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澍,清代著名的经学家、史学家、金石学家。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影印其稿本《三古人苑》,在正文前有刘烈学、阮娅菲二先生的长篇前言,文内存在较大失误:其一,对《三古人苑》之辑撰者缺乏考证;其二,对辑撰的时间范围、源起和宗旨叙述有误;其三,对著者的生年记载以及对其代表作品的名称表述亦误。以上诸问题,若不订正,难免以讹传讹,对阅读这样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将造成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钱基博先生等在引用"《中兴艺文志》:‘文史者,讥评文人之得失也’"一语追溯文史之名的缘起时,将《中兴艺文志》认为是《中兴书目》,后为众多学者沿袭引用。另外,亦有学者将《中兴艺文志》认为是《中兴馆阁书目》或者《中兴馆阁艺文志》,然此三种说法皆非是。《文献通考》中所称的《中兴艺文志》实为《中兴国史艺文志》之简称,"文史者,所以讥评文人之得失也"一语应为《中兴艺文志》文史类小序中语。由于该书已佚,而《中兴馆阁书目》作为南宋官修书目较为著名,从而致后世学者误将二书混淆。  相似文献   

3.
李寒光 《图书馆杂志》2012,(9):95-96,112,113
傅增湘《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中存在着版本鉴定之误,版式、行款、牌记及藏书印鉴等著录之误,以及书名、著者、堂号等著录之误,笔者通过具体实例加以辩证、考订。  相似文献   

4.
邵春驹 《图书馆杂志》2011,(4):95-96,54
中华书局点校本《梁书》于文字校勘用力甚勤,实为迄今为止之最佳版本。然其中仍有可商之处。今仅就其若干职官名词之误略作辨析。  相似文献   

5.
《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二著录有杨时撰《二程粹言》一书,该书题为杨时所撰乃《总目》误题撰者,并且《总目》对朱熹删节二程语录一事及对《粹言》价值的评判等,亦有不当之处,值得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6.
《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二著录有杨时撰《二程粹言》一书,该书题为杨时所撰乃《总目》误题撰者,并且《总目》对朱熹删节二程语录一事及对《粹言》价值的评判等,亦有不当之处,值得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7.
《中国青年报》2000年8月11日第8版刊登了一篇题为《农妇缉凶 警察何在》的评论文章,其中有这么一句:“7凶杀人恐怕在当地让群众听来已是耸人听闻,难道还有很多比这更恶劣的案件吗?”笔者认为,句中的“耸人听闻”当为“骇人听闻”之误。  相似文献   

8.
《玉台新咏.枚乘杂诗》中的《兰若生春阳》一诗中说兰草、杜若"涉冬犹盛滋",据宗长白之说当为汉武帝太初改历以前作品。或者"冬"当是"秋"字之误。由诗中"美人在云端,天路隔无期"、"愿言追昔爱"看,应同《迢迢牵牛星》为组诗,彼以织女口吻言之,此以牵牛口吻言之。两诗皆西汉时所传古乐府辞。《古诗十九首》中有十四首篇幅较长者皆文人之作,而五首民歌色彩较浓者同《兰若生春阳》皆篇幅较短,应为西汉时乐府诗。  相似文献   

9.
段真子 《出版参考》2010,(14):25-26
对于《四库全书总目》,近代学者多有考订,如《四库辩证》(余嘉锡撰)、《四库订误》(李裕民撰)等,颇有建树。然前辈所考多为兴致所至,采撷成书,因此未能详尽所有篇目,一些问题也未曾涉及。例如对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杂家类五中《〈常谈〉一卷》(永乐大典本)的考订,至今仅见《四库订误》。作者李裕民先生之考证,主要针对其条目问题,认为“馆臣所辑实为一百条,  相似文献   

10.
《江西图书馆学刊》2016,(1):121-126
《江苏艺文志·淮阴卷》"宿迁县"条共收录宿迁著者49人,其中明代3人,清代46人。通过翻阅检索地方史志文献资料,辑得失收著者58人,已收著者但有补辑失收作品的11人。  相似文献   

11.
当今书刊,讹误夥颐,鲁鱼帝虎,屡见不鲜,故发现讹误而著文纠正,是应该受到欢迎和赞扬的。因为,讹误一经著文纠正,则既可使致误者省悟,又可免误读者。《出版广角》偶尔刊登纠误之文,使这类文章有一发表园地,这是对广大读者高度负责精神的体现。我想,这或许也是该刊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原因之一吧! 然而,著文纠误,当慎之又慎,应力求持论确有实据,辨误无懈可击,唯其如此。才能使人信服。《出版广角》今年第一期发表了朱正先生所撰的《编注例话——读(晚清七十年)》一文,该文是为纠岳麓书社出版的《晚清七十年》一书的讹误而写的,其纠误虽大多正确,但却有以不误为误者.如第11条云:  相似文献   

12.
《文献》1997年第4期毛毓松先生大文指出,宋代人分辨实字虚字不自张炎之《词源》始,洪迈之《容斋随笔·杜诗用字》就已有此种分辨的记载。这话是对的。据我所知,与洪迈同时的诗人杨万里也有这种论述。杨氏在其《诚斋诗话》中说:诗有实字而善用之者,以实为虚。杜云“  相似文献   

13.
《大戴礼记》传本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考述《大戴礼记》传本源流,兼论各本优劣异同,主要发现:卢辩注可能作干北魏之末,其原 本只有三十九篇、注二十四篇,实为《大戴礼记》原书之节选本;《隋书·经籍志》所著录即卢辩注原本,"十三 卷"亦卢氏自厘;世谓《大戴札记》之"佚",当自卢辩始;隋唐传本与今不异,惟尚未分出《明堂》篇;今本即卢 本之旧,惟误分《明堂》为篇;今《明堂》篇为北宋仁宗嘉祐以后人从《盛德》篇分出;今传本可考之最早者为宋 韩元吉本,元明以下传本基本上全是韩本的覆刻或重刻本,无大异同,惟武英殿聚珍本及《四库全书》本因戴 震校正而多异字,然于文则最善。  相似文献   

14.
《索隐》:《淮南子》云:“夫乱人者,若芎(?)之与槁本。”(中华书局本1982年11月第2版,3006页。下同)按:芎(?),辞书不载。此引《淮南子》文以释《子虚赋》“穹穷”一词,与“芎(?)”无涉,疑有误。检《淮南子·汜论训》,作“夫乱人者,芎(?)之与槁本也,蛇床之与麋芜也,此皆相似者”。“芎(?)”似为“芎(?)”之误。芎(?),与“穹穷”为同义异形词,多年生草本植物,以产于四川者为佳,又名川芎。中华本所据底本清同治五年金陵书局本《史记》正作“芎(?)”,则中华本当属排印之误。  相似文献   

15.
吴志菲 《档案时空》2012,(5):18-22,1
在中国书画鉴定界,有一位专家被尊称为"国眼"。许多由他过目而走出历史尘埃的古书画珍品,就如他人生路途上欣赏到的奇花异草,一件件古书画珍品重新入世,就是一个个令人着迷的传奇故事。他曾在一堆待处理的废纸中找到了国宝级的稀世珍品释怀素的《食鱼帖》;他经过仔细考证,发现了乾隆皇帝曾经御笔亲题为真品的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实为赝品,而乾隆御笔题说是假的那张,实际是真迹,推翻了先人的定论,还了它一个真实的面目。他就是《"国宝"徐邦达》。  相似文献   

16.
伊人 《编辑学刊》2012,(5):28-29
这天翻阅刚到的某刊物,见首篇是《国学大师杨树达》.遇夫(杨树达的字)先生旧学(国学)根柢之深厚,笔者早有闻知,如陈寅恪曾致函称道:“当今文字训诂之学,公为第一人.”世称“疑古”派的顾颉刚,对杨氏亦颇为推崇,将他与王念孙、王国维并列,赞为近世治古典最卓著者.所以,对这篇称述遇夫先生的文章,自然便有先睹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索隐》:《淮南子》云:“夫乱人者,若芎藂之与槁本。”(中华书局本1982年11月第2版,3006页。下同)按:芎藂,辞书不载。此引《淮南子》文以释《子虚赋》“穹穷”一词,与“芎藂”无涉,疑有误。检《淮南子·汜论训》,作“夫乱人者,芎藭之与槁本也,蛇床之与麋芜也,此皆相似者”。“芎藂”似为“芎藭”之误。芎藭,与“穹穷”为同义异  相似文献   

18.
中华书局本《四书集注》点校精良,为30年来学界权威流行之读本,然其中亦有一二疏漏处,实为各家点校本之通病.本文拟以中华点校本为中心,就该书引文句读、行文句读、人名误漏、校勘疏忽、分节不当诸方面提出30余则疑问,以就教于方家.盖诠解《四书》,虽本无定则,然《集注》之点校,实应以忠实朱子原意为准的,故须参照朱子思想及《语类》等相关论述.至于版本校勘,更须参照宋元以来《集注》注释之本,中华本于此二者似有所忽略.  相似文献   

19.
通检《礼记正义》,孔颖达“郑玄未见《古文尚书》”之言凡有七处.此论有违事实,据文献可知,郑君少习《古文尚书》,且后来有《古文尚书注》传世.孔《疏》之误,缘于不识东晋枚赜伪孔《古文尚书》之伪所致.故郑《注》云“在《尚书》,今亡”者,或指原先秦时完整之《尚书》,孔《疏》云“具《尚书》篇,见在”者,实指伪孔《古文尚书》.  相似文献   

20.
近来,我将多年阅读《四库提要》时对该书舛误所作之摘记,逐条整理,汰去已为人所纠者,尚得五百馀条。自觉内容虽限于"识小",但对此一名著不无"衮补"之义。特先录出四十则就正于读者,并供校订此一名著者参考。我所辨订,以流传最广之中华书局一九六五年影印《四库全书总目》本为对象,文中所注页码、栏次,皆见此本。惟此本有误,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总目》不误者,则置之不论。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