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洁帆 《宁夏教育》2005,(10):32-33
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丰富源泉。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就是对数学应用性的精彩叙述。《国家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是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强调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件出发,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要求反映了义务教育阶段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的基本能力。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精神,代表着一种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而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学习过程的探究性,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3.
《大纲》要求: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不同人学习不同的数学。通过学习新课标下数学教学理论、教育思想,下面就数学课堂教学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4.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的有效教学应指向学生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5.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新课程”提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其实现的基本途径是从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有亲切感。  相似文献   

6.
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巩固学习内容的重要手段。“双减”之下,对学生作业量、时长减少了,负担减轻了,但对作业的“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巧妙地设计作业,让学生在做作业时能减时、增效、提质。一、作业分层要“精”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熊祖会 《考试》2009,(7):102-103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新课程数学教学中应建构“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有效实施因材施教,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适宜学生‘生成与发展’的课堂”。本文力从“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教学模式来谈宜于学生“生成发展”的数学课堂建构。  相似文献   

8.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数学新课程的总体目标.要实现这些理念并达到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就必须首先要认真思考“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学生应该摆在什么样的地位”这一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学习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力求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数学家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述,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生活中的数学作用美妙描述。在小学阶段,新课程标准是非常强调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关联.它要求学生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更要求“在数学教学中。  相似文献   

11.
常常听到人们赞扬聪明和天才的成功者为“无师自通”,这说明自主学习是一种高超的行之有效的重要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是个人终身学习的最亲近的良师益友,数学新课程非常重视自主学习的引导,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老师授课是对全班学生的统一要求,只有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在实施数学新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常常听到人们赞扬聪明和天才的成功者为“无师自通”,这说明自主学习是一种高超的行之有效的重要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是个人终身学习的最亲近的良师益友,数学新课程非常重视自主学习的引导,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老师授课是对全班学生的统一要求,只有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在实施数学新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已于新世纪第一年正式颁布.它标志着我国数学教育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数学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的有效教学应指向学生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之上.在有效教学与有意义学习的对立统一基础上,通过师生共建合作与对话互动的课堂教学大平台,让教师的有效教学与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活动能真正落…  相似文献   

14.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历史重任,教师面临更大的考验与挑战,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努力、成长与发展。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资源大量地存在于学生的学习中。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所以,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教学与生活相结合,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让数学回归生活,服务生活,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5.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历史重任,教师面临更大的考验与挑战,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努力、成长与发展。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资源大量地存在于学生的学习中。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所以,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教学与生活相结合,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让数学回归生活,服务生活,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6.
孙凤英 《中学文科》2009,(17):25-25
“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题,《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于“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和角色,适度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现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7.
数学来源于生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只有密切联系生活的教学情境设计才能把学生带进一个美丽的“数学花园”,并让学生在其中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和学习数学的不尽乐趣.  相似文献   

18.
陈清容 《师道》2003,(3):31-33
乘着全国课程改革的春风,2001年4月深圳市南山区加入了第一批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展了“接受新理念、走进新课程、探索新教学”的系列数学课改活动。紧跟新时代,接受新理念新数学课程着重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提倡现实的、有教育价值的数学;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的发展”为首要目标;重视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方式;新课程也关注教师的发展,提倡让自觉的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19.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从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让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能适应几乎所有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全面实施数学教育.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有不少学生学习落后了,成了所谓的"后进生".随着教学的深入,这样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他们不仅自己对学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育起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实现:人人学有阶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这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提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