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着重分析了 1923 年洛桑会议之前和会议期间英国政府的外交策略目标,阐释了英国修改《色佛尔条约》、调整战后激进中近东政策的原因,并从两个方面评判了英国政策的得失:一方面,英国在一定意义上成功地赢得了既定目标,重新奠定了建立英土友好关系的基础;另一方面,英国试图独自主导战后对土耳其的政策却遭受惨痛失败。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在中近东地区实施双轨外交,对土耳其亚洲领土做出了互为矛盾的承诺,试图将法国和阿拉伯王公都纳入自己的战略体系.本文着重分析英国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诸多矛盾,探讨英国不断调整政策的根源和实质,阐释英国对阿拉伯人的食言和背叛在阿拉伯世界造成的恶劣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对於中近东人民反帝国主义斗爭的基本認識 目前和平力量和侵略势力的斗爭,正在圍繞簷中近东局势剧烈地展开。美国侵占黎巴嫩和英国侵占約旦,以及这兩个帝国主义国家在此前后对中近东一系列的阴謀活  相似文献   

4.
1885年平狄危机是英俄在中亚和近东地区长期争夺的产物.危机使英俄几乎达到战争边缘.由于在欧洲外交孤立,英国政府放弃了以战争解决危机的初衷.平狄危机持续时间虽不长,对英国中近东战略及海峡政策却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欧洲的国际关系中,德国和英国的矛盾逐渐上升到首位。到二十世纪初,两国在许多地区,在陆地和海上都发生了尖锐冲突,而在中近东舞台上,德英之间围绕德国修筑巴格达铁路问题更进行了一系列的角逐,这成为二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6.
本文集中分析了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和格雷的"协约政策"。20世纪初,面对国际局势的变化及英国世界地位受到的挑战,两位外交大臣继续坚持19世纪晚期索尔兹伯里的"有限合作政策",在调整与传统竞争对手法国与俄国关系的同时,设法改善与德国的关系。试图通过坚持"欧洲均势"政策,维护英国利益和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学费政策在许多国家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以英国、澳大利亚、爱尔兰和美国等国为例,英国学费政策实施时间虽短但处于不断调整之中;澳大利亚毕业后付费政策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爱尔兰反其道而行之,取消学费效果最终如何?美国引领世界高等教育潮流,学费不断上涨结果如何?是什么因素影响学费政策的变化?这些国家学费政策变化最终会产生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8.
英国是历史上一直被视为奉行“均势外交”的典型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步入了相对衰落的历史发展时期,逐步放弃了建立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光荣孤立”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参战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引起了国际关系的一系列调整。本文旨在论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与法国、德国和苏俄的外交政策上的一系列变化和调整。  相似文献   

9.
八、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英罾1.垄断资本统治的形成帝国主义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垄断。到19世纪末,在英国,垄断迅猛地发展,尤其在钢铁工业,运输业,造船业和一些新兴工业中。为了垄断殖民地的原料生产,英国还创立了国际性的垄断组织。如在南非,它创立了最大的德·比埃尔金刚石开采公司;1907年在远东和中近东与荷兰共同创立了英荷壳牌石油公司;1909年成立了英伊(朗)石油公司。从19世纪中叶起,随着英国作为世界贸易和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出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中后叶,随着英国工业化完成及城市化推进,工人阶级的住房资源紧张及居住环境恶化,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住房问题由此成为议会立法的关注对象。19世纪英国的住房政策,经历了3个阶段的变化。19世纪中叶,英国出台公共卫生及住房法案,旨在对社会下层住所的卫生及环境进行治理;19世纪70年代的住房法案,授权地方政府清理贫民窟,由私人公司兴建住房并"重新安置"居民;19世纪末的住房法案,强化了地方政府在"重新安置"方面的义务,政府取代私人公司成为安置住房的主要建设者。在19世纪中后叶的50年间,英国住房政策的焦点完成了从关注质量到关注数量的转型,在住房供应来源上完成了从间接管控转为直接干预的转变。政府在住房市场中地位的强化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这为20世纪英国住房政策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大英帝国在近代外交史上长期立于不败之地。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争结束后英国对中东阿拉伯诸行省的安排,既给阿拉伯人许诺,支持阿拉伯人"独立"和"统一",又给犹太人允诺,支持犹太人建立"民族之家",同时允许法国人得到叙利亚(包括黎巴嫩),与法国共同受国际联盟"委托"统治阿拉伯地区。而英国的真实意图则是如何建立自己在中东的持久控制,既不想让犹太人建国,也不想让阿拉伯地区统一,还不想让法国人过多染指。事实上犹太人、阿拉伯人看到希望却得不到实利;法国表面上与英国平起平坐,实则受到英国支配。最终英国在巴勒斯坦的统治陷入失控状态,以不体面的方式收场。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代表麦克马洪和阿拉伯人代表候赛因以通信的形式相互保证:阿拉伯人支持英国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而大英政府则支持除叙利亚西部及其他少数地区外的阿拉伯世界的独立和统一。与此同时,英国又与法国暗中签订了瓜分阿拉伯世界的《赛克斯—皮克协定》,阿拉伯人依靠英国实现独立的梦想最终成为泡影。《麦克马洪—候赛因通信》在阿拉伯世界播下了分裂和动荡的火种。  相似文献   

13.
冷战期间,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始终是美、苏争夺的焦点。美国在中东的外交政策与其说是为了捍卫国家利益,不如说是保护以洛克菲勒石油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几个垄断财团的利益。可以说在中东这一地区,美国的国家利益与洛克菲勒石油跨国公司的利益出现最大程度的重叠,并使美国执行带有“中东特色”的外交政策。文章拟简单阐述,并试图从中找出美国外交政策中的经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4.
杜鲁门政府为了控制巴勒斯坦地区,并以此为据点进一步向中东扩张势力,采取了排挤英国、遏制苏联的基本方针.但在具体施政中,白宫同国务院、国防部意见相左,他们或者强调公众舆论,重视国内政治;或者强调经济利益,重视军事安全.时局多变,英国不甘退让、苏联步步进逼、犹太国终为既成事实;再三权衡,搁置"分治决议"、放弃"国际托管"、交锋于白宫会场,"承认"问题上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5.
冷战背景下,争夺石油霸权是美苏争夺的焦点之一。伊朗石油国有化给美国插手中东石油带来机会。美国及其盟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国家安全问题。美国的国家利益、国家安全要求遏制苏联在中东的影响和削弱英国势力。美国的中东政策深受石油因素的影响,美国政府和石油公司把中东石油与国家安全联系起来考虑,制定政策。在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中,美国在国家安全的构架下,遏制苏联石油扩张,排挤英国,确保美国及其西方盟国石油供给安全,美国在中东的石油安全政策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6.
18世纪后期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对藏政策的早期阶段。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英国东印度公司对我国西藏实行以建立直接交往关系为目的的“和平”渗透政策。由于喜马拉雅地区各国在历史上同我国西藏形成的密切关系及其在地缘政治上的屏障作用,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这一地区的扩张活动同它建立英藏直接交往的尝试一样,都是其对藏渗透政策的组成部分。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廓尔喀侵藏战争中的卑劣表演最终导致了其早期对藏政策的彻底破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迪斯累里 (B·Disraeli)的帝国思想 ,个人性格特质和 1875 - 1878年近东危机中英国的外交折冲这两条线索入手 ,结合东方问题中国际关系发展变化 ,考察在迪斯累里主导下英国外交实践的发展历程 ,并对迪斯累里对英国外交政策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评述  相似文献   

18.
美国长期坚持对以色列的"武器限制"政策,实质是保证以色列武器优势的同时,确保中东地区的稳定,不给苏联插手中东的机会。约旦武器问题给美国传统中东武器政策的执行造成了巨大的困难。美国坚决要取得对苏冷战胜利的决心与传统对以色列的国家安全的责任之间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充分权衡全球利益与地区利益的关系之后,美国与以色列进行了艰苦的谈判,最终形成了对阿以的"武器均衡"政策。"武器均衡"政策暂时地帮助美国走出了政策的困境,但是随之产生了更加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9.
新保守主义对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特别是中东政策有显著的指导作用和空前的影响力。新保守主义之所以推行“大中东民主计划”,根源在于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今后,新保守主义和“大中东民主计划”对国际关系仍将具有重要影响,但世界政治现实决定了其前景不会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