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据一位熟悉美国教育的朋友介绍,美国人为了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孩子的行为,在孩子一生成长的大多数情况下,师长都不能代替他们对客观进行选择。比如,父母带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出食物给孩子,美国人最忌讳提早代替孩子回答“不吃”、“不要”之类的话,也不会在孩子表示想吃的时候对孩子呵斥。他们认为,孩子想要什么或想看什么,本身并没有错,只要孩子有这个需要,就有权利自主选择,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来替孩子选择,而只能根据情况适时适当地做出解释和说明,以作引导。跟美国的…  相似文献   

2.
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美国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实践技能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在美国,并不把使孩子获得高分当作首要目标,而是在孩子刚出生时,父母就忙着设计背单词、做算术之类的“智力开发计划”。在美国,初等教育目标只有一个: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3.
美国孩子讲话做事的神态、口吻。与大人一样,跟他们讲话,就像是对着一个小大人。孩子常常对父母说“你伤了我的感情。”“我非常生气。”“我不会这样做,因为”“你们为什么会……?”“我觉得……”他们称呼父母,有时用名字,如约翰、玛莉妞、彼德等等。在与美国家庭的交往中,我发现美国父母本身,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都相当关注。那么美国父母是从哪些方面启蒙孩子的呢? 理解能力 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常常听到只是表面的东西,而不是内涵。如果孩子问父亲“爸爸,你可以陪我玩一玩吗?”如果父亲说“不行,你怎么这…  相似文献   

4.
高军 《陕西教育》2006,(9):33-33
最近从网上读到一篇介绍美国家庭注重孩子“体商”培养的文章,文中所说的“体商”一词,是指孩子对体育锻炼的热心程度。美国父母鼓励孩子参加体育运动,是希望孩子在运动中结交“运动高手”,通过运动克服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障碍,培养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心理,让孩子在父母宽容的心态下逐步建立起自信心。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科学》2007,(1):20-20
美国培育孩子公共精神在国内某知名网络BBS上,一旅居美国的网友特意描述了他儿子的寒假生活。美国孩子没有寒假作业。在选择自已的假期生活时,这个初长成的小家伙选择了“基督教青年会”举办的假期学校,学费160美元。  相似文献   

6.
刘艳 《家庭教育》2006,(11X):52-53
孩子属于谁?当向我们的家长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家长也许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孩子是我们生的,我们养的,自然是属于我们的,不然,孩子还属于谁?”在我国,父母通常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是属于自己的,于是会忙着帮孩子解决这个,处理那个,告诉孩子:你应该这样做,你不应该那样做。但如果我们问美国家长同样的一个问题,也许就会得到一个截然不同的答案:“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属于自己。”于是美国的家长会抱着宽容的态度,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自己去尝试,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编按]  相似文献   

7.
你为孩子朗读的时间越长,你的孩子就越聪明。美国马克夫妇为孩子每天朗读10本书,使其弱智女儿上了正规的学校,她识字之多令老师感到“不可思议”——[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但家长们担心自己的孩子拥有太多的钱而对其成长不利。美国最富有父母中的2/3担心舒适的生活会使孩子失掉进取心和独立性;担心孩子因过分看重金钱而滋生贪图享乐的思想和习气;担心孩子本该有的纯真、朴实被淹没在了一身富气之中,从而患上“富裕流行病”。所谓“富裕流行病”是指孩子因为太有钱而引发的道德、感情和行为问题。目前在美国,从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这样的富豪到好莱坞著名影星都在态度谨慎地给自己的子女注射“富裕流行病”的预防针,他们的共同措施之一就是通过限制留给子女财产的数目…  相似文献   

9.
《家教指南》2008,(3):32-33
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家长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与孩子保持丰富的感情交流。美国心理学家肯特说:“保持家庭气氛和谐,使孩子能无拘无束地与你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切不可嘲弄、吓唬孩子,而应鼓励、支持孩子。”在和谐的家庭气氛中长大的孩子,大多勇敢而自信,不容易产生恐惧心理。  相似文献   

10.
美国道尔顿中学被称为“天才的摇篮,哈佛的熔炉”,他们的教育理念中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孩子的初期教育条件中,最重要的不是增加孩子的知识,而是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孩子的教育,最根本的不在于智商的高低,而在于他们快乐地学习。”兴趣中蕴藏着一股强大的吸引力和推动力,能使人专心致志,废寝忘食,追求不已。系统论也告诉我们,有兴趣就容易接受外界新鲜事物,  相似文献   

11.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这是在一次关于课改的调查中,一位家长对我所说的话。这句话时时激荡在我心头,使我深感责任的重大。我更难以忘怀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的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人们常常把礼仪教育看做是品德教育的入门课,他们认为理想的楷模就是英式的绅士。但是,令我们想不到的是,美国儿童的礼仪教育始于餐桌。美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他进行了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帮助孩子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在美国,当孩子长到一定的时候,父母最常做的事情就是鼓励孩子自己进餐,孩子长到1周岁至1周岁半时,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喝汤吃菜。绝大多数美国家长认为,孩子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人格独立”的向往,完全应给予积极鼓励。在进餐时,小孩受到…  相似文献   

13.
有位学生家长说:“课程改革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这句话久久地我心中回荡,使我深感责任重大。这使我想起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们的学生正是成长的鲜活生命,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都需要我们的赏识、尊重、关爱与培养。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常常在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本着新课程教育观“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相似文献   

14.
教育管理学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说到这样一件事:中国的孩子学画,画完后常问:“像不像”,而美国的孩子则问:“好不好”。他进行了剖析,中国的教育模式是黑板——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美国孩子学画.老师往往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孩子从现实生活的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构图”。仔细分析.“像不像”是一个简单的南眼睛到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当众多发展中国家竭尽全力使每一个孩子都能走进学校课堂之时,美国却有越来越多K1-12阶段的孩子从学校回到家庭,在家中上学,家长充任教学之责,美国人称之为”在家上学”(Hom e school-ing)。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选择“在家上学”呢?相对于学校教育,“在家上学”利弊何在?在文章中,作者简述了“在家上学”的历史和现状,概括阐述了这首独特的教育形式可能具有的优点和局限之处,以期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有启示。  相似文献   

16.
王银芝 《山东教育》2002,(16):11-11
美国银行信用卡持有者协会总干事格里·德特韦勒说:“1993年美国有将近100万人提出个人破产申请。如果不给孩子讲解钱和信贷问题,他们进入社会后可能会麻烦百出。”针对现代中国孩子理财能力差的状况,我在教学中利用数学活动课,让小学生编好六道应用题,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用“我有5元钱”编一道应用题在一年级小学生认识了元、角、分之后,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到商店、市场参观,指导学生观察人们怎样购物:他们怎样选择商品,怎样付钱,售货员怎样找零钱等等。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钱可以买到商品,…  相似文献   

17.
《世界教育信息》2000,(6):31-32
2000年2月29日,美国发生了一起6岁小学生枪杀同龄女同学的惨剧,举国震惊。美国学校的枪杀案越来越多,确实使家长不寒而憟,怪不得近年来许多家长选择了不把孩子送进学校,自己在家中教他们读书,被称为homeschooling(姑且译为“家庭教育”)。目前,约有5%左右的美国家长作此选择,大多是知识水  相似文献   

18.
前些天翻看《读者》,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美国有个六岁的小女孩指着家里瓶盖上“open”的“o”说:“妈妈,我已经认识它了。”妈妈说:“那你说说看,它是什么?”孩子说:“是字母‘o’。”“你真聪明,是谁告诉你的?”“是幼儿园的老师。”第二天,这位妈妈就把老师告上了法庭。她认为在此之前她的孩子能把“o”说成鸡蛋、月亮、苹果等等,现在幼儿园的老师使她的孩子缩小了许多想像的空间,抹杀了孩子的创造力,要求教师赔偿8000美元的精神损失费。我真为自己和众多同行捏一把汗,假如每个家长都这样珍惜孩子想像创造的机会和能…  相似文献   

19.
美国培育孩子公共精神在国内某知名网站的BBS上,一位旅居美国的网友特意描述了他儿子的暑假生活。美国孩子没有暑假作业,在选择自己的暑假生活时,这个初长成的小家伙选择了“基督教青年会”举办的暑假学校,学费160美元。学校教学内容不是对信仰的灌输,而游泳、野餐、打球和漫步  相似文献   

20.
美国一些教育专家指出,“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许多学生家长可能因此决定让孩子选择离家较近的大学就读,因为家长们希望一旦需要时,能立即找到孩子。麻省专门指导高中生选择大学的“大学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