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锦瑟》是唐朝诗人李商隐最富语言艺术魅力的诗歌之一,也是中国旧体诗中最难解的诗歌之一。一篇《锦瑟》倾倒大家,难倒大家。 《锦瑟》何以难解?本文试图通过当代流行的几种语义学理论:指称论,意念论,验证论和真值条件论对《锦瑟》等旧体诗的难解现象作一考察。 下面是《锦瑟》原文:  相似文献   

2.
《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诗歌意象朦胧迷离,清代诗人王士祯曾说,"一篇《锦瑟》解人难",在教学过程中,若想让生活阅历不够丰富的学生读懂《锦瑟》,尤其是读懂四个虚幻缥缈的典故,愈发难上加难。虽然,我们可以对文本进行多元的解读,但若只是为了迎合主题的多元化而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规律,忽视了学生的阅读感受,未免有些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3.
对李商隐《锦瑟》一诗的解析,如今以钱钟书赞同的"自叙身世说"和王蒙的"无端"说两种观点最具影响。《锦瑟》与江淹《恨赋》、《别赋》在结构和艺术手法上相似,李商隐"意用事"的方法能够使《锦瑟》达到《恨赋》《别赋》的艺术效果。借助《恨赋》《别赋》来解析《锦瑟》,可知《锦瑟》的主题是"惘然",此可以成为王蒙"无端"说的一种佐证。  相似文献   

4.
诗歌教学往往在模式化教学中磨灭了学生的兴趣,固定僵化的教学思路使课堂索然无味。那么,如何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呢?一、字斟句酌,构建探究课堂学习李商隐的《锦瑟》时,经过一番朗诵体会和指导之后,向学生展示去掉中间四句后的《锦瑟》(七绝):"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并和学生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5.
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既费解又耐人寻味,是唐诗中的上乘之作,在诗界久负盛名。千百年来对《锦瑟》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凡读诗者无不喜吟《锦瑟》,借机或诉人生坎坷的寂苦,或寄美人迟暮的悲悯,或发仕途失意的惆怅,或温昔日恋人的旧情,或叹壮志未酬的遗恨……即便是那些走过了大半生的文人,也愿到《锦瑟》的意境里徜徉一番,感沧海桑田,叹人生沉浮。个别曾遇红颜知己的长者吟《锦瑟》时老泪纵横的样子,总比时下里的青年男女爱得“要死要活”要深沉感人得多。我在多年前就试着读《锦瑟》,日复一日,不知读了多少遍,却一直没有读懂。今又…  相似文献   

6.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除了把李商隐的诗称为西昆不恰当外,指出《锦瑟》的难解,借它来说明他的有些诗的难解。这里想对《锦瑟》诗作一初步探讨。先抄原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沦海月明珠有泪,篮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用开头两字作题,不同于咏物诗。锦瑟指瑟上漆纹像锦。《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无端,指没  相似文献   

7.
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既费解又耐人寻味,是唐诗中的上乘之作,在诗界久负盛名。千百年来对《锦瑟》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凡读诗者无不喜吟《锦瑟》,借机或诉人生坎坷的寂苦,或寄美人迟暮的悲悯,或发仕途失意的惆怅,或温昔日恋人的旧情,或叹壮志未酬的遗恨……即便是那些走过了大半生的文人,也愿到《锦瑟》的意境里徜徉一番,感沧海桑田,叹人生沉浮。个别曾遇红颜知己的长者吟《锦瑟》时老泪纵横的样子,总比时下里的青年男女爱得“要死要活”要深沉感人得多。  相似文献   

8.
《锦瑟》是一首传颂千古而又历代注家争论不休的古诗,笔者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浅谈对《锦瑟》的赏析.  相似文献   

9.
李锐 《学语文》2011,(4):54-55
《锦瑟》(见卷首)一诗,李商隐在创作时到底想要表达何种情感,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却有探究、评价《锦瑟》一诗的权利,其实要读懂《锦瑟》就不能不了解李商隐和牛李两党的关系.就不能不明白李商隐终生仕途失意的现实.  相似文献   

10.
陶晓跃 《师道》2005,(4):27-28
“一篇《锦瑟》解人难”(王渔洋《论诗绝句》)。《锦瑟》,李商隐这首七言律诗,仅仅五十六字,却引出历代诗家的纷纭众说,有的以为是歌咏瑟声的“适、怨、清、和”的音乐意境的;有的以为是为一个名为锦瑟的侍婢而作的情歌;有的以为是诗人悼念亡妻的挽歌;  相似文献   

11.
《西北师院学报》1983年第2期《<锦瑟>新论》论证了“《锦瑟》是一首自伤身世的音乐诗。”宋人有《锦瑟》写了瑟的清、怨、适、和四调之说;梁枢同志在宋人的基础上,仔细地研究了李商隐和音乐的关系,这些资料,有助于李商隐研究的深化;但他认为《锦瑟》就是记载李商隐“能以琴瑟演奏其身世之感”,是一首“音乐诗”,这一结论,却未免根据不足。《锦瑟》是李商隐的名作,千余年来,它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一篇锦瑟解人难”、“独恨无人作郑笺”之叹,反而吸引更多的人去探索它的本旨。近三十五年来,除了原来的悼亡说、自伤说外,较新的有“倾向李党说”、“遗嘱说”,但这二种立论缺乏根据,本文不再论及。这里,先谈梁枢同志的新论,然后申述我的论点。  相似文献   

12.
学李新 《学苑教育》2012,(12):90-91
从三个方面解读《锦瑟》:逝去的追寻和超然的存在,诗意的悲壮、悲壮的执著,永远的追忆,从而得出结论,《锦瑟》是一首关于“逝去”主题的诗。  相似文献   

13.
解读《锦瑟》,必然会面临三个问题:一曲《锦瑟》有几解?四幅图景为哪般?此情到底是何情?各家的解释表面上都可自圆其说,但实际上都有自身的缺陷。在失却相关资料的条件下,这种雾里看花般地猜测《锦瑟》的主旨与寓意,自然会让我们走向尴尬的境地,但我们仍想通过那些朦胧的意象去窥测李商隐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4.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唐·李商隐《锦瑟》)古诗有题旨显露和意蕴深曲之别,李商隐《锦瑟》诗就属于后者。宋元以来,对此诗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是追思令狐楚家中爱姬  相似文献   

15.
"我是人间惆怅客",是对李商隐的最佳概括,朦胧之美是李商隐诗的直接体现,下面笔者在对李商隐的《锦瑟》进行了一次教学设计,希望通过三个角度来解析《锦瑟》之美。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把握历代学者对《锦瑟》诗的不同释义基础上,借鉴英、美新批评家的观点,从意向组合方式的角度,重新解读了《锦瑟》诗。文章认为该诗在创作方法上运用多重隐喻性意向迭加,从而使这首诗获得了丰富的内蕴及不可言传的意味。文章由此拓展开去,对意向迭加这种组合方式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探讨。最后,文章认为《锦瑟》诗的题旨乃在于对人生大好时光及往事的追忆。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朦胧诗派的早期代表作之一 ,《锦瑟》所激发起的人们的探幽兴趣 ,至今不衰。其实 ,朦胧诗之为朦胧 ,也是源于意象的叠加 ,语言的夸张和变形。古人在论述文学鉴赏之法时早就说过 ,“披文以入情” ,、“沿波以讨源”。诗的意象、音韵、旋律就是“波” ,就是信息解码的钥匙和路径。《锦瑟》诗以锦瑟起兴 ,言此而及彼。瑟是一种古弦乐 ,锦以宝玉为宝瑟 ,绘以华美图文为锦瑟。锦者 ,美也。作者取其美意而用之。起句的字面意思是说 ,锦瑟呀 ,你怎么就是五十弦啦 !作者为什么在瑟弦的数字上做文章 ?往下读就明白了 :“一弦一柱思华年。”原…  相似文献   

18.
陈宏 《学语文》2009,(6):40-40
解读《锦瑟》(见卷首)难矣战!元好问《论诗绝句》:“望帝存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王渔洋《论诗绝句》也叹:“一篇《锦瑟》解人难。”刘学锴和余恕诚合著的《李商隐诗歌集解》列举了42种解释。王蒙干脆将其弄碎重组成七青体、长短句、对联体。当然有些勉强,但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人们对此诗的无奈。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英美新批评复义、悖论和反讽等细读的方法,对李商隐的《锦瑟》诗作了新的诠释和批评。文章认为,在《锦瑟》诗中,诗人复杂精细的人生经验世界与艺术象征世界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戴永忠 《学语文》2003,(5):15-15
历来诸家公认七律《锦瑟》是李商隐一生的代表作品 ,但解者纷纷 ,意见颇不一致。元遗山、王渔洋等人 ,早已发出过“独恨无人作郑笺”、“一篇《锦瑟》解人难”的喟叹。苏轼断为咏瑟 ,朱彝尊、冯浩等人解为悼亡 ,纪晓岚认为艳情 ,张采田等人解作自伤不遇之作。以上四解 ,以第四解最得其实。但在第四解中 ,接触到具体诗句时又发生歧义 ,出入颇大。笔者参考历来诸家意见 ,并将《锦瑟》和李商隐的其它一些诗作进行比较 ,相互发明 ,以诗证诗 ,知人论世 ,对此诗作了一些研究 ,有了一些新见。一、关于“锦瑟”“锦瑟”究竟指什么?有人说是指令狐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