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书芳 《东南传播》2014,(8):158-159
《新闻联播》一向被推崇为梦的世界、向往的生活,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以正面报道为主,新闻话语呈现的方式,主要体现在政治权力话语、知识精英话语、大众日常话语方面。本文以《新闻联播》中的灾难报道为样本,对其进行话语分析,呈现出《新闻联播》在灾难性报道中的新闻态度。  相似文献   

2.
王治尹 《新闻传播》2014,(3):189-190,192
基于话语的表征理论与新闻传播的标签理论,分析了媒体对"X二代"事件的标签化报道方式,试图探究作为一种新闻话语的"X二代"报道,如何实现对社会冲突的表征。结果表明,有关"X二代"的新闻话语建构,加强了受众对"X二代"形象的认知,实现了对当下社会阶层冲突的表征。  相似文献   

3.
传媒灾难性报道的话语控制,即传媒对灾难性报道的新闻话语管理和调控,它直接影响着政府灾情处置和危机管理的效果。当下,传媒灾难性报道话语控制的转向表现为:话语控制观念的化"危"为"机",话语控制方式的变"堵"为"疏",话语控制技术的媒体融合与互动。  相似文献   

4.
典型报道,是新时期党报报道重要方式之一.做好典型报道,需要媒体人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改进文风,用心声去奏响感动."能帮就帮"的启示2007年7月,《南宁日报》等媒体推出了南宁市望州南社区和谐真谛的系列报道.这组以《能帮就帮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开篇的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反响,至今仍余音未了.《能帮就帮》一石击起干层浪,其中有三点启示.  相似文献   

5.
李佳 《记者摇篮》2013,(1):14-15
内部监督报道是与公开报道相对而言,以新闻形态呈现,以"内参"形式传播的特殊报道方式。采编内部监督报道,是新闻媒体的一项特殊任务。要做好内部监督报道,要求记者除了依照职业规范,遵循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外,还要注意该类报道的两大特性:一是"面向内部",内部监督报道的传播对象是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内容不公开发表;二是"参考价值",为一定级别的领导提供民情参考和决策参考。这两个特性决定了内部监督报道有几条必须遵守的"忌"律。  相似文献   

6.
易欣 《今传媒》2008,(6):21-22
今年以来,一些西方媒体就我国有关问题大肆炒作,特别是对"3·14"拉萨事件的歪曲报道严重违背了其一向标榜的"客观、公正、真实"原则,在报道新闻时先人为主,戴着有色眼镜,在国际新闻旧秩序下推行新闻话语霸权,散布政治偏见,混淆国际视听,其新闻观的虚伪性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7.
在调查性报道中,人物、过程、背景作为新闻事实的构成要素都有其空间和时间坐标。调查性报道的话语生产作为一种意义生产,隐含着复杂的社会关系,没有绝对的任意性。调查性报道通过把人物"角色化"、历史"过程化"、背景"环境化"等情景建构策略,既拓展和延伸了新闻事实,又在一定的修辞情景中理性升华了调查性报道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郜国毅 《新闻战线》2015,(7):109-110
与成就报道相比,问题报道在文字编辑、版面安排上更让编辑费思量,有意识地把相关的问题报道与表扬稿、成就稿等正面报道稿件组合在一起,通过对比、冲突,深化报道思想,增强传播效果,是江南晚报新闻编辑最常用的版面语言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9.
精确新闻理论认为应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应用到新闻实践中,以问题为对象,用数据来说话,从历史、政治、经济的角度来分析新闻事实,揭示事件真相,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电视"精确新闻"报道的科学性和可能性,以及要在报道中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揭秘性:"求证式"报道的独特品质在电视新闻节目越来越被关注的时候,有时记者用摄像机如实记下被采访者的语言和行为,但报道所反映的可能并非新闻真相,因为被采访者都是站在各自立场说话.怎么让被采访者说出新闻真相呢?由此需要"求证式"报道.目前,"求证式"新闻报道还没有一个被大家所公认的定义.我觉得"求证式"报道应该属于泛调查性报道的一种,它要求记者经过信息的收集和了解,不断求证新闻的内幕,最终获取新闻背后的事实.在实际操作层面上,记者调查围绕悬念展开,每次调查行为都是通过悬念的提出、求证、解决来完成."揭秘性"理应是"求证式"报道的独特品质.记者应该以层层剥笋的方式,构建独有的话语机制.  相似文献   

11.
成就报道的难点 成就报道是媒体唱响主旋律的一出重头戏,但它不像事件性新闻,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就足以吸引人。而成就报道是一种抽象的、总结性的新闻,缺乏事件性、趣味性。如果找不到正确的角度、合适的形式和有价值的内容,不容易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成就报道是地方党委政府稳定人心、鼓舞斗志的"稳心之作"和"鼓劲之作",它一直是新闻媒体的"常规武器"。而作为以服务市民为己任的晚报,如何在成就报道中既让政府满意,又让老百姓满意,做到既能"顶天"又能"立地",是晚报需要认真探索的题目。近年来,《河源晚报》每年都要组织一定数量的成就报道。作为一名基层记者,笔者就自己在参与成就报道采访中的体会,浅谈一下如何让成就报道既同  相似文献   

13.
黄琳斌 《东南传播》2012,(10):160-162
"少报道领导个人,多报道人民群众"是中共一个重要的新闻思想。这一思想不但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报道艺术问题。除文革这一特殊时期外,历届中央均支持"少报道领导个人,多报道人民群众"。目前这一思想在实践中还难以很好贯彻,这主要有部分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欠缺、部分媒体不敢不善作为两方面的原因。新时期积极实践"少报道领导个人,多报道人民群众",对推动走转改活动深入开展下去,进一步推动新闻改革取得新突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西方不同时代客观报道的演变历程与新闻话语权力之间的关系探讨,旨在发现记者和编辑如何行走在客观报道和新闻话语的控制权之间。客观报道外观显示着采访对象的话语形式、记者和编辑主导新闻话语的制作,其实受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牛茂杰 《记者摇篮》2006,(11):37-37
重视和写好成就报道,是电台这一主流新闻媒体弘扬主旋律、发挥“喉舌”作用的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是鼓舞广大人民群众信心的一种有效报道形式。但也有人认为,成就报道是“规定动作”,不可能有大的作为,所以无法创新,被动应付。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成就报道中存在着一些不足,直接影响到广播报道的质量和传播的效果。一是“老套”。报道方式与报道模式陈旧,新闻思维方式陈旧,语言老套、程式化,报道内容“数字化”,罗列一大串百分比,成就报道变成了政治概念和方针政策的机械图解。很多报道属于“似曾相识燕归来”,去年报道的东西,今年、明年把…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电视调查性报道在多样化探索和追求中走过了数十年,它以其理性思辨、对新闻事件的整合强化、过程性、解释性满足了观众对于新闻质感的深度诉求。在这种全新的报道形式中,记者的话语介入和话语设计构筑了调查性报道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体现了新闻媒介的介入姿态和介入方式。本文以文本为方向,以话语分析为基调和着眼点,通过对电视调查性报道中的新闻话语进行探讨,看出电视调查性报道存在着复杂的语言和权利关系结构,其中的记者话语既体现了权利对新闻话语的渐次介入、渗透及至最终控制,又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权利,通过其自有的话语逻辑积极地对权利进行重建。  相似文献   

17.
随着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新闻单位在突发事件中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直播和连线报道方式,以实现最优传播,从而吸引受众、引导舆论。本文从公共突发事件中,抽出"台风"这一新闻事件,以"莫拉克"台风报道为例,对沿海城市台台风报道的对策与实践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借助新闻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以香港"占中"事件为个案,研究人民网和凤凰网对重大事件在新闻呈现上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新闻材料选择上,人民网重视原创,引领官方发言,凤凰网则更注重各方转载,报道多元化;在新闻材料建构上,人民网采取均衡报道方式,以"求稳"为准则,而凤凰网报道自由度相对较高,以事件的冲突性和新闻的价值点为报道准则。但两者在报道框架上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高洋 《记者摇篮》2012,(4):14-15
每年的"两会"报道往往是时政新闻厉兵秣马、决胜千里的重大战役。而很多民生新闻栏目对"两会"宣传退避三舍,认为主题报道影响收视,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实际上,"两会"所确立的发展方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全省经济、民生发展的大方向。作为一档有影响力的民生新闻栏目,这同样是一次融入主流的难得机会。喉舌论决定了民生新闻和时政新闻在导向和内容上并不对立,高明的新闻从业者完全可以从政治导向和市场需求中找  相似文献   

20.
研究毛泽东新闻作品的论文很多,绝大多数都将毛泽东的新闻作品视为新闻写作的典范,对其进行传统修辞技巧的分析。其实,毛泽东新闻作品的意义不在于新闻写作本身,而是应将其视为政治领袖通过公开媒体发声、进行广泛政治动员的话语实践。在媒体越来越重要的现代社会,这一话语类型理应得到更大的重视。借鉴英国"剑桥学派"代表人物昆廷·斯金纳的政治修辞理论,通过分析毛泽东"五评白皮书"的新闻评论文本,尝试总结出这一具有强大力量的系列新闻评论所采用的话语修辞方式。同时也说明,对于毛泽东新闻作品的研究完全有可能转换范式,进入到更加广阔的政治传播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