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10年11月13日至15日,由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内首届"语境论与科学哲学"学术研讨会在太原召开。来自山西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市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内蒙古大学、苏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1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大会。会议就"语境论"科学哲学研究纲领及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并提出了"太原共识"。本刊在2011年第一期和第二期刊出此次会议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希望能够推动学界对于"语境论"科学哲学研究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2.
"语境"的元哲学问题虽不是技术哲学研究的内容,但将这一理论应用于技术哲学研究,使技术哲学研究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单一性走向系统性,从两极对立到相互融合,从而影响了当代技术哲学研究纲领的形成和研究范式的更替,同时对技术哲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论文以分析"语境"的含义为切入点,从上述三个方面论述了语境论对当代技术哲学研究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而指出技术哲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从关注技术"本身"转向关注技术创新,尤其关注技术创新和文化的相关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语境与意义     
语境论已经成为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的重要纲领,但对语境概念的考察还需要从意义概念入手。文章对语境概念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一种确定意义的限度、范围和条件"。对语境概念的理解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语境与意义、语境与真值、语境与结构、语境与解释。构建语境论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加强对概念的语义分析;加强对语境的文化-历史考察;加强对知识的情景分析。  相似文献   

4.
科恩的科学观是一种语境论科学观。科学本体来源子历史语境,科学发展是历史和科学语境中科学观、传统与进步的更替,科学价值体现历史、科学和社会语境中科学对相关科学、社会和民众的多元功能性。科恩的语境论科学观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融合性、语境广义性、证据性和方法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5.
依肯·威尔伯,现代性的核心是"三大价值领域的精细分化"。在此语境里,唯有透过各种传统宗教的共通核心——"存有巨链",才能整合科学与宗教。即,科学以广义的经验论代替狭义的感官经验论,宗教放弃神话与教条而立足于实证,并且,两者都遵循有效知识的三大准绳,在此基础上,存有巨链就能让科学和宗教达到和解,走向整合。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10,(5):F0003-F0003
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语境论与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定于2010年11月在太原晋祠宾馆召开。会议宗旨是就科学哲学发展的国际化及“语境论”研究纲领的建构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欢迎国内外学者踊跃参加。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现与理论评价的语境分析--以现代地学革命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语境论和语境分析方法已成为科学哲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科学哲学朝向语境化的发展中,科学发现和理论评价等诸多问题也获得了其新的意义和表征.现代地学革命的曲折过程表明,科学发现和理论评价均是依托于特定的科学语境进行的;科学发现的本质在于新异思想的科学语境化;理论评价的本质则在于科学共同体在特定语境中形成的集体心理意向.  相似文献   

8.
书讯     
魏屹东教授编著的《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英语分类文献》一书 ,2 0 0 5年 1月由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 2 0 0 3年以前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社会学、科技伦理学、STS等领域的主要英语文献 ,近 5 0万字。具体内容分九部分 :一、科学技术哲学总论 ;二、科学哲学 ,包括科学哲学通论 ,科学哲学各论 (数学哲学、物理哲学、化学哲学、生物学哲学、医学哲学、认知科学哲学 ) ,科学哲学思想与流派 (建构论、语境论、约定论、决定论、经验主义、科学实在论、科学主义 ,等 ) ,科学哲学专题 (科学本体论、科学方法论、科学…  相似文献   

9.
苗东升 《今日科苑》2010,(1):116-119
为什么是钱学森 所谓科学论,指的是从哲学上论述科学这种社会存在的理论,也就是关于科学的起源、本质、特征、发展规律、社会价值、历史作用这些根本问题的哲学观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主要是恩格斯建立的,  相似文献   

10.
余智勋  赵官官 《科教文汇》2010,(32):198-199
"天赋观念论"是笛卡尔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哲学界争论得最多的学说之一.而我们对于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研兖,往往不够深入,只讲"天赋观念直接呈现说",并且认为它是彻底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而没有注意到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还包括天赋的认识能力这层意思.笔者通过对其"天赋观念论"思想涞源的考察,立足于其理性主义哲学基础,认为笛号尔的天赋观念实质上是其一直提倡的理性演绎法则.  相似文献   

11.
曾永志 《未来与发展》2009,30(11):23-26
随着科学本身的发展以及科学文化社会功能的日益加强,科学文化逐步与人文文化相背离,科学犹如一把双刃剑,当它被善用的时候,它能够创造人间奇迹;当它被恶用的时候,它也使人类生存环境恶化。这就促使我们不断地对科学进行反思,而“第三种文化”的提出正是对这种反思的一种回响。同时,对“第三种文化”的哲学思考就致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研究,推进两种文化和谐会融,促进中国文化“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西对自然有不同取向,始自不同的质性自然哲学或物理见解。关于科学革命为何发生于西欧而不在中国,过去已有不少讨论。本文拟从比较中西科学与文化的观点,并通过陈方正和库恩对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与科学革命的看法,来看人类是如何由古代从偏向质性的自然哲学讨论,通过其间大学与基督宗教产生的影响,使西方近代早期物理学数理化,在科学革命中扮演了领头羊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老子以“道”为中心的哲学思想、“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互相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巨大,但他的辩证法思想是不彻底的,最终坠入了形而上学的泥坑。  相似文献   

14.
"性别与技术"论题是技术哲学与技术社会学研究新的关注点,进入技术领域的女性主义为反思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技术女性主义的后期走向充分整合建构主义的理论洞察,并植根于技术实践中的性别问题,为解构父权制的科学技术遗产并以符合女性主义政治目标的方式重构技术的未来提供了富于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突现论是一种古老的理论,伴随着心灵哲学在当代西方哲学中的崛起,突现论再次在哲学中复兴。与传统突现论相比,一是当代突现论的一般特征、内涵及理论形式发生了重要改变;二是当代突现论得到众多科学家们的支持和辩护。斯佩里、斯塔普等自然科学家们不仅旗帜鲜明地为突现论辩护,而且还根据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提出其突现论的理论学说。在当代,突现论与自然科学形成这种合作关系的原因在于,一是存在于突现主义者中的共同的反还原主义的倾向,二是存在于突现主义者中的共同的反“统一的科学”的内在动机。  相似文献   

16.
李康 《科教文汇》2011,(20):106-107
摘要 中.涌现了很多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这些新思想、新模式、新方法在实践中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生本教育大胆提出了解放老师、解放学生、解放教育的思想,倡导旨在张扬学生天性.依靠学生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寓学于乐,寓学于自然天性的释放,以实现“人的完满发展”。  相似文献   

17.
黄燕  张锐 《大众科技》2011,(12):192-194
STS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的联系,促进人文和科学文化的融合。文章通过分析STS教学理念与实验课程的关系,探讨STS理念指导下的《电视新闻编辑与节目制作55实验教学策略,通过在实验教学中渗透STS思想,采用任务驱动学习方式,把专业技术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目的在于培养全面的从事编辑工作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田园 《科教文汇》2014,(35):52-53
“仁”与“爱”分别是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思想和基督教哲学里的核心概念,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二者一度被选择为文化契合点。从文化哲学层面进行比较和分析,既可以看到儒家之“仁”与基督教之“爱”在表层含义、理论结构等方面存在部分“相似”,也可以看到二者的本质差异。正视与理解这种差异.将对全球化形势下的文化交流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化建构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般认为赖兴巴赫在1938年《经验与预言》一书中最先提出发现语境与辩护语境的区分(DJ区分),对DJ区分的源头可以进一步追溯。随着逻辑经验主义的衰退,科学哲学界对DJ区分的诠释产生了众多版本,大部分版本与赖兴巴赫最初的DJ区分存在着明显的背离。面对科学哲学内部(包括认知科学视角)与外部(科学史、科学的社会和文化研究等)对DJ区分的反对,霍伊宁根-休恩提出精益区分(lean distinction)以挽救DJ区分。DJ区分的再分析作为科学哲学的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吕雪 《科教文汇》2014,(28):130-131
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文化交流的快速发展,跨文化交流的需求与日俱增。翻译处于跨文化交流的前沿且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而目前国内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并不理想,专业合格人才缺口巨大。本文探索了一种新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坊”式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处。该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动态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对于现行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