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王声骋 《视听界》2005,(6):81-83
我是在1989年初进入《视听界》杂志的。我亲历和目睹了《视听界》“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它也成为我一生中一段难忘岁月。从期刊发展的轨迹来看,“三证”的取得应是一本杂志从小到大的成熟标志。在我所处的那些日子里,《视听界》迈了三大步:第一步是领到“出生证  相似文献   

2.
盘点2007年图书市场,可谓好书层出不穷,彰显了这一年出版的优秀成果。2008年1月25日,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发起,《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华读书报》、《南方周末》、《新京报》和本刊等42家媒体联合推出的“2007年度十大图书”评选结果于北京揭晓。  相似文献   

3.
何启治 《出版史料》2009,(3):122-123
《尘埃落定》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98年3月印行第一版,紧接着选载于《当代》1998年第2期。这种不合常规的现象事出有因。《尘埃落定》的组稿人和责任编辑脚印(刘字)是人文社很有眼光的青年编辑。她和这部长篇小说的作者阿来早就是相熟的朋友,并且一直关注、欣赏他的诗歌和小说。脚印知道阿来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尘埃落定》在1994年冬就已定稿,已经在各家出版社漂泊了三年,便向《当代》杂志的周昌义、洪清波作了推荐,说四川有一个叫阿来的藏族作家,小说写得挺好,  相似文献   

4.
1921年成立的世界书局,是旧中国经营规模仅次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的很有影响和实力的民营出版机构。世界书局和商务、中华一样,也很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刊行。抗战以前,书局出版了大量经史子集类古书,影印的《十三经注疏》、《经籍纂诂》、《说文解字段注》、《说文通训定声》、《四史》、《资治通鉴》、《昭明文选》、《诸子集成》、《元曲选》等。  相似文献   

5.
《出版史料》已经发表了李传新同志的《“世界图书”——读者向往的一扇窗》、魏龙泉同志的《也谈“世界图书”前身和出版背景》(以下简称魏文)以及孙艳同志的《关于“世界图书”A、B辑》(以下简称孙文)。这些文章详细地、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图书》及其前身《国际图书通讯》、《进口业务通讯》、“前《国外书讯》”(1958~1960年)、《参考文摘》、《国外科技书讯》和“后《国外书讯》”(1973~1979年9月)等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作为煤炭企业报的摄影记者,我报道的重点是煤矿。为拍摄矿区鸟瞰,新矿集团最高的地方留下我的脚印;为拍摄一线新闻图片,井下最深的地方有过我的足迹。近年来,我先后在《工人日报》、《中国工业报》、《中国煤炭报》、《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环境报》、《中国矿业报》、《大众日报》、《现代物流报》、《山东工人报》、“山东矿业》、《当代矿工》、《走向世界》等报刊上发表新闻图片千余幅,特别是反映煤矿工人的图片经常发表在《中国煤炭报》一版上。  相似文献   

7.
王荣昌     
《出版参考》2011,(4):F0002-F0002
王荣昌作品先后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文化部、中国军事博物馆等机构及海内外社会团体、个人收藏,作品先后在《人良日报》、《美术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艺术与收藏》、《中国收藏》、《艺术界》等近百家杂志报道,并出版有《王荣昌作品选集》。2006年10月,广东卫视《一朵时光》栏目以“君子荣昌”为题作了专题报道。  相似文献   

8.
赵树理、马烽、西戎、孙谦、胡正以及冈夫,都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他们的作品以原汁原味地再现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和进程而享誉文坛,被文学界归为“山药蛋派”。今天,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它已淡出文坛,而那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文学作品作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财富,永远载入史册。为了完美地保留好这笔财富,山西出版人在继《赵树理全集》《马烽文集》之后又对《西戎文集》《孙谦文集》《胡正文集》《冈夫文集》(简称“四老文集”)作了认真的编辑、精心的设计,使之达到了从内到外的精品。——编者  相似文献   

9.
现行出版学概论教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1991年彭建炎在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我国第一部《出版学概论》教材至今才十几年时间,我国出版学概论课程教材的编写与研究工作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先后出版了袁亮主编的《出版学概论》,罗紫初著的《出版学原理》,余敏主编的《出版学》,张志强主编的《现代出版学》,罗紫初、吴赟、王秋林著的《出版学基础》等专业教材,这些教材初步建构起了出版学概论课程的内容体系,对我国的出版学理论研究,对培养合格的出版专业人才等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明年的期待     
《出版经济》2003,(12):1-1
2003年第12期刊物出版后,《出版经济》杂志自前身《出版财会》改版以来已整整走过了5个年头。《出版经济》在走过5年之后,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适应新变化的需要,为适应新发展的需要,为更好地服务于出版业界,又将再一次改版。在此,首先感谢各级领导、新老读者和相关单位、社会各界朋友们在过去多年来对《出版经济》杂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祁县境内刊发的报纸,按时间顺序,先后出现过《星期报》、《明报》、《祁县党报》、《新报》和《新祁县》等,其中,维持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首推祁县《明报》。关于祁县《明报》,1998年出版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下卷·祁县部分》和1999年出版的《祁县志》中均有记载。前者介绍《明报》说:1924年12月25日,学界人士张景舫、范树斋等创办《明报》周刊,对开四版。  相似文献   

12.
《大公报》1902年创刊于天津,跨越了晚清、辛亥革命、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全国解放、抗美援朝、和平建设等历史时期。报馆从天津起家,曾先后在上海、汉口、香港、重庆、桂林、北京等地出版。随着全国各地相继解放,天津《大公报》易名《进步日报》出版;上海《大公报》保持原名出版;重庆《大公报》则改为市委机关报《重庆日报》;香港《大公报》维持原样,  相似文献   

13.
百年奥运,意义非凡。据初步统计,2008年8月8目晚间和9日凌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每日电汛》、《北京晚报》等陆续出版了纸质版奥运开幕“号外”,新华社和中国移动共同推出了全国首张奥运开幕式手机报“号外”。总体来看,京城媒体基于地域上的优势,在最新信息的获取、印刷方面,能够迅速出动,  相似文献   

14.
百年奥运,意义非凡。据初步统计,2008年8月8目晚间和9日凌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每日电汛》、《北京晚报》等陆续出版了纸质版奥运开幕“号外”,新华社和中国移动共同推出了全国首张奥运开幕式手机报“号外”。总体来看,京城媒体基于地域上的优势,在最新信息的获取、印刷方面,能够迅速出动,  相似文献   

15.
《续修四库全书》作为全国迄今为止最大型丛书《四库全书》的续编,是经新闻出版署(现为总署)和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批准的重点出版项目。《续修四库全书》从1994年年初开始策划,到2002年4月完成全部1800册的编纂出版工作,历时八年,终于实现了几代学者梦寐以求的夙愿。《续修四库全书》与《四库  相似文献   

16.
胡正强 《出版史料》2003,(3):122-127
一1922年暑期,胡风与同乡学生胡缄二、陈方等一起筹建了“新蕲春学会”,宗旨为革旧迎新、传播反帝反封建的启蒙思想,并准备出版《新蕲春》杂志。1923年春天,胡风在南京补习报考东南大学附属中学期间,在宛希俨的指导下,与胡缄二等开始编辑出版《新蕲春》。胡风为杂志创刊号撰写了一首宣  相似文献   

17.
宋木文 《图书馆》2002,(3):91-93
《续修四库全书》作为我国迄今为止最大型丛书《四库全书》的续编 ,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批准的国家重点出版工程。《续修四库全书》从 1 994年开始启动 ,历时 8年 ,到 2 0 0 2年 4月完成了全部 1 80 0册的编纂出版工作。《四库全书》的重大贡献与历史局限性清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初四 (1 772年 2月 7日 ) ,乾隆皇帝弘历诏令各省征集历代及本朝图书。翌年二月 ,《四库全书》馆在京城设立 ,纪晓岚等任总纂官 ,各学科领域的学者约三百余人参加 ,历时 1 0年 ,至乾隆四十六年 (1 781 )第一套《全书》缮竣 ,贮藏于北京紫禁…  相似文献   

18.
<正>(一)上海著名诗人于之,原名王裕之,1927年出生,今已83岁了。他的第一首诗《旅伴》诞生于上海解放前夕。上世纪50年代,他正式步入诗坛,先后在《人民文学》、《诗刊》、《文汇报》、《解放日报》、《萌芽》等报刊上发表大量诗作,并出版了《海边的  相似文献   

19.
本书遴选了60年新中国出版史上那些有影响力、有生命力而成为名著的34部图书作品——从数年磨一剑的《雍正王朝》到感动共和国的《高山下的花环》,从冲破时代读书禁区的《情爱论》到点亮人生之路的《平凡的世界》,从走出冷落的《文化苦旅》到超级畅销的《于丹〈论语〉心得》……本刊选择的是重新出版《围城》时鲜为人知的经历。  相似文献   

20.
海边 《出版参考》2007,(2S):16-16
本刊讯该书作者毛鹏1981年调入国家出版局,随后进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先后参与编辑《中国出版年鉴》《出版参考》等刊物,本书即为作者20年来从事编辑出版的工作记录与思考。本书首辑“论文与编辑札记”,从一个编辑的视角大体上反映了出版业改革十多年的历程。若干文章与论点曾为多家报刊转载,如关于出版产业文化性的思考一文在《出版发行研究》1996年第1期刊登后,被黑龙江《出版之友》转载,其中关于我国出版业文化性的特点的论点被《新华文摘》1996年第5期刊载。本书第二三辑为书评文章,包涵广泛,涉及中外古今,文史哲经及科普,充分展现了编辑杂家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