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六年级上学期,恰逢同年级组两位教师(简称A教师、B教师)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这部分知识,笔者分别做了听课学习,课后作了调查,深受启发。现摘录片段如下:  相似文献   

2.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课,我们大家都学过,它介绍了伽俐略用科学的实验方法,推翻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一直被人们认为是真理的论断——“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的10倍”。(注:1英磅=0.454千克)  相似文献   

3.
一、背景“整数减小数”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中的一课。教研组备课时,两位教师(A教师教龄8年,有4年的新课程教学经历;B教师教龄20年,有2年的新课程教学经历)对本课教学顺序的安排产生了分歧。A教师认为:教材中教学内容的安排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没有必要对教学顺序做调整。B教师认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性质,同样也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应用小数的性质学习整数减小数就水到渠成了。我们决定让两位教师按各自的思路教学本课。二、教学实录A教师的教学:师:同学们,你们在体检的时候…  相似文献   

4.
笔者深入课堂教学一线,在广泛参与课堂教学的同时,重点关注了小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听了涉及语文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人教版五年级上第五单元)这一教学单元的7节课。笔者认为,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中,教师存在以下几个误区:误区一:没有真正明白什么是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三位教师教"有趣的汉字":教师A设计了四个板块:(1)神奇有趣的字谜乐园;(2)谐音的奥秘——歇后  相似文献   

5.
如何衡量教学水平的高低呢?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评价标准:“平庸的教师给学生奉送真理,高明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   “给学生奉送真理”,核心是教师对学生要“给予”。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学生则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给予,学生接受。教师给予学生的手段是“硬灌”,教师把教科书中的定理、定律、公式、法则等,直接和盘托给学生,要求学生学会并记住这些知识。谁死记硬背的知识多,谁就能在着重考背功的考试中考得高分,因而教学质量也就高。显然,这是一种陈旧落后的教学观、质量…  相似文献   

6.
在教《秋色赋》时,A同学认为老汉关于春风秋雨的对话不自然,不真实,于是教师因势利导,对这一问题开展讨论: 师:你说他的话不自然,不真实,你是怎么感觉出来的呢? 生A:我读的时候,有这种感觉。师:你是从语感中体察出来的。生A:是的。文章写:“(老汉)望着那大风,自言自语说:‘好哇,大风,你就使劲地刮吧。你现在刮得越大,秋后的雨水就越充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语文第九册《鼎湖山听泉》教学片断——教师A:师:(在黑板上书写"鼎"字)这是什么字?生:是"鼎"字。师:同学们见过"鼎"吗?你  相似文献   

8.
今年8月,笔者现场观摩了五位教师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A版必修1)》(以下简称必修1)的2.3幂函数为题而进行的说课,感触颇多,不由自主地易位思考:究竟何为幂函数?如果说课者是笔者,教材又将处理?于是,追问连  相似文献   

9.
教师甲:小张,你买这么多的笔袋干什么? 教师乙:送给学生的。教师甲:你又要“贿赂”学生了。以上是笔者最近偶然听到的两位教师的对话,教师甲的那句玩笑话——“你又要‘贿赂’学生了”,触动了笔者,引发了笔者一系列的深思。在学校情境里,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表, 相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权威者。克利夫顿 (Clifton,R.A.)与罗伯兹(Roben8,L.W.)认为  相似文献   

10.
一位教师上“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应用题”的练习课时,设计了一道“猜猜看”的题目。 教师用投影仪打出题目“小明有12元钱,小红有8元钱。________?”让学生“猜”问题并列式解答。 学生兴趣盎然,都想猜中老师的问题,个个动脑筋,急不可待地举手发言。 生A:“小明和小红共有多少钱?算式为12 8=20(元)。” 生B:“小明比小红多多少钱?算式为12-8=4(元)。”  相似文献   

11.
物理学上称,当策动力的频率跟物体的固有频率相等的时候,受迫振动的振幅会达到最大值的这种现象,叫做共振。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也有这样的情况:教师的“策动频率”与学生的思想、基础、能力的“固有频率”相耦合,使其达到最佳接受状态呢?看来也有。我们常常发现,很多时候,教师授A,学生只学得A(比A少些);也有时候,教师授A,学生也学会了A(教、学相等);还有时候,教师授A,学生却学出A~+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切实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我们乔司镇小根据本镇实际提出了“分层教研”的策略,分层教研的具体操作是:1.教师分层(1)把刚从师范院校毕业,教龄不满三年的或近期由代课教师转公办教师的分为一层,编为 A班。A 班教师知识新、年纪轻、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勇于创新,但因参加工作时间短,教学基本功不扎实,教材不熟悉,其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教学案例】一、复习引入1.课题引出旧知。由课题"图形的面积",引出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重点强调求圆的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圆的半径)2.教师画图,学生观察画图的过程。(教师先画了一个半径2分米的大圆,接着以同一个圆心画了一个半径1分米的小圆)学生叙述观察的情况。教师强调观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我们要学会使用。3.引入课题:组合图形的面  相似文献   

14.
人类遗传病机率的计算,是生物教学过程的一个难点,尤其是两种遗传病混合遗传的机率计算,学生更是理不清思路,难以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两种遗传病混合遗传的有关机率计算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使其“公式”化,就可使复杂的运算变得简单易行。方法如下:1.根据题目已知条件,先确定遗传方式及相关个体的基因型。2.分别计算出两种病的发病率。假设患甲病的机率为P(A),患乙病的机率为P(B)。则有以下“公式”:(1)不患甲病(即对甲病正常的)机率为:1-P(A);(2)不患乙病(即对乙病正常的)机率为:1-P(B);(3)同时患两种病的机率为:P(A)P(B);(4)只患甲病的机率为:P(A)[1-P(B)]=P(A)-P(A)P(B);(5)只患乙病的机率为:P(B)[1-P(A)]=P(B)-P(A)P(B);(6)只患一种病的机率为:P(A) P(B)-2P(A)P(B);(即由(4)式加(5)式得)(7)患病(即患一种病或同时患两种病)的机率为:P(A) P(B)-P(A)P(B);(即由(6)式加(3)式得)(8)均不患病(即正常)的机率为:[1-P(A)][1-P(B)]。[例题]一个...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上半年,笔者参加了一次同课异构活动,有两位教师同时执教了"比例尺"一课,他们的课题一样,教学方法有着细微的差别,然而教学效果却大相径庭。教学片段一(教师A)师:同学们喜欢画画吗?画一条长为5厘米的线段,画一条长为10厘米的线段,再画一条长为100米的线段。师:怎么不画了?生:纸太小,画不下。师:想个办法怎样把长为100米的线段画在纸  相似文献   

16.
<正> 本刊2007年11期 P.52上刊登了李华老师的《例谈遗传概率计算中易遗漏的问题》一文,我觉得例1的解题存在遗漏。原题: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他们的父母表现型也正常,但丈夫的哥哥和妻子的妹妹都是黑尿症患者。若该夫妇生育一个正常儿子,他是黑尿症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 ( )A.1/9 B.14/27 C.1/4 D.8/27  相似文献   

17.
应市教研室的邀请,笔者参加了市里组织的高三教学督导听课.其中,一位数学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段让人深思.教学片段实录:教师出示题目(这是一节"三角变换与解三角形"的复习课,课前教师已将复习讲义发给学生,此题为讲义上例题):在斜三角形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b~2-a~2-c~2/ac=cos(A+C)/sin A cos A.  相似文献   

18.
<正>1931年的一天,在内蒙古包头的一家客栈(zhàn)里,王若飞正在整理文件。“咚咚咚”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将他差点惊出一身冷汗。不好,一定是遇到麻烦了,王若飞心里想。他急忙划着一根火柴,将这些正在整理中的机密文件点燃(rán),文件瞬(shùn)间化为灰烬(jìn)。紧接着,又是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伴随着两个大汉歇(xiē)斯底里的吼叫——“开门,快开门!”  相似文献   

19.
教师出示例题:48 35师:这道题,用口算的方法怎样算?把你们各自的算法在小组里说说。生1:我是先算48 30=78,再算78 5=83。教师板书生1的算法。生2:我是先算40 35=75,再算75 8=83。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有……很多同学举起了手。生3:我是先算40 30=70,再算8 5=13,70 13=83。生4:我可以倒过来,先算8 5=13,再算40 30=70,70 13=83。生5(急切地说):我的算法和他们不一样。我是先从35里面分2给48得到50,再算50 33=83。教师兴奋地板书:48 2=50,50 33=83。生6可能受到了生5的启发,迫不及待地抢着说:我还可以先从48里面分5给35得到40,再算40 43=83。老…  相似文献   

20.
<正>在高中生物"遗传与变异"部分中有一些计算题比较难解,笔者经过反复研究发现,若能掌握计算技巧会帮助我们快速、准确的解题。1有关碱基的计算在DNA有关碱基的计算中最基本的公式:A=T、C=G,有下列规律:规律一:DNA双链中两条互补链的碱基数目相等,任意两不互补的碱基之和相等,占DNA碱基总数的50%。规律二:DNA双链中的一条单链上(A+G)/(T+C)的值与另一条互补链上(A+G)/(T+C)的值互为倒数关系,在DNA双链中此比值为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