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教育》2013,(2):15-15
前不久,国内唯一传统文化教材——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在北京正式发行。这是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国学教育专项研究课题组八年研究的成果。面对诸多疑问.该课题组副组长、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秘书长张健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的高等“国学”教育,可以从三个功能层面和路向来加以理解:面向学院学术的专业教育、面向公民培育的通识教育、面向文化建设和文明对话的中国文化传统之诠释和转化.“为学”的教育和“为人”的教育,都可以指向参与文明对话和参与社会转型新文化建设之目标.这是我们思考当代高等“国学”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同时,我们揭出“中国古典学”之概念,以为当代“国学”教育和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3.
孙永庆 《初中生》2017,(9):11-13
孙永庆:您经常到学校讲授国学,阐述国学的概念,我认为非常有必要.我们天天把“国学”挂在嘴上,却不知什么是国学,这不是很可笑的事吗?请您为同学们简述一下国学是什么. 郑千山:这几年,到处勃兴“国学热”,这是一个好现象.但到底什么是国学?换句话来说,国学的概念应该如何正确地表述?这是一个常识性问题,也是一个基础性问题.所谓“国学”,就是中国学术的简称,也是中国一切学问的总称.它纵贯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涵盖神州三山五岳的人文与生活经验,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东方文化奇峰上的明珠.  相似文献   

4.
在中小学如何开展国学教育?这是当前进行国学教育实验需要认真思考和处理的重大问题。在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国学?对国学概念的形成和沿革予以概述。第二,国学包含哪些内容?中国国学内容博大精深、卷帙浩繁,对其中的经、史、子、集的重要经典,一一进行简介和评说;并对其中的天命、人性、历史、政治和教育等...  相似文献   

5.
“国学”当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范围,但并非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都可以称之为“国学”。“国学”是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担当意识,以保护、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为使命。因为国学的召唤力,每一次都产生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严重危机的时刻。“国学”不是恢复到过去的“道统”,国学是现代意义上的立国与人伦的道德、人文精神,帷有贯通中西,汇其精华,“立乎其大者”,才能享此殊荣。但“国学”并不寻求霸主与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国学”与马克思主义构成了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共同担当起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全球化的历史使命.[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国学教育是以传承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的一种教育,凡是对构建中国当代文化价值体系具有积极意义的传统思想学术内容都应当纳入国学教育之中。语文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大学语文与国学教育密切相关,在国学教育中,大学语文独具学科优势。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是否应该担当和如何担当国学教育之重任已经成为当前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正>"回归国学教育"是目前语文界最热门的话题,这也是一种人心所向。但这不是喊两句口号就能解决的问题。国学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国学教育的当代价值是什么?传统国学教育和当代西方教育相比较,它的优点和不足在哪里?我们现在提倡的国学教育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哲学取向和文化体系?明白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够真正进入国学教育的殿堂。《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论——中西文化对话视野的国学学习哲学》尝试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愿意和语文界同仁互相切磋,共同促进语文课程与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 近来,"国学热"骤然兴起,国学诵读也方兴未艾.由于申报语文课题"高中国学诵读研究与实验"的原因,所以对国内外国学经典诵读进行了一番探究.通过探究,笔者不断在反思:语文教学到底为了什么?高中语文给学生终身受用的东西是什么?现在的语文课有没有把主流社会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主流社会价值观是不是语文教育的目的?哪些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等等.  相似文献   

9.
陈垣与辅仁大学的国学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垣与辅仁大学的国学教育何建明辅仁大学能够成为近代中国国学的重镇,陈垣与他的同事们为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本文仅就陈垣与辅仁大学的国学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略叙浅见.以缅怀先讲业绩。1在“五·四”以前,基督教会在华所办的近代教会大学体系基本上都已经建立起...  相似文献   

10.
截至目前,北京市通州区共发展50所中小学的国学教育实验,其中10所学校被教育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题组国学艺术文化交流中心授予全国示范校的称号。通州区在十几年前就开始探索“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进入中小学。2009年底被中央教科所、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确立为国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从最初25所已经增加到50所。其中,于家务中学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确立了《古今二十四孝》、《三字经》人物志、《论语》等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梨园镇中心小学根据国学启蒙教育的学习规律及学生的认知现状,确立了诵读化、思想化、故事化和生活化“四化”教学方法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学热”持续升温,甚至由国内“热”到了国外。它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魅力和生命力,也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大力弘扬国学,在当前国学的研究、宣传、教育中怎样处理好“古”与“今”、“洋”与“中”、“知”与“行”、“专”与“通”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学教育的实质就是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教育和影响学生,中国古诗文以它的意境优美,丰富情感堪称“国学教育”的精华。其中诗歌的“赋、比、兴”等手法,可调动古代诗人的内心情感与当今读者想象的交流、对话……,在学习和欣赏古诗文中无疑会让学习者受益非浅,其次诗歌中的意象含义,又使古典诗词穿越时间的局限而历久弥新,这种内涵使得诗歌不仅可培养人的鉴赏能力而且还可培养学习者终身学习的愿望,从而将中国古诗词文化发扬光大意义重大且深远。  相似文献   

13.
《青海教育》2009,(7):21-22
在甘肃万华企业集团的资助下,海北州祁连山中学被中华慈善总会国学工程中心、共青团海北州委确定为国学教育基地。5月11日,“魅力国学,书香海北”——海北州国学教育基地揭牌暨国学教材捐赠仪式在海北州祁连山中学隆重举行。这是我省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国学教育基地。仪式上,甘肃万华企业集团为国学教育基地捐赠了价值5万元的国学教材共1000套。州委宣传部和团州委分别向中华慈善总会国学工程中心和甘肃万华企业集团回赠了证书和牌匾。  相似文献   

14.
“国学教育”问题是近年来教育界相当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国学教育重新提出的背景、国学的内涵、国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以及国学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一己之见,并希望能与教育界同仁进一步深入切磋与讨论。文章也对恢复“国学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一些警示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国学”这一名称本指国家的一种高级教育机构.今人所用之“国学”概念,起于清末民初,乃对西学而言,其所指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统称。民初学者提出“国学”和“国故学”,虽包含抗衡西学之意,但其所采之研究模式和方法,却反倒是奉西学为圭臬。当时学者对“国学”和“国故学”这一概念的含混和模糊性颇感不满。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互融汇过程中,“国学”一词是最受热议和追捧的,无论其是寓于中国文化原典中还是借用日本江户时代以建构日本主体文化的象征隐含,都无一不彰显出“国学”自身所蕴涵的文化使命。面对日益自信的中华文化的崛起,国学教育层次的提升必将成为延续“国学”文化命脉的所在。  相似文献   

17.
《学科教育》2012,(5):10-10
2012年9月27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学教育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清源国学讲堂”首场演讲同期举行。该中心将深入开展国学研究,面向教育系统行政管理干部组织开展国学教育培训研修和国学教育政策咨询。黄济、董光璧、何光荣先生分别向中心赠送“学古而不泥古尊儒兼顾百家”、“尊重传统创造未来”、“大道至善真儒无敌”的题词。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以“国学及其核心价值”为主题作了“清源国学讲堂”首场演讲,并就学员提出的国学的内涵、核心价值的提炼、小悦悦事件、孔子学院、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中西文词汇的收入等问题作了精彩回答。  相似文献   

18.
思想力“原点”从明清以来,国学价值经历了“多次阵地失守”。重振“国学”、构建和谐社会,“国学热”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教育问题和社会现象。借此,希望社会各界能够给予国学更多的关注,以充分发挥“国学教育的艮性作用”,为中华民族文化振兴而努力。  相似文献   

19.
扫描     
中国的儒学比韩国弱多了国学班开办、国学大师开评、国学短信开通……中国的“国学热”可谓持续升温,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争论。复兴国学,是为圈钱获利,还是为传承文化?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教授,被认为是新儒家第三代的领军人物。日前,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中国的文化断代很严重记者:曾有一个关于“儒家文化在东方各国影响力”的调查,结果受调查的几个国家和地区中,最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是韩国,中国内地排在最后一位。作为儒学的母国,中国的处境为何如此尴尬?杜维明:这个问题需要从1840年鸦片战争特别是五四运动讲起。当时中国一心追求…  相似文献   

20.
“国学的复兴”可以说是近几年国内学术界最引人注意的现象之一。“周易研究”的兴起,“传统文化热”……如今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一方面海外文化如潮涌入,另一方面却是国学的大规模的兴起。这股国学研究的热潮究竟意味着什么?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吗?还是在其后隐含着一些更深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