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对金庸小说的论争暴露了学术界所存在的许多问题。这其中既有作家、批评家商业化的介入;也有学者理论上的含混不清、学术态度不严谨等。促使金庸小说论争陷入较浅的层次和无意义的辩驳之中,阻碍了金庸小说研究的深入。本文力图透视并澄清金庸小说论争中的雅俗和经典之争的等若干理论问题,以此为金庸小说进入经典文学史做点规范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河西学院学报》2016,(6):92-98
在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鲁迅在文学的内部论争、派别论争和批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革命文学批评理论。鲁迅的革命文学批评理论认为,革命文学是一种以无产阶级性为内核特质,以战斗和讽刺为应有的创作态度的文学,也是宣传的功利性与艺术的审美性相统一的文学。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三十四年代,京派批评家与左翼、海派文人分别发生了一场论争。在论争之中,京派批评体现了自身的现代性,在与左翼的论争之中,京派批评表现出了“关注人性”“把持距离”的特点;与海派的论争中,京派则显现出强烈的“学院意识”,以及“学院意识”之后“纯正的文学趣味”的支撑。这些现代性特点的体现也正是京派批评“精彩”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不仅是一篇作者批评专论 ,而且也是一篇对屈原进行评价的文学论争专论。刘勰确立屈原及其《离骚》“变乎骚”的立论视角 ,在对屈原论争中两派不同观点进行评析的同时 ,充分肯定了屈原的价值和地位 ,从而使屈原论争走出误区 ,将作者批评提升到更高层次。刘勰的屈原批评和对屈原论争的批评具有批评学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学论争作为文学批评的形态之一对文学的发展意义重大,学术界对其所作的系统的学理性的研究却颇为少见。运用20世纪一些文论思想和观点对文学论争本体进行观照,总结出其四个主要特点:主体间性;论辩性;批评的多角度性和论争对象的趋明性,并对之进行具体论证。  相似文献   

6.
明人文学论争意识非常突出.前期诗学论争主要表现为论争对手不在场的个体式的议论与批评,中晚期至明末主要表现为持不同文学宗尚的宗派间针锋相对的激烈之争.个体式的议论与批评目的是表达论者的观点并企望他人接受,产生为人师的满足感;而宗派间的论争还在于争得文权,以推行本派的诗学主张,在文坛产生重大影响.明代诗学论争日益兴盛及越来越激烈的论争方式,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及文人自觉的文化归属意识等有密切的联系.明代诗学论争虽然有着门户之见的弊端,但却调动起绝大部分文人进入文学活动领域,推动明代诗学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 2 1世纪 30年代初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与鲁迅等“左翼”作家就文学的“人性”与“阶级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这场论争涉及到新文学的政治选择、文化选择、审美选择以及有关文学的本质、功用和价值等问题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理论意义。因此 ,梳理总结梁实秋和鲁迅两人不同的人性论旨趣及其理论渊源 ,对于我们今天从当时的历史语境去重新评价这场论争的功过得失 ,或者对于当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建构和现代批评形态的生成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朔的批评文字大致可分为两个主题:一是谈论自己的创作与文学理念,二是评论文坛上的各种文学、文化现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对金庸和鲁迅的批评。王朔对当代文化和文化人物的点评的行为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带来了很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一、本大事记载1978——1998年20年间内地有关研究香港文学的机构设立、杂志创刊、重要会议、论著出版以及文学论争等事项.二、本大事记材料多采自个人所藏书刊.由于个人学识和见闻所限,遗珠之憾难免,欢迎识者批评.指正,以便修订.  相似文献   

10.
"意识流"小说的问世有其首创性和独特性.在特定的文学与心理学发展条件下,不同的学者对"意识流"持不同的看法.20世纪80年代前后,对"意识流"的探讨在中国文学界曾掀起一阵论争热潮.其中存在客观深刻的分析,同时也有失之偏颇的批评.正确看待西方文艺理论思潮,积极为世界文学提供思考的学术批评资源,大概就是这次论争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
高文波 《丹东师专学报》2009,11(1):73-79,110
在胡风的著述中很难发现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富于学理性的宏观批评。“中国古代文学”作为文学现象就整体而言没有进入胡风的批评视野。当然这不能否认他对少数作品的批评,尤其他对《红楼梦》《水浒传》的批评值得关注。这些批评意见有的确乎发人深省。有的则未必妥当。这些意见和看法隐含着胡风对世界文学经验的重视,既是其理论个性使然。又是“五四”时代精神对他的深刻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2.
金庸武侠小说所刻画的是一个特殊的世界,一个具有想象性、虚拟性和游戏性的远离现实的世界,它最大的特点及优长是娱乐性、消遣性,所以用现实的“真实”标准和要求来评价它是错位的,也是无效的。金庸武侠小说虽然具有某种“雅”性,但它从根本上讲是通俗文学。金庸武侠小说的“合法性”就在于它的通俗性,现在我们转而从纯文学这里寻求其“合法性”,这是本末倒置的。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代小说批评史上,邱炜菱是大胆为小说批评张目、为小说批评家争学术地位的第一人。在康门弟子中,他是“小说界革命”酝酿阶段有志于此道的骨干。在对古典小说的评价方面,邱炜菱持论比梁启超宏通、公允,显示出史家的素养与识见。其品评新小说作品的文字,在某种意义上弥补了梁启超留下的历史缺憾。然而,一个世纪以来,邱炜蒸在小说批评方面的成就,却被梁启超的巨大历史光环所遮蔽。  相似文献   

14.
王朔的小说创作在某种意义上创造了新的小说叙述模式,以迎合大众的“媚俗”性心理在社会上显示了它独特的价值,成为当时人们喜闻乐道的小说样式之一,也为当代通俗文学发展提供了新的书写模式。尽管文学界和评论界对于“王朔现象”的评论褒贬不一,但王朔的创作对于当下文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何其芳在重庆时期的文学活动对于何其芳本人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理解何其芳文学批评的前提条件。何其芳文学批评精神主要体现在他的批评有一股正气,这股正气来自于他人品的高尚、思想认识的明确,以及他的批评有真感受和真依据。其次,他的批评分寸和尺度把握好。再次,他的批评诚恳、真切、公正、平等。今天的文艺批评界需要学习何其芳的文学批评精神。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现代学史上优秀学批评家之一的茅盾,其批评风格呈现出宏大、理性、冷静、公允的特性,究其成因,主要和以下几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为人生的学价值观;(2)冷静、严谨、倚重客观的个性气质;(3)托尔斯泰、丹纳等外来学的影响。茅盾学批评的特点因于此,其缺失也因于此。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学和网络批评也呈现众声喧哗之势,但是繁荣背后是肤浅化和过度自由化的危机。专业批评家介入网络批评是必要的,但也存在许多现实的困难。好在网络文学与批评和传统文学批评有内在的承继关系,可以成为专业批评家介入网络批评的有利条件。另外,专业批评家也应该积极地适应网络文学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从上一世纪80年代以来,陈染小说就以鲜明的经验化、个人化女性特征独步文坛,亦或是她独特的写作方式所标榜的卓异性别姿态,令她始终成为女性文学批评与研究的热点。对陈染的评论开始于1988年,90年代对她的研究达到高潮,1993年和1996年先后有两次大型的陈染创作研讨会,使之获得来自学院派评论家的充分嘉许与肯定。但进入21世纪,当女性文学从绚烂归于平淡,陈染个人的创作量也跟着锐减,相关评论与研究有所降温,虽时有亮点总体上却缺乏创见,难见力作。在陈染创作上正蕴育新的爆发点的可能性下,陈染研究也在蓄势待发寻找新的突围方向。  相似文献   

19.
“雷达的文学评论与中国化批评诗学建设研讨会”于2013年6月1日在兰州召开,会议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兰州大学文学院等单位主办。李敬泽、贾平凹、程金城、赵学勇等评论家、作家、学者70余人出席会议。与会者分别从雷达批评的中国化风格、雷达批评的文学史价值、雷达批评与个性气质的关系、雷达创作和批评的关系、雷达批评的学术评价、雷达的批评家定位、雷达批评的引导意义,以及雷达批评的不足之处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于在当下批评语境中建构现场批评、本土批评和专业批评富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百合花》作为新中国文学的重要收获,早已成为文学教育中常谈的经典。它能从为数众多的革命历史小说中脱颖而出,茅盾的评价功不可没;但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史,并能在不断重写的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凭借的却是它为批评提供的多种阐释的可能性。梳理《百合花》的接受史,在文学批评与文学史叙述的互动中把握它的超越性,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它的美学意蕴及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