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民党失去大陆政权的主要原因是军事失败。蒋介石不仅低估了中共的实力,在战略战术思想,指挥用人等方面,均不及毛泽东。国民党内部涣散,共产党上下一心。共产党对国民党军事情报的掌握,又使国民党丧失了战场上的主动权。1948年,东北战场的失败导致经济崩溃,军事失败导致经济极度恶化,人心崩溃。解放军渡江后,毛泽东战略指挥得当,蒋介石疲于奔命,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主力全部被消灭。  相似文献   

2.
东北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最重要的战略根据地,也是国民党最早遭到军事失败的地区,而且,国民党在东北地区的失败引发了其在整个陆的崩溃,国民党在东北的众所周知,其原因除了国际因素-苏联的影响外,国民党自身在政治战略,军事战略,战役指挥,战术指导等方面也犯怔一系列的错误,由此也说明了国民党失败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事当局派出大量军队在沦陷区开展游击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党的敌后游击战遭到失败。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的失败是各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阶级本质是根本原因。阶级本质决定了国民党军队脱离民众、国民党军队的腐败和战术错误,最终导致国民党的游击战失败。  相似文献   

4.
中国国民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从1894年到1949年,曾在中国大陆政坛上活跃了55年,其中21年处于执政地位.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是其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全方位的失败,其中军事是国民党失败的直接原因,党的建设是国民党失败的核心原因.与此相比较,希望我们能更加珍惜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党的建设上的成功经验,为新时期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提供一些历史的线索.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都在沦陷区开展游击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军队挑起国共磨擦。国共磨擦是国民党军事限共的主要形式。国民党的限共磨擦并未达到目的,反而加速了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的失败。  相似文献   

6.
刘双 《华章》2012,(10)
蒋介石在国民党六届四中全会上从政治、军事等的角度分析了在大陆失败的原因,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蒋介石虽然进行了全面分析但对于国民党未来的发展来说作用并不是很大.  相似文献   

7.
豫湘桂战役是抗战后期国民党战场上最大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国民党在有利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遭到了惨败。本文主要从抗战中后期国民党的政治军事方针、国民党军队战役的具体指挥、军队的战斗力、军民关系等方面探讨国民党军队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苏俄在军事上支持国民党,压制共产党,从而导致大革命失败。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1945年秋,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公布了《绥靖区政务委员会组织大纲》,从此绥靖区行政设置问题有了专门机构负责处理,绥靖区作为一种特殊的行政建制在国共争夺最激烈的各个地区广泛设置,并形成了一套具有显明特点的"绥靖区"制度。到1948年秋时,多数绥靖区还大体保持稳定,此后随着国民党在军事上的失败,大量绥靖区被裁撤,少数保留者也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10.
导致国民党政府裁兵编遣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民党内部矛盾的冲突,也有财政经济的因素,既有被裁官兵安置上的困难,也有外患的紧逼.在这诸多因素中,对国民党裁兵编遣产生影响最大的是财政经济的困难,是导致裁兵编遣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在组织正面战场的同时也开展了敌后游击战。国民党的敌后抗日游击战是以失败告终的。文章从乡村政权建设的视角分析了国民党敌后游击战走向失败的原因:国民党虽然在基层政府建构、基层政党建设、基层社团控制等方面加强了敌后乡村政权建设的力度,但其所采取的政策违背了敌后人民的利益,得不到敌后人民的支持,因而未能建立稳固的乡村政权。国民党乡村政权建设的失败是其敌后游击战难以长期坚持,最后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蒋介石将政治失败归咎于新旧制度的脱序与“政党政治”的失败。其错之一,他掩盖了国民党挑动内战的罪恶事实;其错之二,在为其政治失败寻找“理论”根据;其错之三,为国民党的政治腐败开脱。蒋认为失败的经济原因是“通货恶性膨胀的结果”;行政院擅自动用了中央银行改革币制的基金。而实际上是蒋采取了错误的财经政策,及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蒋认为军事失败的原因,是军队纪纲败坏;官兵对立、军民关系恶劣;没有奉行三民主义;战略的错误;军队的腐败堕落。他没有明战争性质与人心向背及战争政策与错误指导。蒋认为外交失败是苏联对中国的侵略和对中共的扶植及美国对苏俄中共的妥协政策。他背弃国家民族利益的依赖主义外交路线是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日军旨在扫荡并占领中条山,精心谋划了更大规模的中条山战役。对于日军的军事企图,徐永昌等多数国民党军事高层误认为是日军渡河西犯的前兆,蒋介石虽断定日军意在攻占中条山,但为防患于未然亦依附了徐永昌等多数国民党军事高层的看法,并将重点放在了加固河防上。就具体应对举措而言,国民党军事高层制定了加固河防和主动出击的应对方案,重新启用卫立煌担任战役总指挥,并极力寻求中共方面的军事支援。从实施成效看,国民党军事高层的应对举措有诸多失当或失误之处,为之后中条山战役的败局埋下了伏笔。通过考察国民党军事高层对中条山战役的策略因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管窥复杂纠葛的国共关系及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  相似文献   

14.
一、时代背景《一种云》写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夕,当时正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坚持卖国政策,帝国主义在我国大大扩张势力。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官僚资产阶级和国民党结成了反革命联盟,疯狂地向人民进行军事上文化上的“围剿”。中国  相似文献   

15.
论中央苏区时期的李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德在中央苏区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中央苏区的丧失。李德之所以犯“左”倾军事冒险主义错误,既有来自共产国际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指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的影响,也与李德不了解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性分不开  相似文献   

16.
"二次革命"失败后,围绕国民党与国会关系问题,国民党系议员发生了严重分歧,选择继续留在国会的国民党议员寻求通过政治手段而非军事手段解决与执政当局的冲突。为此,他们通过国会平台,采取了一系列动作,以缓和与政治对手、政府以及袁世凯本人的紧张关系。不过,国民党议员的转变很大程度上难以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也使得国民党在国会中的制衡作用不断消解。随着袁世凯成为正式总统,国民党议员被迫暂时终止其政治生命,民初议会政治至此也走到了尽头。  相似文献   

17.
1924年“改组”以后,国民党逐步重视地方党组织的建设。此后,国民党对各省(市)级党部反复进行整理或指导。伴随着国民党对地方政权控制力的增强,全国各省(市)地方党部的组织机构也呈现由混乱渐趋整齐的特点。受此影响,国民党山西省党部的机构设置和人员构成也处于不断的变化和调整之中。但这一时期,国民党山西省党部同时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景象:生存状态极其艰辛,且处境尴尬,不时成为阎锡山与中央政府争权夺势的工具。国民党地方党组织在山西地方社会的政治色彩,已日渐被其浓厚的军事背景所淹没。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的土地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土地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9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均告失败的国民党政权从大陆退出.南京国民政府在其执政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始终表示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施政宗旨,在土地问题上为赢取民众支持,同样宣传以孙中山的土地思想为核心,并在各阶段推出多项土地政策.这些土地政策虽也包含若干进步因素,且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国民政府统治基础的封建性与反封建的目标取向之间的根本矛盾,孙中山的民生思想被大大扭曲,其土地政策基本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19.
1929—1931年,胡适发起了名躁一时的人权运动,充分展示了他的人权思想,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但这场人权运动不久就偃旗息鼓了。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当时的中国社会不具备人权保障的条件,人权运动没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其次人权运动与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因而被国民党所镇压;最后,胡适政治人格的软弱性也注定了人权运动失败的必然命运。  相似文献   

20.
长衡会战是国民党抗战后期与日军所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而此役的戏眼是衡阳战役。中日双方在此鏖战47天,打得最激烈最残酷,也是国民党豫湘桂战役中关键一役。它的失败,也导致国民党整个湖南战场的彻底失败,并影响着国民党随后的抗战,使其一度处于一种极为被动的境地。尽管目前史学界对此役已有初步研究,我们仍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此役及其败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