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母亲是一个农村妇女。像所有的母亲一样,她勤劳、善良、坚强,为我们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母亲自己没有文化,但她深知文化的重要,因此,无论当年家境多么贫寒,父母都坚持供我们四姐妹读书。现在,我们姐妹都有了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母亲感到非常欣慰。每每谈起,母亲总说:“我和你父亲别的没给你们,只是给了你们一肚子书。”  相似文献   

2.
距离     
那天,澄的母亲告诉澄,要去广东挣钱供她读书。母亲走的那天,澄要上课,没能送行。澄真的很坚强。她仍旧乐观,仍旧考第一名,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母亲的南下并没有改变什么。有一次,澄突然认为自己  相似文献   

3.
母亲这个没有文化的女人,凭着做母亲的本能认为,读书对于她的孩子们总归是有益的事。  相似文献   

4.
母亲自小因为家里穷,不识字,用她的话说是个“睁眼瞎”,所以她常常以此为憾。当有了我以后,尽管家境不好,母亲还是含辛茹苦地供我读书,为我上学,母亲可以说是操碎了心。我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家里除了种地谋生外,没有其他收入,父母亲勤扒苦做仅仅可以解决一家人的温饱。我读到高中后,为家里增添了不少的负担,村里和我同龄的孩子大都已经辍学回家帮父母干活,母亲却咬着牙供我上学,她常常对我说:“坚持住,好好学,要给家里争口气。”那时我在一个小县城里读书,考大学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尤其是在我们那个非常偏僻的小县城,升学率非常低…  相似文献   

5.
我的母亲     
物转星移 ,岁月流年 ,母亲离开人世也快有七年了。虽然过去了这么长的时间 ,但是我始终忘不了母亲 ,忘不了母亲为我付出的一切 ,母亲的身影早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我的母亲是个粗人 ,没有多少文化 ,印象里她长得黄胖而矮。我知道在别人的眼里 ,她是丑了些 ,但是我并不在乎 ,不在乎她是个粗人不识多少文化 ,更不在乎她长得黄胖而矮。在我的心里 ,母亲永远是位孝敬父母、关心孩子的伟大母亲 ,她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记得我年少时 ,外婆经常有病在身 ,家里的农活又多 ,外公一人又忙不过来 ,加之舅舅他们又还小 ,还在读书 ,所以母亲常常到…  相似文献   

6.
很多时候王洋头脑里都在想着同样一个问题:自己的命运为何是这样的?王洋的父亲早在年前就已经去世,全家的负担都压在了他母亲一个人的身上。为此,母亲省吃俭用,供他上学读书。她还兼了好几份工作.快递员、送报员、保姆……她去买菜,有的时候还价起来像个泼妇。别人卖15元的东西。她一口可以还到5元。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篇充满真情、动人心魄的小小说。文中叙述一个命运多舛的女孩在失去了亲生父亲之后,迫于生计.母亲带她再次嫁人。从此,她有了一个见而生厌的继父。她从未叫过他一声爹,但丑丑的继父却真诚地关爱着她,努力挣钱供她上学。不久母亲又因病去世,但继父并没有抛弃她,而是一如既往地拼命劳作.继续供她上高中,读大学,  相似文献   

8.
距离     
那天,澄的母亲告诉澄,要去广东挣钱供她读书. 母亲走的那天,澄要上课,没能送行.  相似文献   

9.
熊万平 《江西教育》2004,(15):96-96
母亲自小因为家里穷.不识字.用她的话说是个“睁眼瞎”.所以她常常以此为憾。当有了我以后.尽管家境不好.母亲还是含辛茹苦地供我读书.为我上学.母亲可以说是操碎了心。  相似文献   

10.
复旦学子张顺的母亲不幸患了癌症。为了给母亲治病,张顺赶回贵州老家,执意把母亲接到上海,每天背着她去医院做放疗。但高额的治疗费用成了拦在张顺一家人面前的大山,他甚至想休学打工,为母亲筹集医药费……名校学子出自贫寒人家今年20岁的张顺出生在贵州省遵义县鸭溪镇一个贫困家庭。他的父亲是镇上一家酒厂的工人,母亲也在酒厂干临时工。张顺出生时,因为没有钱去医院,是母亲在家自己生下了他。尽管家里很穷,但父母从没亏待过张顺。张顺上小学时,父母就对他说:"家里再苦再难,也要供你读书!你一定要争气,将来考上大学,不要像我们这样窝囊地活着。"张顺上六年级那年,父亲从单位下岗,从此父母到处打零工甚至捡垃圾维持生活。每天,父母都用辣椒加水泡饭吃,省下钱来给儿子买肉补营养。幼小的张顺在心里暗暗发誓:好好读书,学好本领,长大了一定要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张顺没有让父母失望。2001年,他以全镇第一的成绩升入了省级示范高中。为了方便儿子读书,父母到县城租了间小房  相似文献   

11.
“你妈来校找过我了。”班主任把我叫出教室,在走廊,对我这么平淡地拉出了谈话的引子。而我却愣了,站在她眼前,目瞪口呆。母亲来了?来干什么?她怎么会来?母亲和班主任岁数不相上下,将届老年,却没有文化。母亲从没有来过我所读书的这个学校。自我考入我们小城的这个惟一的重点中学,三年了,她这是第一次踏进这个校门。母亲这次突然来,不是应邀来开家长会,不是家里发生了什么大事,也不是因我得了什么病而挂念不已。母亲之所以来,是因为一颗做母亲的心。她出乎我意料地来,我可以想像,她见了一个像老师的人,就恭敬地上前打听:“高三(三)班班主任…  相似文献   

12.
母亲     
趁着三天的小长假,我和妻带着孩子去乡下老家看母亲。许久没有母亲的消息了,不知她在乡下老家生活得怎样。前两年因为侄子在家读书要人照看,她离开长沙回到乡下老家生活。乡下生活安静而且寂寞。我的几个兄妹都在外打工谋生,生活过得艰难,一年或者几年也难得回家一次,她在乡下的  相似文献   

13.
母女情深     
任熙平 《老年教育》2007,(11):32-33
母亲8岁丧母,中年丧夫,最疼爱的小儿子又因病夭折,似乎人间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她的身上。无依无靠的母亲,却用孱弱的肩膀为我们撑起一个无风无雨的家。她给人家做布鞋、打零工,含辛茹苦地养育哥哥和我,还供我们读书。在农业合作化时期,母亲为了多挣工分,总是第一个下地,最后一个收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有个当教师的母亲,这曾是我儿时最引以为自豪的事。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担任村小毕业班的班主任,她也曾偶尔向校长提出过下一年不再教毕业班了(那时小学升初中要参加升学考,毕业班老师压力很大),但每一个新的学年,教毕业班的还是她。有人劝母亲说,年年都教毕业班太辛苦了,应该向校长“据理力争”,母亲只是笑笑。1987年,我考上了师范,母亲很高兴,说终于“子承母业”了。在师范读书,每个周末我都回家看母亲,常见母亲把学生的作业带回家批改。那时母亲患了沙眼,视力受到了影响,批改时间稍长了便会痛得直流眼泪,我便劝她说:“你没有必要这么辛…  相似文献   

15.
姐姐大我五岁,她的读书成绩很好,在班里总是前三名。可母亲因胃癌去世一年后,家中供两个孩子读书很困难,她就辍学在家了。姐姐大概是怕我内疚,故意说:“姐不喜欢读书,更喜欢帮爸干活。”于是,她就在老师的惋惜声中辍学了。那年姐正读着初三。姐没事的时候总喜欢翻我的课本,我一回家她就给我辅导功课。“弟,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家中将来全靠你了。”姐姐抽空就要督促我用功念书。我很刻苦,从小学到中学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每次拿着班上第一的好成绩回家,姐比谁都高兴,马上就给我煎  相似文献   

16.
难忘师恩     
如果小草的母亲是土壤,那么学生的母亲就是老师。是老师在我心中种下了知识的种子,给它浇水施肥,让它长成参天大树。老师虽然不是我们的妈妈,但却像妈妈一样亲。我就有这样一位妈妈。她姓杨,有一头乌黑的长发,总是高高地扎成辫子。她每天都面带微笑,仿佛从来都没有烦恼。她知识渊博,就像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我们怎么问她都能回答出来。还记得我刚入学不久的一天,天灰蒙蒙的,下着小雨。午休一起来,我发现  相似文献   

17.
我爱读书     
我爱读书,专业的书,文学书,历史书等等,我都爱看。我爱读书,因为我想信“知识就是力量”,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地追求与进取,开阔视野,提高修养,对我做好教师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作为母亲,我想给孩子树立一个爱学习的好榜样,让她知道在学习路上应该有坚韧的毅力和勇敢向上的精神。我正值而立之年,下了班有家有孩子,我的读书学习几乎都  相似文献   

18.
我的母亲     
母亲常给我讲家里以前的事,讲她的成长史,她经历得太多太多,我觉得母亲很可怜.   母亲一路走采确实不易.童年时她和她乡下的舅舅一起生活,八九岁时就开始挑柴、洗衣、做饭,到了读书的年龄又遇上了"文革".母亲很早就来深圳打工,是个并不太受社会尊重的"农民工".后来和父亲结婚,两个人工资勉强糊口,但为了照料整个家,母亲在生下我之后就没有再继续工作.每天买菜、洗衣、做饭、打扫,十几年,母亲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忙里忙外.……  相似文献   

19.
秦朝 《老年教育》2010,(5):32-32
经过十来年的打拼,我终于有了一套房子。装修完毕,我便迫不及待地将母亲从乡下接了来。母亲为供我读书,辛劳了大半辈子,现在也该享享清福了。我要趁母亲健在,好好地孝敬她。  相似文献   

20.
她虽不是出身音乐世家,但她的外祖父与她的母亲却都是音乐爱好者。由于历史的原因,她的外祖父与她的母亲都没有成为音乐专业人员,所以这一夙愿只有寄托在第三代人身上了。傅蕊1987年出生于南昌。当她还是一个八个月的婴儿时,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