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强劲的电视问政旋风,不少省、市党委政府把电视问政作为治庸问责、推动中心工作的重要平台,60多家电视台办起了电视问政节目。其中,创办时间最长、问政效果最好、传播影响最大的当属武汉广播电视台的《电视问政》。2011年开办以来,武汉电视问政共曝光各类问题400多个,涉及100多个责任单位,被问政单位拿出整改措施1000多条,整改率达到100%,曝光问题解决率达到98%。电视问政后,市委、市政府经过调查,问责各级干部400多人,对100多人给予党纪、  相似文献   

2.
林磊 《新闻窗》2014,(6):87-87
"百姓参与,百姓评说,百姓监督",电视台等传播媒体与政府有关部门密切合作,部门领导、街道(乡镇)一把手等接受现场问政,广大群众现场直接参与,解决了许多长期得不到有效处理的"老大难"问题。可以说,电视问政是将治庸问责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的一个重要工作平台。 以笔者所在的洞头广播电视台为例,今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背景下,举行了两场以"即知即改"和"年度重点工作"落实情况为主题的大型"电视问政"直播和五场以阶段重点工作为主题的微问政"百岛问政厅"录播。节目播出后,海岛群众反响强烈、拍手称赞。  相似文献   

3.
国内最早的电视问政节目始于2002年郑州电视台的《周末面对面》.2007年武汉电视台开播以“兑现承诺、转变作风、优化环境”为主题的治庸问责节目.随后,湖南、广东、河南等多个省份推出电视问政节目.尽管国内多家电视台正在或已多年举办此类节目,但是,学术界有关电视问政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在CNKI以“电视问政”为主题关键词进行搜索,结果只搜到82篇相关论文,其中2010年和2011年各只有1篇,2012年12篇,2013年56篇.因此,关于电视问政研究学术界还需要紧跟实践步伐,在学理上进行探析,以便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核心阅读:作为治庸问责与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平台,电视问政近年来倍受人们关注,并引发了全社会的热议.有人认为,集媒体、群众、政府三位一体的电视问政,搭建了一个新的舆论监督平台,也有人认为,电视问政不过是一个“官员出丑”的秀场.那么,电视问政存在哪些问题?应该怎样改进?  相似文献   

5.
武汉电视台《电视问政》节目已成为该市治庸问责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该节目的策划、选题、内容等考查《电视问政》成功的原因以及该节目中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新闻前哨》2013,(11):55-57
赵振宇,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室特邀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以特邀评论员的身份参加了武汉市治庸办主办、武汉电视台承办的以“治庸问责。优化环境”(2011、2012年)和“转变作风,优化环境”(2013年)为主题“十个突出问题”电视问政的十多场点评活动。其间。湖北省纪委组织全省17个地市州的纪检代表参加观摩,  相似文献   

7.
赵振宇 《新闻记者》2012,(10):21-25
2010年以来,"电视问政"这样一种利用电视媒体直播问责官员的电视节目在我国多个省市兴起。而武汉是此轮"电视问政"风暴的发源地,武汉市纪检部门认为,"电视问政"直击的源头,即是解决庸、懒、散现象。官员在冒汗、尴尬中意识到自己是被监督的对象,责任心被极大地唤醒,这将促使官员的执政理念和执  相似文献   

8.
余瑒 《新闻世界》2014,(12):40-41
《电视问政》作为武汉市每年治庸问责下的“电视公考”,贴近民意,问责政府,为政府、民众搭建起了一座信息沟通的桥梁。节目利用自身的权威媒体的地位及新媒体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了舆论监督功能,在促进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推动公民政治参与上做出了贡献。本文着重分析了《电视问政》在舆论监督上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今后节目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谢征 《声屏世界》2012,(9):11-13
2011年11月,一档名为《电视问政》的栏目在武汉电视台亮相,不仅引起了国内媒体的普遍关注,还创造了很高的收视率,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电视问政"是一个新的提法,自从网络问政、微博问政在现实社会中形成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电视媒体在"媒体问政"中能有怎样的作用,正成为日益令人关注的话题。"电视问政"能否成为一种新的电视节目形式,电视媒体对于问政将有怎样的作  相似文献   

10.
彭涛  陈月异 《传媒》2016,(13):39-41
从2005年兰州电视台创办的《一把手上电视》栏目中所展现的问政雏形,到2011年武汉电视台首度推出的"电视问政"栏目的问政小高潮,再到2012年国内各地争相模仿武汉电视台而掀起的问政大高潮,经过几年的发展,"电视问政"节目已经以不同的形式与版本在各地出现.分析"电视问政"节目中由符号所体现出的显隐性权力及其惩戒性特征,对促进"电视问政"节目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智 《报刊之友》2014,(4):41-42,53
电视问政自2011年由武汉电视台推出之后,由于其参与性强、距离感弱等特点,使其区别于网络等其他平台的问政方式,并迅速在全国刮起了一股电视问政的风潮。但是“走上电视”的政府工作带着深刻的电视媒介烙印,因此利用电视媒介的特点,而不是被电视媒介所控制,成为在这种节目形式中暴露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王智 《今传媒》2014,(4):41-42,53
电视问政自2011年由武汉电视台推出之后,由于其参与性强、距离感弱等特点,使其区别于网络等其他平台的问政方式,并迅速在全国刮起了一股电视问政的风潮。但是"走上电视"的政府工作带着深刻的电视媒介烙印,因此利用电视媒介的特点,而不是被电视媒介所控制,成为在这种节目形式中暴露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周长城 《视听界》2014,(6):93-95
电视问政节目是政府职能部门通过电视媒体就公共事务与民沟通、公众借此参政议政的传播活动。从2011年开始,江苏、湖北、湖南、广东等多个省份相继推出电视问政节目,如南京电视台的《向人民汇报》、《民声》,武汉电视台的《电视问政》和洛阳广播电视台的《百姓问政》等。这类节目多由以前的政风、行风评议类节目发展而来,一般时长从四五分钟到1小时不等,内容集中于各类热门的民生公益问题,开创了政府执政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14.
李斌 《声屏世界》2013,(6):20-22
何为电视问政?即通过电视传播手段,让政府主动对接百姓,促进社会热点问题解决,有人称之为"时政访谈互动电视""政民对话类谈话节目"。①电视问政近些年来不断现身荧屏,说明电视在协调社会矛盾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与当下社会问题集中凸显有关。  相似文献   

15.
2011年3月13日,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圆满闭幕。会议期间,"网络问政"、"网络民意"、"网络议政"、"网络舆情"成为参会代表、委员频频提及的"热词"。  相似文献   

16.
崔曜 《新闻世界》2014,(4):33-34
本文以武汉电视台“电视问政”节目为案例,结合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分析电视问政作为新闻评论的新形式如何建构新的公共领域。本文将围绕公共领域三大要素——“公众”、“公共舆论”、“公共媒介”,探析公众在节目中扮演的角色,问政中公共舆论如何形成的,媒体如何作为"公共舆论的载体"提供政府与人民交换意见的场所。  相似文献   

17.
正自2011年以来,湖北、湖南、河南、宁夏、广东和海南等地方电视台纷纷推出电视问政类节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武汉电视台的《电视问政》和洛阳电视台的《百姓问政》。该类节目基本上源于政风评议类节目,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民生问题上,成为了政府执政的一大创新之举,深受各地观众的支持与拥护,在当地电视台均有着良好的收视成绩。百姓问政作为一种新的官民互动形式,能够增强干部公仆意识,树立正  相似文献   

18.
程晟 《青年记者》2017,(8):53-54
电视问政是政府主动提供的、以电视为平台百姓参加的新渠道,是百姓表达和维护利益的新途径,是我国公民参政的新方式.杭州的电视问政“公述民评”始于2009年.邀请市民代表跟政府部门现场对话,考问其一年工作及服务水平.每年的“公述民评”面对面电视问政节目,都会成为杭州百姓热议的焦点.本文首先探寻电视问政对构建善治政府的作用及局限,然后对如何完善电视问政、推进善治政府的构建做出思考.  相似文献   

19.
继网络问政之后,电视问政异军突起,方兴未艾。比较网络问政,电视问政更权威,可信度更高,对舆情影响更大,正在向制度化、常态化方向发展。电视问政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体现执政为民,是党在新时期走群众路线的一种新方式。电视问政所带来的不仅是电视节目的变革.更深层次的是灵魂深处的冲击。是思想观念的变革.需要参与节目的领导、编辑、记者、主持人都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只有这样,电视问政才能有效进行。“民本”意识“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作为国家的根本,治国应以安民、得民作为根本。  相似文献   

20.
电视媒体     
《视听界》2013,(4):4-5
电视问政在争议中前行今年5月,中央党校机关报《学习时报》连续两期刊载署名为王宁的文章,认为目前电视问政的整体格局是"热而不火",并描述了三大现状:从空间和时间维度来看,电视问政还根本谈不上常态化、制度化;政府官员尚难适应这种新型的现场问政方式;电视问政效果广受质疑。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电视问政的出现,"有比没有要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