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呼啸山庄》这部小说为我们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心理复杂的希斯克利夫的形象。然而,希斯克利夫并不是一个魔鬼。他只是在不断的虐待与抛弃下,人性开始扭曲,成为一位疯狂的复仇者。最终希斯克利夫在复仇的思考中选择重新回归纯净的人性,实现了本我、自我到超我的转化与升华。  相似文献   

2.
《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是贯穿整个故事、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这部小说所讲的是希斯克利夫一生的传奇,从他还是弃儿的幼年到耄耋之年所经历的一切。作为《呼啸山庄》中的第一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个性及其成因,无疑是整个故事发展的重点所在。本文将就其个性进行详细探究,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去理解《呼啸山庄》。  相似文献   

3.
《呼啸山庄》是爱米莉的代表作,在作品中,她刻画了希斯克利夫这样一个饱受苦难,忠于爱情的主人公形象。通过希斯克利夫的性格发展过程———从一味忍让到被逼反抗到最后的绝望,作者表明了她对社会的态度。希斯克利夫的悲惨境遇及他的忍受、他的失败,说明作者并不赞同对不平社会的妥协。作者用事实说明希斯克利夫的反抗是被迫的,是被压迫者对压迫者的反抗。对希斯克利夫的悲惨结局的安排则表现了她对现实社会的绝望,是她消极人生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小说《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真诚相爱,然而由于复杂的世俗背景,他们被逼分离,希刺克里夫从一个具有诸多美德的少年变成遭受伤害后人性扭曲的复仇者,直至最终人性复归。他的性格演变和心灵扭曲折射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与无奈,他近乎疯狂的复仇和最终人性的复苏是这部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呼啸山庄》以19世纪英国社会动荡为背景,讲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凄美的浪漫爱情故事及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故事。希斯克利夫在爱与恨的情感交织之中一步一步走向极端,呼啸山庄在希斯克利夫的极端冷酷的统治之下变得十分凄凉和冷漠,无论是环境还是人性都如此,但是仇恨之际,却迎来了人性复苏,哈顿和小凯瑟琳的爱情感化了希斯克利夫,让他在冰冷的性情中看到了一丝希望和人性的善良,即使在冰冷的夜晚,也阻挡不了人性善良的再次觉醒。  相似文献   

6.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悲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是一个"人性与兽性"集于一身的形象.他何以从一个天真善良的少年沦落为一个残忍暴戾的复仇狂?辛德雷与林敦所代表的阶级压迫和社会摧残是希斯克利夫悲剧间接的和外在的原因,其直接的和内在的原因则是源于希斯克利夫的挚爱凯瑟琳对他爱情的背叛,以及因此而导致的他个性中原始野性的爆发.希斯克利夫的悲剧,既是社会的悲剧,也是爱情的悲剧,更是他个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社会环境对希斯克利夫复仇及性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十九世纪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通过讲述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故事,真实再现了十九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风貌。希斯克利夫的复仇行为,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原因。与女主人凯瑟琳的爱情婚姻遭遇,是促成希斯克利夫复仇的直接原因,而社会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幼年时代痛苦的经历以及所受到的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压迫,则对他的复仇之举起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习惯的重要性 养成教育是关系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中外教育家十分重视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的就是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和他的天性一样自然,这个时期养成的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  相似文献   

9.
艾米莉·勃朗特所著《呼啸山庄》讲述了一个爱情和复仇的故事。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原本是一对彼此深爱的恋人,在凯瑟琳抛弃了希斯克利夫嫁给比他富有成熟的林顿后,希斯克利夫进行了一系列的报复行动,最后放弃一切结束了生命。本文试通过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小说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伟大且深刻的思想家,他本身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信徒。他一生中最关心的是有关于上帝的三个问题,即上帝是否存在,如何论证上帝存在以及真理是否与上帝同在。无神论者曾以"为何上帝的世界充满恶和苦难"来质疑上帝存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特殊的人生经历也使他较早时候对上帝存在产生怀疑。但他倾其一生去思考、探究,寻找答案来反驳无神论者的质疑,最终他找到了。即是人类天性中对自由的渴求构成了上帝存在的证据,并且陀思妥耶夫斯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上帝与真理同在。  相似文献   

11.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伟大且深刻的思想家,他本身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信徒.他一生中最关心的是有关于上帝的三个问题,即上帝是否存在,如何论证上帝存在以及真理是否与上帝同在.无神论者曾以“为何上帝的世界充满恶和苦难”来质疑上帝存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特殊的人生经历也使他较早时候对上帝存在产生怀疑.但他倾其一生去思考、探究,寻找答案来反驳无神论者的质疑,最终他找到了.即是人类天性中对自由的渴求构成了上帝存在的证据,并且陀思妥耶夫斯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上帝与真理同在.  相似文献   

12.
它是不幸的,狗群的混淆影响让它失去了与父母同类的沟通,最终被狼群遗弃;它又是神圣的,从它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草原狼高贵的天性;最后,它被人类改造,被钳去了上天赐给狼的神兵利器,在后来的抗争中走完了自己短暂而悲壮的一生。  相似文献   

13.
学者康熙     
假期中,我阅读了一些史书,对大清王朝的康熙皇帝以读书为乐成为天性颇受触动.读完了他的一生的史事,深有感触,他的文治武功,在封建社会里,可以与汉武、唐宗、宋祖等相媲美,堪称一  相似文献   

14.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主要讲述的是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故事,突出了男女主人公之间强烈的爱恨情仇。这部典型的婚恋悲剧,其悲剧性主要体现为爱情和婚姻的错位。本文通过对小说中的希斯克利夫、凯瑟琳、林顿和伊莎贝拉等几个人物的婚恋错位的分析,进而挖掘其悲剧意蕴,也探究其悲剧艺术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小说《米》描写了主人公五龙具有轮回意义的一生。他的一生都与"米"密切相关。对他而言,"米"象征着生命和希望,但同时也象征着罪恶与死亡。而他用自己的一生反复实践着这种宿命的置换,最终走向了毁灭。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一生信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信念,对他的一生史学批评者认为做了一件不可为而为之之事,最终积劳成疾,悲壮辞世于渭滨(五丈  相似文献   

17.
品读     
<正>任何改革启动的时候肯定要靠教师,但是它最终的成功必须靠顺应学生的天性。远离学生天性,你就会和教育规律对着干,你就会遇到若干阻力,而最终注定会失败。李希贵校长在北京十一学校进行的育人模式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如他自己所说,"看到了希望的亮光"。近日,李希贵校长在一篇文章中回顾自己  相似文献   

18.
<正>【素材卡片①】淡定专注王一生王一生是阿城代表作《棋王》的主人公,这是一个在历史漩涡中具有独立生活方式和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王一生天性柔弱,在"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浩劫中,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唯一的力量只能来自于内心,寻求自身精神的平衡和充实。他的人格中投射着久远的、富有无限生机的文化精神,他虽以一己的单薄存在,却显现出了无可比拟的顽强精神和文  相似文献   

19.
英国女作家爱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描述了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在畸形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扭曲,本文通过对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性格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造成希斯克利夫性格扭曲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一生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因为他的思想家的特点太突出了,人们往往只注目于作为思想家的鲁迅,而常常忽略他艺术家的天性。其实只要看看《呐喊》、《彷徨》里的某些作品,你就可以感觉到鲁迅艺术家的气质。文字与绘画相通,显示了作为艺术家的鲁迅的特点。他以文字为笔墨描绘形象,画出了中国人的魂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