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林语堂的代表作《京华烟云》入手解读林语堂的“一捆矛盾”,认为林的一生其实并不矛盾,他将道、儒、基督教等多种思想兼收并蓄,以“中庸”为主线将其融合起来,形成了自己复杂而和谐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是“一捆矛盾”,而且充满深刻复杂的悖论性质,这就决定了其文化思想的本质。但是,有冥冥之中的“主宰”存在,从而使矛盾冲突一变而为“自然”与“和谐”,这是林语堂与其他中国现代作家更内在的区别。承认和喜欢“矛盾”,使林语堂的文化思想具有现代的深度;而有“和谐”大光的照临,使林语堂的文学、文化、思想和人生一片通明,清澈如水。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是一位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小说家和散文家。他主张为文要“清顺自然”,“平淡不流于鄙俗,典雅不涉于古僻”,反对一味掉书袋和食洋不化。对于林语堂的写作观以往研究者鲜有问津。该文从白话入文、言文一致和文白贯通三个方面,初步探讨林语堂中西合璧的写作观。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是一位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小说家和散文家。他主张为文要“清顺自然”、“平淡不流于鄙俗,典雅不涉于古僻”,反对一味掉书袋和食洋不化。对于林语堂的写作观以往研究者鲜有问津。该文从白话入文、言文一致和文白贯通三个方面,初步探讨林语堂中西合璧的写作观。  相似文献   

5.
三十年代林语堂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郑镛从二十年代初开始,林语堂便一直关注文化,并就中西文化的特质发表议论。作为“受酉洋教育过度的中国人”①二十年代的林语堂对中学所知甚少,他以西方的价值体系为坐标,“爽爽快快地讲欧化一法”,对中国“古人之精神”予与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6.
五四白话文运动以来,翻译语言呈现出欧化趋势。白话文自身的缺陷是欧化翻译的内在动因,而改造国民思想则是欧化翻译的外在动因。虽然欧化翻译在五四时期遭到了一些反对,但因其在汉语改造以及提高汉语表达功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翻译中的欧化要有一定的度,恶性的欧化翻译不仅不利于汉语的健康成长,还会妨碍汉语的发展。对欧化翻译的正确态度是:积极引导,使其健康发展而非对其扼杀。  相似文献   

7.
邹命贵 《山东教育科研》2014,(9):I0001-I000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文化层面的交流与互动也更加频繁。“欧化”就是在这样的经济、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指的是传统的汉语文化在受到西方语言(尤其是英语)的浸染后发生的一系列语言、语义、句式等方面的变化。透过翻译,欧化汉语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即是在此背景下对欧化翻译现象及过往的欧化研究成果进行了文献综述,并分析了导致翻译欧化的内因和外因。  相似文献   

8.
“立人”思想是“五四”时期许多激进知识分子共同的启蒙思想,林语堂也以“浮躁凌厉”的姿态极力呼唤“科学”、主张“欧化”和提倡“幽默”,以改造国民的劣根性,其目的与视点迥异于鲁迅等其他知识分子,表现了他“立人”思想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对此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刻、完整地了解林语堂的人思想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他传”,是作者叙述他人生平的一种文类。考察林语堂的他传文创作,有着强烈的“述志”倾向。概言之,这种“述志”倾向,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就他传理论而言,林语堂极为强调“个人笔调”。同时,他还倡导他传文创作应多采用“轶事”,使用“描写”手法,且应入“幽默”进“他传”。其二,就他传之创作缘起而言,林语堂的他传文创作主要是基于一种喜爱,又或者说是一种自娱自乐。其三,就他传传主之形象塑造而言,林语堂笔下的他传传主们大都符合他对“理想个人”的设想——“充满性灵有趣的个人”。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是一个有着“一捆矛盾”的作家,其思想的复杂性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坛上也是少见的。他既接受了西方近代思潮的影响,又同时赓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而基督教观念则融透于林语堂的整个精神历程。实际上,正是基督教精神使童年的林语堂轻而易举地摆脱封建传统的束缚,接受西方近代文明的洗礼,也正是基督教精神使其能够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审视中西文化。但是林语堂并不可能简单重复基督教思想,在接受基督教文化的同时,他又始终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浸染。这样以中西文化合流的历史进程为大背景,西方的基督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拒而又相融的事实显然具有文化上的典型意义。本文着重探讨林语堂的基督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这种联系既是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思想的逻辑起点,同时又折射出二十世纪中西文化合流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是现代著名作家,他学贯中西,文笔机智幽默,语言流畅自然,有“幽默大师”之称。他在《写作的艺术》《、做文与做人》等文章中谈到过一些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其中有一点便“是写作时要有自己而无圣贤”。林语堂主张一个人在写作时不要忘了自己,他提倡表现自我。他曾说“:怕在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在现代中国革命语境中呈现出了他的复杂性。在20世纪20年代,林语堂表示出了对“暴力革命”的崇拜,而30年代他却选择了“平和革命”。林语堂这种革命观的变迁是中国现代革命语境和个体因素合力作用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口头作文有其独特的优势,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对这种形式加以重视。 首先,口头作文具有“复合学习”的优势,它将语文学科的基本要求听、说、读、写融为一体。“说文”的过程,也是“听文”的过程,要听出说文的“关节”,听出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语言驾驭等等“机窍”,这能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而“说文者”边想边说,边说边想中所体现的“说文”水平,也处处显示了平时“读文”的功底。因为“说文”的章法与“文章”的做法同出一辙,口头语言亦潜移默化地表现出“文章”语言的熏陶影响。同时,口头作文也是“书面作文”的前提和“操…  相似文献   

14.
王凤云 《辅导员》2009,(4):52-52
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二字的含义,有“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语法作文”等多种理解,而我认为,“语”就是语言、语法;“文”就是文字、文学。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语法与文字、文学的教学。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的女性服饰描写体现了其一捆矛盾的文化内涵。林语堂继承并发扬了传统文化中服饰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功能。林氏通过细致入微的女性服饰描写,不仅为我们展现了社会大变革时期的女性服饰发展的状况,更重要的是打上了深刻的文化烙印。自主、悲剧和近情意识是林氏服饰描写最重要的三种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揭示林语堂“性灵说”的基本内涵,并将它放到中国古代“性灵说”理论发展史和林语堂所接受与改造的浪漫主义、表现派理论坐标中进行综合考察,揭示林语堂以自己的个性爱好和对东西方文化的独特理解,对传统的“性灵说”理论所作出的创造性的综合与改造。并从文体论的层面,对林语堂的“性灵说”理论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幽默的拉丁文原意是“起润滑作用的液体”,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由林语堂从英文音译而引进现代汉语,《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辽宁特级教师魏书生说:“力求使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不仅使优秀的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也尽可能使后进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受到触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相似文献   

18.
散文阅读应以捕捉“文眼”和“意境”为切入点。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把握散文阅读的方法:从散文的标题、开头、首尾、中间、结尾等位置去寻找文眼;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全文提纲等方面考察文眼。从散文语言、表情达意等方面去把握、探究散文意境。  相似文献   

19.
翻译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演变的.翻译语言的"欧化"既是中国与世界之冲突融合在语言上的反映,也是中国自身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藏匿于语言背后两种文化间的权力斗争.面对处于中心地位的西方文化,弱势文化必将寻求自我话语权.简而言之,不同时期的具体译例可以从实证角度验证百年来翻译中"欧化"语言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20.
“互文”与“对文”是古文中常见的两种语言形式.正因为“互文”与“对文”在古代书面语言中的大量存在,故而后人往往利用这一语言特征来解决阅读古书中的某些疑难问题.它被作为一种训诂方法提出来,主要是利用词、词组和句子的对应关系,来解决古书中的释义、校勘等方面的问题.据此,文童拟就“互文”与“对文”在训诂方面的运用问题,试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