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为了便于叙述,把孙金亮同志的《浅谈武勇、武艺、武术本质区分》一文(见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学与科研》1983年第3期)简称《武勇》。《武勇》文中提出了以下几个值得商榷的论点: (一)“武勇”一词来源于原始社会。 (二)“武勇”是从实战出发的“执技论力”活动。武勇是简单动作组合。  相似文献   

2.
这是罗瑞卿同志写的关于《抗大工作的检查总结与今后方针》一文的教学部分,曾发表于一九三九年《解放》杂志第七十三期。  相似文献   

3.
读了李秀林同志《哲学教学法应当成为一门科学》(载《教学与研究》一九八三年第一期),颇有同感。本文试就政治理论课教学法的学科建设问题作些补充说明。一教学法,通常分为普通教学法与分科教学法两种。前者,在《教育学》教科书中,属于教学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涉及的内容,适用于各门学科的教学。后者则不然,它的内容侧重于各个不同的学科,是一般教学论原理在本学科的具体应用。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讲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法,属于后一种。  相似文献   

4.
本刊"基础教育研究"栏目,承袭《厦门教育学院学报》同名栏目,以福建省稿源为基础,兼顾其他地区稿源,编辑出版较高质量的论文,为基础教育教学服务。《厦门教育学院学报》"基础教育研究"栏目被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的文章有:俞发亮、叶悬冰《万物兴歇皆自然——中考作文阅卷的思考》(2003年第3期)、柯明府《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点”》(2004年第2期)、黄丽华《与“哑巴英语”说再见——谈中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2006年第2期)、蔡丽勉《高三作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006年第3期)、郭新戈《语文教学中的情语、情境与情理》(2006年第4期)、阮巧玲《谈高中生听课与评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例》(2006年第4期)、庄丹华《小学数学名师观摩课的启示》(2007年第1期)、李雪华《中学英语有效性教学策略探讨一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融合与达成》(2008年第3期)、林碧秋《小学英语故事阅读策略及具体方法初探》(2009年第2期)、桑金楠《初中英语趣味课堂优化创设策略探讨》(2011年第2期)、陈雅珍《变脸:小学数学讲评课教学优化策略探析》(2011年第3期)。《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研究”栏目被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的文章有:黄冬梅《小学语文教材创新使用策略探讨》(2011年第2期)。  相似文献   

5.
我曾撰写《论霸上的位置及其交通地位》一文,在《陕西师大学报》一九八五年第一期发表后,马正林同志在同年第三期中发表了《也论霸上的位置》一文(下简称《也论》),对拙文提出不同看法。我认为,其中某些看法对于深入探讨霸上及其相关交通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劳动过程”一节中明确指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并且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末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资本论》第一卷202,205页)人们通常把马克思的这一观点称为“劳动过程三要素”说。薛志贤同志在《陕西师大学报》一九八○年第四期上发表了《论生产劳动的要素及其产品》一文(以下简称“薛文”),对劳动过程的三要素说提出了疑义。薛志贤同志认为:“生产劳动的要素不只有三个。固然,劳  相似文献   

7.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一年第一期发表了刘景泉同志的《再论哲学体系的几个问题》的文章。我对其中一些观点还有点不同的看法,提出来就教于景泉同志。另外,该文对拙作——《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就是辩证唯物论》(《陕西师大学报》1980年第二期)的观点提出了几点批评意见,也在此作简单答辩,並对前文所论作一些补充。  相似文献   

8.
一、从裴卜纳西优化数列谈起 王汝羏同志在《成都体院学报》1983年第1期发表的《谈优化接力叫牌法》(以下简称“优化”)一文,有下面一个叫牌空间表:  相似文献   

9.
我曾在《关于〈长恨歌〉的新探索》(载《文学评论丛刊》第五辑,以下简称《新探索》)一文中探讨了李杨爱情传说产生的历史原因,指出《长恨歌》的主题在于通过描写李杨爱情故事,寄托对他们的怀念与同情。李慧同志在《关于〈长恨歌〉的主题》(载《陕西师大学报》1982年第3期)中对我的观点提出了批评,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只能是讽喻,对李杨不可能有怀念与同情。仔细拜读李文之后,我感到我们之间在如何确定一篇作品的主题等问题上存在着重大分歧,需要澄清,因写此文,与李慧同志进一步交换意见。  相似文献   

10.
本刊“基础教育研究”栏目,承袭《厦门教育学院学报》同名栏目,以福建省稿源为基础,兼顾其他地区稿源,编辑出版较高质量的论文,为基础教育教学服务。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基础教育研究”栏目被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的文章有:俞发亮、叶悬冰《万物兴歇皆自然——中考作文阅卷的思考》(2003年第3期)、柯明府《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点”》(2004年第2期)、  相似文献   

11.
本刊1979年第一期、第三期先后发表蒲喜明同志的《“前置宾语”说是不科学的》和宋玉柱同志的《关于宾语的位置及其它》两篇文章后,陆续收到一些来稿进行讨论。由于稿挤,未能及时刊登。现仅将蒲喜明同志和符达维同志的来稿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12.
简讯     
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在2004年所发表的论文中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索引、转载的共有六篇,这些论文是:刘国生教授《关于电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索》(人大《成人教育学刊》2005年第1期索引);吴辛丑教授《关于楚竹书中“是”字的用法及其它》(人大《语言文字学》2005年5期索引);宋建军教授《电视大学毕业论文指导方法的思考和建议》(人大《成人教育学刊》2005年第5期索引);李祥伟博士《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人大《中国现当代文字研究》2005年5期索引);向学哲、杨敏老师《远程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设计与功能》(人大《成人教育学刊》2004年第12期索引);谢宇老师《关于成人高校教师培训管理的思考》(人大《成人教育学刊》2005年第5期索引)。  相似文献   

13.
辽宁师院郑振坤同志来信对旷文楠同志《庄子养生思想辨》一文(载本刊1982年第2期)提出了几点商榷意见,并表示希望“照登本函”。本刊欢迎继续开展这一问题的学术讨论,特将来信予以刊发。  相似文献   

14.
关于孟子哲学的性质问题,学术界大致有五种意见:第一,主观唯心论。这是解放以来最通行的一种意见。几本有影响的中国哲学史教科书,如冯友兰先生、任继愈先生、肖(?)夫先生等主编的教科书,都持这种意见。第二,“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也有客观唯心主义天命观的成分”(九所师范院校合编《中国哲学史稿》)。第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混合物”(吴琼《论孟轲哲学思想中性善论与天命论的矛盾》,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年8期)。第四,孟子“把‘仁政’的基础摆在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等现实主张上,无疑是唯物主义的”(严北溟《从评价孟子谈哲学的党性问题》、《再谈孟子评价与哲学党性问题》,载《哲学研究》1980年9期、1981年7期)。第五,基本倾向是客观唯心主义(乔长路《关于孟轲哲学思想的几个问题》,载《哲学研究》1981年12期)。  相似文献   

15.
《数学通报》一九九○年第四期和一九九一年第一期先后发表了《反函数法求函数值域质疑》(以下称“前文”)和《对<反函数法求函数值域质疑>一文的质疑》(以下称“后文”)两篇文章。笔者对两文争论的问题也曾思考多年,想向同行们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盼赐教。  相似文献   

16.
函授教育基本特点是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根据这一特点,我们设计了一套面授的方案,将短跑、接力跑、中长跑合并教学(己发表于《体育函授》1986年第3期),跨拦跑从完整技术教学着手,并设计了两个纠正方法(己发表于《体育函授》1985年第4期),本文仅就急行跳远(以下简称跳远)和三级跳远的合并教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韩忠华同志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评<红楼梦>杨氏英译本》的第四章,其另一占重要地位的第三章已于本刊一九八二年第一期发表,读者可以参阅。《红楼梦》英译者杨宪益先生(同时代表他的夫人Gladys Yang)在读了韩文之后写给我院温致义副教授的信中,认为不仅从总体上看“韩的英文理解水平是很不错的,文学修养也好,这篇论文是很花为功夫的”,而且特别提到论文的第四章,肯定了论文对若干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1981年初,应本院学报编辑部的要求,我对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读者问》为题(以下简称《主要任务》),表述了我的粗浅见解(见《成都体院学报》1981年第1期)。之后,一些同志就这个问题发表了涉及面较为广泛的论述,使我受益不浅。为了回答针对《主要任务》一文提出的商榷意见,进一步表述我的见解,特撰写此文。不妥之处,仍望读者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9.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二十卷第一期(总第三十七期)(一九八六年三月)上刊登了李逊的《中值定理的推广》一文,该文利用行列式作辅助函数,讨论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和哥西中值的推广,得到了四个定理.由于定理1与定理3分别是定理2与定理4的特例,所以该文的结果主要是定理2与定理4.现抄录于下:  相似文献   

20.
《陕西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发表拙文《布哈林并没有提出“社会主义模式”问题》,认为金雁同志在该刊1985年第4期刊出的《谁最先提出“社会主义模式”问题?》一文中所说布哈林于1922年共产国际四大上最先提出“社会主义的民族模式”,应译为“社会主义民族类型”。“类型”与“模式”虽然涵义相近,但还有区别,此处二者不能混用。学报编辑部把拙文送交金雁同志看过,她当即写了一篇《再谈布哈林与社会主义模式问题》的长文,与拙文同期发表。她旁征博引,坚持为自己的见解申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