的译者是影响和决定翻译的最大因素,而其素养也就成了决定译文优劣的关键之一。本文以中国三大翻译高潮为线索,梳理了不同时期不同翻译标准下对译者素养要求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通过描写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反映过程,指出译者对原作创造与叛逆同时是其对原作进行审美的过程,进而分析了在理解与阐释阶段以及表达阶段译者的创造与叛逆。  相似文献   

9.
王园 《中国科技纵横》2010,(17):92-92,68
本文通过分析翻译理论的两种“极端”一一传统译论和解构主义的翻译观,肯定了本雅明关于译者的主体地位的观点。充分肯定了译者是“创造性叛逆者”的提法,既不贬低也不拔高译者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位于仆人与主宰两极之间的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祝惠娇 《科教文汇》2010,(16):114-116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讨论的种种翻译理论问题,实际上也是本雅明为了解除背叛之名而作的自我辩解,体现了他作为译者的伦理观念。不仅仅是本雅明,一切翻译理论,无论理论提出者将其定义为描述性还是规范性,都会体现研究者的翻译伦理观。在多元化社会里,翻译的伦理更加复杂,Andrew Chesterman提出的六种翻译的伦理,给译者提供了更好的参照。  相似文献   

11.
随着20世纪6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女性主义借助翻译参与社会文化活动进入翻译界,形成了女性主义翻译观,改变了女性从属、柔弱的次等形象,彰显译者主体性,推进了女性主义运动,丰富了翻译研究的话语。  相似文献   

12.
译者在旅游翻译过程中身兼多重身份,受多重伦理约束。文章总结分析了旅游翻译中存在的种种误区;结合译者的伦理特性,提出译者伦理价值提升的路径,以期使译者在对外旅游翻译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助力中国文化外宣。  相似文献   

13.
论罗宾逊的“翻译身体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巾 《科教文汇》2012,(19):131-131,166
道格拉斯·罗宾逊是活跃在译界的一位重要翻译理论研究者,他在其著作《译者登场》中提出了"翻译身体学"这一理论,揭示在翻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身体反应,并将其进一步划分为"个人身体学"和"意识形态身体学"两个方面。罗宾逊的"翻译身体学"理论使翻译成为了一个由身体主宰的动态过程,有力地说明了翻译是译者从事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14.
龚瑜行 《科教文汇》2014,(31):153-154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作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宣传苏州城市形象,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向国外推介时,由于年画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给翻译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本文以年画画题翻译为切入点,探讨相关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以尽可能保留其中所传递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5.
孙笑逸 《科教文汇》2011,(31):131-131,157
不论是在汉语或日语中,隐喻这一修辞手法都经常使用。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好隐喻句的翻译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在叙述和解释日语中特殊助数词中所含有的隐喻现象基础上,提出在翻译方式上应注意直译、替换、意译所使用的场合和特点。  相似文献   

16.
彭翠 《科教文汇》2012,(5):134-135
译者在汉译英过程中该如何处理汉语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呢?本文通过分析《兰亭集序》的翻译,提出了一些方法.译者必须了解不同民族社会文化体现在语篇中的文化内涵,正确理解语词所包含的文化语义,仔细分析隐含在语词背后的容易引起语义冲突的文化因素,在不违背原文语言的表达基础上再现原文语词的文化意蕴,才能真正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与移植.  相似文献   

17.
李彦昌 《科教文汇》2014,(20):107-109
《飞机飞行手册》是飞行员驾驶飞机所需的最基本的操纵手册。它具有强烈的说明书性质。对《飞机飞行手册》的句型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归纳出其句型方面的鲜明特点,从而为《飞机飞行手册》的汉译提供借鉴,进而提高翻译效率和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8.
张家军  马婧 《科教文汇》2014,(17):100-101
翻译不是逐字死译,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为了确保翻译更加忠实有效地传达原文交际目的,应当跨越文化间的鸿沟,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用译语再现原文本的交际目的。本文通过翻译实例,提出了文化翻译中的三个翻译原则,揭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如何用以上三个原则处理好文化间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9.
程凯莎 《科教文汇》2012,(29):133-134
英语翻译有两种形式,即口译和笔译。本文将浅析英语口笔译的翻译特点、翻译标准、翻译过程等诸方面的异同性,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翻译技能,翻译工作者更好地从事翻译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