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相对不发达,这主要是由于封建统治的残酷,绝大部分文人惧祸而不敢直接讽刺社会。这种现象导致作家在创作讽刺小说时尽可能委婉含蓄,在表现形式上往往假借其他文体形式来结构讽刺小说,诸如游记、寓言、志怪等。这种假体结构模式,既保留了原体的某些特色,又溶进了讽刺艺术的一些风格。因此,对中国讽刺小说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钱钟书先生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讽刺艺术特色的佳作之一,作者把讽刺的矛头指向社会中的丑恶现象,运用高超的讽刺艺术技巧,把汉奸文人、落后知识分子置于抗日战争全面暴发前后的国民党统治区,巧妙地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汉奸文人、落后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肮脏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话本小说发展到明末,文人已经成为创作的主要力量。作为文人创作话本小说的重要代表,《西湖二集》的文人化显露在各个方面,特别是其艺术手法,在入话、人物形象、讽刺、诗词等方面都有较为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蹇先艾的乡土小说以批判的眼光对贵州自然文化形态、农村鄙风陋习以及军阀势力当政给人们造成的深刻而恶劣的影响,作了全方位的审视;他笔下以城市为背景的小说则在不动声色的讽刺中见出其对城市中伪君子、旧式官僚文人及其社会现实环境的批判的力度.  相似文献   

5.
小说是语文教材中的重镇,讽刺小说特色突出,尤为学生所喜爱. 教师要讲出讽刺小说的特色却并不容易.很多以讽刺著称的小说,学生往往感受不到讽刺的效果,有时甚至会一脸茫然地问:“怎么讽刺了?” 要讲出讽刺小说的特色,就要知道讽刺效果到底从哪里来.很多文学作品都会用到讽刺,但能够称为讽刺小说,一定是从整体而不仅是局部体现了讽刺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袁媛  袁群 《考试周刊》2010,(2):34-35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非常杰出的讽刺名著。小说在艺术上具有想象奇特、构思精巧、思想深刻等特征,尤其是成功地运用了讽刺的艺术手法.更加为小说的批判力度增色不少。小说运用了多种讽刺手法,特别是反语手法比较突出。本文着重从小说的反语讽刺艺术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讽刺小说成熟较晚,研究讽刺小说的理论文章出现得更迟,直到《儒林外史))诞生,讽刺小说理论才大量涌现。明清讽刺小说理论,大都散见于作品的序跋和评点之中,近代虽有不少探讨小说创作的专著,但对于讽刺小说却没有专门的文章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因此,没有形成完整的批评理论体系。本文试图就小说理论家对讽刺小说特点地位、形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由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性转变过程中,张天翼以其讽刺小说"文体"所特有的第三人称内视角、儿童视角、非情节化、戏剧化和口语化叙事等现代特征,不仅丰富了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的"文体"内涵,也为中国讽刺小说文体的现代性进程作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早在"讽刺之书"《儒林外史》出现之前,蒲松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里已有不少堪称精品的讽刺短篇。在这些小说中,蒲松龄采取了既不同于西方讽刺小说的笔法,又异于中国其他讽刺小说的艺术手法,即把中国古代的俳优讲说滑稽故事、讽刺喜剧、笑话以及相声艺术诸种手法掺合进小说,因而形成蒲松龄式的独特讽刺风格。《聊斋志异》中的许多篇什,都可以当作一幕幕讽刺喜剧来读。  相似文献   

10.
《斩鬼传》是《儒林外史》之前的一部特色鲜明的寓意类讽刺小说。作者运用了多种讽刺手法,将讽刺的锋芒直指人类的道德缺陷和丑恶癖性,使众多"人鬼"穷形尽相。小说善于运用对比、衬托的讽刺手法,在衬比之中彰显讽刺对象;作者秉持冷静的态度,不加半点评述,让人物尽情地表演,在冷静客观中呈现人物的言行、刻画讽刺对象。此外,小说还使用了主观直斥和合理夸张等讽刺手法,讥刺了人类诸多弱性。《斩鬼传》的讽刺艺术和风格,对后世讽刺性小说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孽海花》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也是晚清讽刺小说的一部代表作。但不同于其他讽刺小说的是,它同时也可以被视作一部历史小说。《孽海花》体现出的“史传”传统——记录历史的责任,撰写史书的意识——不仅让这部小说具备了历史小说的特性,而且影响了小说讽刺的方式和效果。《孽海花》这种历史与讽刺的高度融合,使小说的讽刺达到了那个时代应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张天翼的小说富有鲜明的讽刺色彩,他将讽刺的锋芒指向社会、人生,着重刻画了三种庸俗的丑态。辛辣的讽刺贯穿其作品的始终,他的讽刺之作,在现代讽刺文坛上具有特殊地位。幽默、诙谐、夸张的艺术手法,使张天翼讽刺小说的语言特色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3.
《儒林外史》、《围城》是古典和现代讽刺小说的巨著,在中国小说史上都达到了其它讽刺小说难以比肩的高峰;分析了二者讽刺艺术的共同点和鲜明的独特性,借以阐释其讽刺艺术上存在的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同时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探讨二者在讽刺艺术上的缺憾。  相似文献   

14.
《一捧尘土》是一篇以讽刺手法著名的长篇小说。讽刺手法贯穿小说的始终,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环境描写,作者都用讽刺表达了主题。这一手法使该小说成为讽刺小说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5.
本文宏观地比较了中西方讽刺小说巨匠吴敬梓和斯威夫特在世界讽刺小说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讽刺艺术上的异同,指出《儒林外史》和《格列佛游记》的出现,实为世界讽刺小说历史变迁的两个重要标志,预示着世界讽刺小说成熟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6.
讽刺小说在先锋作家鲁迅手中开始萌芽,伴随着民众对幽默、讽刺等概念的认识加深,中国讽刺小说得到了深入发展,除鲁迅外,还涌现出诸如老舍、沙汀、张天翼等重要的讽刺小说创作者,他们利用手中的或犀利或温婉的笔刻画出了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虽然人物所处的阶级有所差别,但贯穿其中的幽默、讽刺的意味却是相当深远。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鲁迅小说讽刺艺术中几个突出方面作了理论上的阐述。展示鲁迅小说讽刺艺术的成熟和完美,体现其“于平淡中见深刻”的讽刺个性特点,从而确证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在中国小说讽刺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3,(A3):19-20
《格列佛游记》是世界讽刺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小说独特的叙事模式,使得小说的讽刺典型、全面而真实广泛。文章分析了小说独特的叙事模式与全方位的社会批判,指出小说具有独立故事,展现社会不同侧面的讽刺;具有统一的结构,表现全面的讽刺;具有有动态的视角,呈现不同的批判视角。  相似文献   

19.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以前所未有的火力猛轰明清的科举制度(即八股取士制度),深刻揭露这种制度对文人学子心灵的扭曲和毒害。小说家吴敬梓在开篇第一回“敷陈大义,隐括全文”中便借王冕之口发出了“一代文人有厄”的呐喊。[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的国统区讽刺小说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沿着鲁迅所开创的中国现代讽刺小说传统的道路,在此时达到高潮,形成了显著的渴求和争写讽刺小说的态势,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不多见的群体文学现象。抗战时期国统区讽刺小说就其人物塑造方式和叙述样式而言,大致上可划归三种样式:传记式、戏剧式、寓言和游记式。本文即结合作家作品具体分析、阐释这三种叙述样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