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补课     
《今传媒》1999,(4)
笔者有一位年轻的朋友,姑且称为小C,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在某报社当记者、编辑。既然是朋友,隔三岔五免不了“聚一聚”。5月23日,是个星期天,他又约我想在一起“聊一聊”。然而,这一次“聊”的内容,特别是关于“新闻自由”的话题却对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C...  相似文献   

2.
由北京图书馆改称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已经正式挂牌了。这座位于中国首都北京西郊的豪华建筑群,按照电影《南征北战》里老太太夸营长的说法,是“又进步啦!”读者朋友,你们知道这个中国第一馆里,有几份中国第一报《人民日报》么?你们可能想象不到。还是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一份,只有一份!在中国,一个单位里,往往就订上几份甚至几十份这个执政党的机关报,而堂堂国图,却只有一份!一份!我如此强调这个“一份”,并非有责怪国图不突出政治、不重视宣传工作的  相似文献   

3.
高峰  了了 《出版参考》2007,(1):14-14
有一次。我请朋友吃饭,席间揶揄几位做法官的朋友:“都说你们是‘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真羡慕你们的口福啊!”没想到他们几个却一脸无奈。倒出了一肚子苦水:“你以为我们愿意这样啊。现在吃饭都成了苦差事,不去都不行。”这让我很诧异。不过回过味来想想也有道理.天天吃喝。换谁都会烦。  相似文献   

4.
5月16日茂县沟口镇.一位手缠绷带的老大爷在废墟间跌跌撞撞地行走着,他眼含热泪见人就问:“你们见到瘦高瘦高的武警了吗,我要找到他!他是我的救命亲人!”  相似文献   

5.
曹罡 《视听界》2001,(5):58-58
从高校退休的邻居张教授是个特别认真仔细的人。一次他突然问我:“你们记者的‘身后’是什么?”我一时被问得糊里糊涂。他见我搞不明白又笑着说道:“你们在搞新闻报道,常常有个记者对着镜头作一段开场白。”“那叫现场报道,”我插嘴解释。他说:“对!就在这个现场报道中,十有八九的记者都说,‘我的身后’怎么怎么着。”张老怕我不信,边说边拿出他的记录给我看:某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淡》播出的《悉尼——另一个赛场》,报道北京在悉尼申奥情况。记者张洁面对镜头介绍说:“观众朋友,我‘身后’就是  相似文献   

6.
传媒小幽默     
《今传媒》2004,(5)
奇妙的汉文有位美国人访问中国后,对翻译说;“你们的中国太奇妙了,尤其是文字方面。譬如报纸上登的‘中国队大胜美国队,‘是说中国队胜了;而‘中国队大败美国队,’又是说中国队胜了。总之胜利永远属于你们。” 不是剽窃“你写的长篇文章,我好像在哪里见过。是不是剽窃别人的?”“这怎么可能呢?”“肯定一样,我可以把那篇文章给你找出来。”“不用找了,署名就不一样嘛!”商人赴宴一位商人的朋友应邀赴一位教授家的晚宴。席间,一位当记者的客人问他是否喜欢莎士比亚。他回答:“喜欢。但我更喜欢威士忌。”众人哑然。回家的路上,他的朋友说他:“你真蠢!干吗提威士忌?谁都知道,莎士比亚不是酒,而是一种奶酪。”独家新闻一个记者抢先向报社发回一条关于煤矿事故的报道,开头是这样写的:“上帝看到这幅惨景,他落泪了。”编辑回电:“不要去管什么矿井了。立刻采访上帝。”买书架甲:“啊!你的书架多漂亮呀!只可惜上面一本书也没有。”乙:“以前我倒是有很多书的。可为了买这个书架,我把书全卖了。” 惊人的发现两位朋友在一起聊天。他们谈论小说、诗歌。其中一位说他发现俄国小说家和诗人有一个共同点,这共同点在每篇作品中都体现出来了。“哪是什么呀?”另一位问。“他们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莫吉 《新闻天地》2011,(8):39-41
中关村商贩“杀死”了太平洋?5月18日晚.刘强东在一个饭局上和朋友聊天,一位同学突然说:恭喜你们杀死了太平洋电脑城!第二天一早.这位京东商城董事局主席兼CE0发了一条微博:“写给太平洋数码城关闭之时:其实不是京东革了你们的命,而是你们自己!扪心而问,你们做了多少偷梁换柱勾当?卖了多少水货假货?暴打了多少客户?这是因果报应!”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吉林省通化市档案馆的档案查阅室里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双手捧着一面绣着“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锦旗,两眼噙满激动的泪水,向通化市档案馆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说:“谢谢你们!没有你们我无法面对今后的生活,没有你们我也失去了活着的信心,是你们挽救了我的家庭,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你们不愧是百姓的好公仆!”  相似文献   

9.
在这次波及全国的暴乱中,庄严的天安门广场上,被自由地安上了“自由女神”像;在游行的行列里,高喊起“新闻自由”的口号。一些青年记者还向我再三申明:“只有新闻自由,才能监督政府!”这些青年人的愿望不能不说是好的,但他们太天真了,殊不知新闻是有鲜明的阶级性的,它和世上一切事物一样,都是离不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在有阶级斗争的社会里侈谈新闻自由,只能是一句骗人的鬼话。  相似文献   

10.
有些新闻工作者把新闻自由强调到了不恰当的程度,人家提出异议,他拍拍胸脯说:“文责自负!”我不以为然。窃以为“文责自负”说有些“狂”,至少是片面的。“文贵自负”的意思,《中国成语大辞典》是这样解释的:“作者对  相似文献   

11.
新闻自由的认识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主席在庆祝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一周年大会上讲话时说:现代传媒对于人们的影响很大。这就要求传媒不仅要注重新闻自由,而且也要注重社会责任。随后,他又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解释说:新闻自由和记者的社会责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能光讲社会责任,不讲新闻自由;也不能光讲新闻自由,不讲社会责任。这两者要结合起来。 “新闻自由”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到底应当怎样看待“新闻自由”问题,怎样处理和把握“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本刊特请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先生分两次对这个问题作理论上的说明。除本次刊出的这一内容外,还有《新闻自由的七种权利》等。  相似文献   

12.
前些日子,有一位很有名的人去世了,我在网上看到帖子后,认为是值得“传播”一下的“新闻”。刚好一个朋友打来电话,我迫不及待地对他说:“你知道吗?某某去世了。”“谁?”朋友很认真地追问一句。我说“某某去世了!”“噢,与我没关系,我以为他早就不在了  相似文献   

13.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把孔子这句话引伸开来说,新闻自由也存在着“正名”问题。由于新闻自由的名不正,引出的麻烦确实不小。在蛇年“双乱”期间,有些参加游行、绝食的人高喊“新闻自由”的口号,你问他要什么样的新闻自由,他却张口结舌,顶多说“想登什么就登什么呗!”有些干了几十年编辑、记者的人,也回答不了究竟什么是新闻自由这个问题,在“双乱”中却跟上起哄。这种情况至少反映了两个问题:第一,有些新闻工作者不重视对新闻自由理论的研究,实践上带有盲目性;第二,新闻教育和新闻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的需要,对新闻自由理论人云亦云、纯客观介绍的多,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的少,即便是论述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文章,也脱不开西方古典(近代)新闻自由的模子。这集中反映在关于新闻自由定义的表述上。  相似文献   

14.
父亲带着副官赶到东里堡迎接祖母时.看到祖母脸色阴沉,还以为是受惊所致.遂深情地喊了一声“娘”.并欲上前搀扶.可谁知道却引起老太太一顿数落:“你们干的这是啥事?亏你还五短长枪.打了几十年的仗!一不做.二不休.你们既然得罪了他蒋介石.就不该随便放他.你比张学良大十几岁呢.就这么糊涂?!”老太太把拐棍在地上敲得直响.“你们这是放虎归山.是造孽啊!蒋介石今后能不报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筱青 《军事记者》2011,(2):64-64
亚里士多德有一次在“什么是真假朋友”的辩论会上.曾经大发雷霆: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朋友!这话出自一位大哲学家之口,似乎有失身份。不过。我想这恐怕不是无名之火,大概是他交过不仁不义的人.或是刚被好朋友出卖了的缘故,所以才如此愤世嫉俗,说了过头的话。其实,朋友在人际关系的五伦之中。古人说:“鸟需巢,蛛需网,人需友情。”  相似文献   

16.
日前,通化市档案馆迎来了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他双手捧着一面绣着“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锦旗,两眼噙满激动的泪水,向通化市档案馆的同志连连说着“谢谢你们!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相似文献   

17.
早几年,我很欣赏过电视中转播的国际大专辩论、那唇枪舌剑、你来我往的场面让人开了眼界。后来我不喜欢了,甚至有点反感。因为这种辩论采用正反方制,甲方说好乙方一定得说坏,非此即彼,离开了丰富多彩的客观现实。比如人之初本无性善与性恶之分,但辩论的策划者却出了“人性善还是人性恶”的题目让双方对抗。于是正方竭力证明人性善,反方拼命证明人性恶。最后反方复巴大学取胜。但这能说“人性恶”就是真理吗?令人尴尬的是1965年在北京举办的那次国际大专辩论,辩题是:“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中国人又是抽到叵方。尽管南京大…  相似文献   

18.
2000年国庆节以后,我就被抽到高等学校搞“三讲”教育巡视工作。那天,巡视组一位同志告诉我:“听说你们报社一位老副总编去世了,姓陈。”退下来的老总只有一位姓陈,就是陈锐同志。前不久我还在院里见过他,又没听说他犯病,不可能吧 ?立即给办公室主任王继德打电话,天哪,竟然是真的 !  陈锐同志一辈子从事新闻工作,对河南日报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有威望、有影响的老报人。我和他早就认识,但是,真正相知相熟、过从密切,是我到河南日报工作以后。  1990年 9月,在住院治病期间,得到要我去河南日报工作的信息。它犹如一声…  相似文献   

19.
阳光明媚,春意融融,在南通市档案馆明亮宽敞的接待大厅内.档案查阅者络绎不绝。有查阅知青档案、历史档案、人事档案的,还有查阅破产企业档案的……一声声焦虑的询问声,伴随着清脆的电脑键盘敲击声,哗哗的翻页声,欢快的道谢声:“谢谢你们,帮我找回了工龄!”“谢谢你们,帮我找到了亲人!”“谢谢你们,帮我……”  相似文献   

20.
一位熟悉日本出版的朋友曾告诉我这样一件事:70年代末,我国出版界开始组团访日时,曾向日本同行请教怎么搞发行。80年代,又有若干团访日,问的还是怎么搞发行?90年代访日,提问依然是,你们怎么搞发行?日本同行好奇怪,一个问题问了20年,竟还不明白。中国出版人是不是记忆有缺陷?他“幽默”地说,你去问你们的某某某(指我的这位朋友)吧! 其实,中国出版人的记忆力并没有缺陷。如果说缺什么的话,缺的是对信息的收集研究与利用,缺的是对信息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