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新时期传承和弘扬"慈孝文化","慈孝文化"对社会主义家庭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要价值。本文试图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中的慈孝内核,拓展社区教育的文化资源,通过开创社区教育的路径传承与发展"慈孝文化",促进和谐家庭与和谐社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孝道的民族,也是一个以孝育德的民族。慈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传统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慈孝不仅是自然的感情,而且被提升为重要的伦理原则,小至家庭关系,大到社会政治,莫不与之息息相关。皤滩,在这个被誉为"不可多得的瑰宝"的"浙江第一古街"中,林立的牌匾、镶嵌的鹅卵石、咿呀的古窗,优雅地讲述着属于古街的别样的慈孝历史。对于这其中的故事,原先,老师们不懂,孩子们更不懂。为了推进学校的慈孝教育,我们刻意将古街的慈孝历史纳入教育内容,并以学校附近的四大慈孝教育基地——胡公殿、陈氏祠堂、枫树桥村、万竹王村为切入点,通过感悟、传播、践行三个阶段的不断推进,带领孩子们找寻、品味和实践慈孝。  相似文献   

3.
孝道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用中国数千年来形成的、深入民众内心深处的传统孝道文化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发挥宁波"慈孝"区域文化的特点,总结挖掘传统孝道文化内涵,建立健全践行社会主义孝道文化的外在约束机制,对于提升宁波社会整体道德水准具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他们进行慈孝观培育不仅关系个体的长远发展和千万家庭的幸福,而且关乎民族复兴、文化传承的千秋大业。当前,我们理应深入问题、明确思路,积极探寻青少年慈孝观培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时期,中国家庭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人们的家庭观、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生育观、教子观以及道德观念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单用家庭传统伦理道德来指导现代家庭美德建设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针对中国现代家庭的特点、结构和面临的种种问题,研究家庭美德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一、现代家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回、家庭离婚率持续上升.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离婚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①思想分歧。夫妻双方生活…  相似文献   

6.
罗国杰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家.他的家庭伦理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美德建设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逻辑框架,确立了理论基点.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孝"的历史考察及其现代价值研究、爱情婚姻道德、家教观和家风思想等方面.罗国杰家庭伦理思想是我国当代社会主义家庭美德建设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7.
贵和谐,尚中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它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和谐"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所憧憬的一种社会景观。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继承和发展传统和谐观,赋予传统和谐观以全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社会价值、实践价值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传统孝慈伦理运行机理的透视,联系当代青年慈孝观现状,以理性、科学的态度对当代青年慈孝观培育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策略:强意识推进文化认同;全方位构建教育网络;多角度创新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9.
慈孝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时代变迁,不断与时俱进,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当今社会,慈孝文化是修身立德、塑造高尚人格的文化基础;是维系良好代际关系,构筑优良家风的亲情纽带;是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精神养料;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0.
《邢台学院学报》2017,(3):49-51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孝德的国家,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占有核心地位,孝德思想对传统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青年人的各种观念尤其是婚恋观、家庭观以及亲情观、孝德观都发生了变化,影响到了家庭的和谐与稳定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有针对性加强对青年人尤其是农村广大青年孝德观教育,可以提升青年人的个体道德素养,促进农村青年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完善家庭养老,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构建和谐家风;培养农村青年的爱家、爱乡和爱国之情,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忠”与“孝”在中日两国传统伦理观念中地位迥异: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孝”居于核心地位,“忠”则是日本传统社会固有且基本的伦理观念。这种伦理观念差异的产生,与中日两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与社会组织、家族制度联系之异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封建时期,孝道被统治者作为思想统治的一种工具,是一种缺乏人情味的畸型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在对封建孝道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社会主义孝道观。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旧观念的交替,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等都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期,倡导“孝道”这一传统美德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精华包括善事父母;立身报国;珍爱生命;推恩博爱;谏亲尊长;崇尚和谐等几方面。其糟粕包括移孝作忠;无后为大;父子相隐;厚葬久丧等内容。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提高当代中国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孝具有文化、伦理、教育、政治等多重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结构。其基本意义在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这构成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要求。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形成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的“家-国”集体无意识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孝文化是儒家仁爱伦理的底线;孝伦理是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规范;孝心理是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孝政治是君子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反思现代文化的西式建构模式,我们应对中国“孝文化”结构的发生、发展与中国先秦社会家庭组织的类型结构、地位形态加以认真审理,重建现代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撑,才能对孝文化对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意义有正确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十七大报告首次将加强“个人品德建设”同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道德建设由“三德”建设变为“四德”建设;强调个人品德建设,丰富了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体系,完善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涵;个人品德是道德建设的基础,具有“自尊自强、宽容礼让、勤劳节俭、孝悌诚敬、文明谦恭”的内在要求;加强个人品德建设,要不断加强学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充分开发传统美德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6.
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国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挑战进行探讨,提出传统孝道具有维持家庭稳定、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美德、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中的"孝"包含着"孝亲"、"无违"等思想,在继承了西周"孝道"的思想基础上,又蕴含了对"孝"的新阐释,然而又不可超越地包含了很多封建糟粕.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弘扬儒家孝道的积极成分,剔除封建落后保守的思想,推进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维吾尔族文化的视角,将其对人性价值的判断略作归纳,即以"善"为根本,与尊重生命、崇尚生命的道德行为相结合的伦理道德观。对维吾尔族传统家庭伦理思想的内容、基本特点及其现代价值略作讨论,其主要内容包括:以"爱"和"敬"为主要道德规范的夫妇之伦;以"慈"与"孝"为主要内容的亲子之伦;以"宽"与"忍"为核心的长幼之伦。并指出维吾尔族传统伦理精神在指导、规范和协调社会成员的日常行为方面的现代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从传统孝道的核心内容入手,结合现代家庭中成员减少、子代依赖性强、亲子冲突严重、代际关系失衡、人情淡化等特点,从“养亲”“显亲”“谏亲”等方面论述传统孝道在现代家庭道德建设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用优秀传统孝道塑造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优秀传统孝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培养人的思想品德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修身齐家治国教育为起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培养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以培养仁爱精神为切入点,培养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完善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从培养明理诚信意识入手,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养成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