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话题一忘与不忘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据说,犹太王大卫的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诃夫小说中一个人物的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一位哲人曾说:成功和失败只代表过去,忘记过去,才可能走进新的天地。另一位哲人则说:过去不能忘,因为历史是一个永远的存在。请以“忘与不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提示]“忘与不忘”是一个关系型话题,作文时须二者兼顾,不能只谈“忘”或只议“不忘”。那么,什么该“忘”?为什么要“忘”?什么不…  相似文献   

2.
唐惠忠 《语文知识》2005,(10):37-38
一、忘与不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据说,犹太王大卫的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的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一位哲人曾说,成功和失败只代表过去,忘记过去,才可能走进新的天地。另一位哲人则说,过去不能忘,因为历史是永远存在的。请以“忘与不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3.
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周易》简21“亡忘又疾,勿药又菜”这句话的理解,目前学术界有多种意见,我们通过与传世本对照,认为此句的“忘”通“妄”,作“妄为”解;“菜”通“喜”,作“病愈”解。此句意为“不妄为却偶染微疾,无需用药将自愈”。  相似文献   

4.
笑话与幽默     
诗兴大发一个大雪天,庙里躲了四个人。一个是文人,一个是秀才,一个是土财主,一个是上山打柴的农民。这文人看着大雪诗兴大发,便来了句:“大雪纷飞落地”;秀才进京考功名要拍皇帝的马屁,便接了一句:“全是皇家瑞气”;土财主有钱下再大的雪也不怕,就来了一句“下他三年何妨”;砍柴的一听急了,便接了一句:“放你娘的狗屁”。  相似文献   

5.
简为上乘     
冯景元 《师道》2002,(2):62
几句关于简单的话,从进入脑海那天起,再没忘过。一句是关于艺术的,“艺术就是简约之美”。出处实在记不清了,但这句话记了大半生,至今仍是我为文为人的信条。一句最早是从科学实践的语汇中得到,大意是,一旦从复杂的内核中走出,悟出简单时,便预兆着将叩开成功之门。具体哪个科学家最先提出,也不记得,好像同样的意思许多人都讲过。但后来  相似文献   

6.
穆涛 《高中生》2015,(7):51
孔子多次在水边给学生上公开课,见到现实的场景,便小题大做,展开他沧桑的心路。典型的有两次,一次是在波涛汹涌的河段见到一位“操之若神”的船夫,一次是见到激流旋涡里淋漓畅快的泳者。孔子用“轻水”和“忘水”点评船夫:“轻水”是了解水,掌握了水的特性才可以做船夫;“忘水”是和水打成一片,像鱼那样融于水。一条船翻了,落水的人可能惊慌失措,但船舱里  相似文献   

7.
李新 《新读写》2023,(3):44-45
<正>关于读书的方法论材料一:(1)关于读书的方法论,历来各有说法,实际上因人而异,只能择其大端,难以形成笃论。比如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有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或当初二三言明了者,因后人种种附会意反有所晦塞,至今仍存不同解读。先看原话:“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相似文献   

8.
《陌上桑》“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一句中的“来归解释未成定论,中学课文也未加注释。查有关资料,有的注释为:“来归,即归来,主语是耕者,锄者……耕田锄地的人们回来以后彼此抱怨活干少了,因为只顾贪看罗敷而耽误了劳作”(电大  相似文献   

9.
陈春 《师道》2012,(2):52-53
一 那天在街上遇到退休的顾老师,她竟然还是老样子,不见老,乐呵呵和我打着招呼,她向人介绍:“这是我在大明校的同事,那时候是学校最年轻的老师哩!而我当时即将退休了……”简单聊了几句便告别,我静下心来想一想,一晃离开大明校十多年了,是该写点文字记录一下.否则时间再久一些会忘得更多了。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傅雷的“神似论”及“神似”与“形似”的辩证关系,认为“神似”即“传神达意”,“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神似与形似应浑然一致,不能取一方而舍另一方;不能两全时,应不拘泥于字面,死于句下,略于形色而得神气,即不求貌同,正由神合。如此,方能再现原文精髓,再创文学艺术于译文之中  相似文献   

11.
<正> 许慎《说文解字》释“谜”字云,“隐语也,从言、迷”;刘勰《文心雕龙·谐隐》则谓“回互其辞,使昏迷也”,谜语真象一座语言的(当然也有非语言的谜事形态,但毕竟离不开思维材料的语言)迷宫,古往今来,使无数人流连其间,乐不知疲。我自小也喜欢猜谜,“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寝食可忘,而有些巧妙、隽永的谜语却使我永志不忘。例如:  相似文献   

12.
《陌上桑》为汉乐府民歌中最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行者见罗敷 ,下担理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巾肖头 ,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几句诗 ,运用赋的表现手法 ,排比铺陈 ,形象地再现了众人见到罗敷后的不同反映 ,从侧面烘托罗敷的美貌。但对“来归相怨怒”一句的主语究竟是谁 ,却有多种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是指“已婚男子” ,如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称 :“缘观罗敷 ,故怨怒妻妾之怒。”有人认为即指前句中“耕者”、“锄者” ,如朱东润主编《历代文学作品选》称 :“耕者、锄者 ,归来后彼此怨怒 ,只是因为看…  相似文献   

13.
撒谎不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为什么说谎?这往往与老师或家长“不让孩子说真话”的教育方法有关。读几个小例子,看一看是不是这样。当老师怒目而视,问:“谁没写作业,站起来!”一个孩子吞吞吐吐地说:“我忘写了。”老师便轻则训斥,重则体罚。到了下一次,孩子却说:“我忘家了”,“我把作业丢了”。  相似文献   

14.
现行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苏教版),有篇古文《岳阳楼记》,文中有两句话,一句是“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另一句“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教  相似文献   

15.
前几天,有学生拿陆游的《示儿》问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中“家祭”是什么意思,我又联想到前段时间,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为过世的母亲举行的“家祭”一事,觉得有必要阐释一下这个词。  相似文献   

16.
李方 《学习之友》2011,(6):12-13
“有关部门”了好多好多年了。告状的,建议去找有关部门;出事了,建议有关部门赶快解决问题;甚至马桶堵了水管漏了,您去找有关部门吧。连那写文章的人,明明妙笔生花切中时弊,临了也末忘来一句“希望这个现象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一来那口气跟有关领导似的,二来好像离了有关部门就不会说话了。这叫什么事儿?  相似文献   

17.
庄子之“忘”是以学习为核心的教育范畴,具有深刻的教育意蕴。庄子以“忘”为学,其根本出发点是为了祛除物欲对学习的功利性遮蔽。“忘学”作为一种方法,是一种凝神专注之学。“忘学”作为一种境界,是一种高阶的智慧之学。“忘学”的目的是成就按照自我本性发展的自适之人。“忘学”非认知之学,乃以体知与心悟为学,既有身体体验的外体,又有内心觉悟的内求,内求与外体二者贯通,是实现了活动之身和非理性之悟相互交融的学习方式。“忘学”之“教”为“不言之教”,一方面,“教”彻底脱离“言”,教与学一体,教之学就是“教”,学就是学“教”之学;教与学成为教者对学者“感”、而学者“应”的联动感应过程。另一方面,“教”由“言”出,所“言”并非“教”,所言所至无言之“意”方为“教”。  相似文献   

18.
独立寒秋《沁园春·长沙》中“独立寒秋”的“独立”,“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粪土”,“激扬文字”的“激扬”,典出何处,颇有争议。现就此三者谈谈我的看法。《沁园春·长沙》开头三句,一向被解释为在深秋季节,诗人独自一人旧地重游。照字面讲,这样解释并不算错,然而经此一解,诗的意境便泯然不见了。如果了解了“独立”一词的出典,再读这三句,便会觉得诗意盎然。  相似文献   

19.
执教《读孟尝君传》这一“千秋绝调” ,便有一股求异思维的培养之情油然而生。于是 ,我便将其付诸教学活动。读 :《读孟尝君传》全文 90来个字 ,仅四句话。细细品读 ,方见文笔曲折 ,文思严密 ,词气凌厉 ,一气贯注 ,势如破竹地驳倒了“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观点。先读 ,我们从“宜可以南面而制秦”一句便能理解作者“士”的严格内涵 ,划清士与鸡鸣狗盗之辈的界限。再读 ,我们可以感受到全篇论证的缜密严谨。除第一句引述“世人之论”外 ,后三句均是复句 ,且都是前一分句肯定后一分句否定 ,都把“士”和“鸡鸣狗盗”对举 ,否定其“士”的属性…  相似文献   

20.
在《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相”和“见”都曾多次出现。把它们的用法讲清楚,有助于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诗的内容。 据初步统计,《孔雀东南飞》里的“相”有十四处。其中有两处是“互相”之意。如: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其余十二处的“相”是置于动词之前起称代作用,接受它后面那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充当行为的受事。在这种情况下,把“相”看成人称代词,说它在句中是提前的宾语,亦无不可。不过在不同的地方,所称代的身分不同。 称代第一身的,可以译作“我”。如: ①便可白公姥,即时相遣归。 ②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③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