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昕玥 《军事记者》2002,(4):44-44
新闻立意是作在新闻写作过程中所进行的有选择的思维活动。明末清初的哲学家王夫之在他的《姜斋诗话》中也说:“无论诗歌与长行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立意之重要,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
古人写文章很重视立意。唐代文学家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说过:“凡为文以意为主”。“无意”是不能“为文”的。清初学者王夫之在他所撰的《姜斋诗话》中又这样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思是说,一篇诗文没有明确的立意,就好比军中失去了主帅,没有主帅的军队,只不过是一  相似文献   

3.
纲举目张     
给报刊写稿,不论是写新闻、通讯、文章、言论,都会遇到一个主题的问题。主题,就是作者在作品中提出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中心思想。可以说,主题是作品的灵魂。有人把主题比作“纲”,把题材比作“目”,这个比喻是有一定道理的。唐朝人杜牧说:“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明末王夫之也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夕堂永日绪论》)。古人说的“意”,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主题。这些话的意思是明白的:主题是统帅,材料、辞句都是兵,没有帅的兵是乌合之众,自然不能算军队,是  相似文献   

4.
在采访中深化主题邓开贵主题是新闻的中心思想,也是文章的灵魂、统帅。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在他所著的《姜斋诗话》中写道: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就是说,文章的主题,好比是军中的主帅。没有明确主题思想的文章,就象没有主帅的军队,只不过...  相似文献   

5.
陈晓明先生在《乌合的思想》序评中说,朱先生把文集取名为《乌合的思想》是出于谦逊,但是"乌合的思想"更体现出了这个文集的整体框构,朱先生追求的并非"大一统"的理论体系,也绝非是对西方文艺理论和中国文化思想的概括总结与整体探索,而是从个人的研究方向、研究兴趣为起点,对具有研究价值、对社会具有影响力的个体问题展开讨论和探索,而不是沉湎于理论文本的阐释和漫无边际的普遍化宏论.  相似文献   

6.
刘安西 《新闻前哨》2009,(8):103-103
主题是新闻的灵魂和“统帅”。人无灵魂,无异于行尸走肉:新闻无灵魂,只能是一堆零散材料。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一篇稿子质量高低,价值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题是否正确,是否深刻。  相似文献   

7.
主题,就是贯穿一篇通讯的“中心思想”、一篇通讯的“灵魂”。它是决定通讯的思想性、指导性的根本因素,是选择和安排素材的主要依据。它紧紧地指导和制约着形象的再现、感情的抒发和想象的展开。可见,提炼主题如何乃是决定通讯成败的关键。古人作诗或写文章都强调“立意”(“意”即主题思想)的重要,主张“意在笔先”,就是说,主题的确立要在动笔之前。明清之际的著名哲学家、文学评论家王夫之(号姜斋,1619—1692年)说得好:“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姜斋诗话》)把主题比做文章的“统帅”,是很确切的。《红楼梦》第48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林黛玉同香菱谈论作诗的诀窍时说过:“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林姑娘的这种高见,反映了曹雪芹的创作见解,也是阐述“意”的主导作用的。现在,我们评价一篇通讯(包括新闻的其他体裁),  相似文献   

8.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将建筑视为生活美学,因而也带动了建筑类图书的热销,让人质疑难道建筑的春天来了吗? 木马文化的《科比意》、《建筑大师谈建筑大师》是中高价位的书,上市仅两个星期书店就添货不断;田园城市文化的《科比意——乌托邦与超现实主义》也在加印中。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策划一词:筹划、谋划。我的理解是,策划在新闻中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一、策划的主题要准。主题这个概念,本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专用术语。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其所著《姜斋诗话》中谈到,“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但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其意思说,文章的主题好比军中统帅。新闻报道借用主题之说时日已久,不仅一篇稿子需要主题准确,一次策划,主题也必须十分准确,否则就成了“乌合之众”。那么准确的主题从何而来?从调查研究中来。也就是在策划一次报道前,要深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谈到辑佚的起源时,王余光先生的《中国历史文献学》说:"宋代学者曾从马总《意林》、李善《文选注》和鲍照《舞鹤赋》等书中辑出《相鹤经》一书。"杨燕起、高国抗二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文献学》也说:"辑佚出现于南宋。当时黄伯思从《意林》、《文选注》、《舞鹤赋》等书中辑出佚书《相鹤经》。"洪湛侯先生《中国文献学新编》在《辑佚的取材》一节中也说:"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说所见《相鹤经》是从马总《意林》、李善《文选注》、鲍照《舞鹤赋》‘抄出大略’的,  相似文献   

11.
一篇新闻报道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颂扬什么,批评什么,主要是通过新闻作品的立意来表达和体现的。古人写文章很重视立意。唐代的杜牧说:“凡为文以意为主。”“无意”是不能“为文”的。清初的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新闻的立意(即我们常说的稿件的中心思想),也是如此。一篇新闻的价值如何,其立意十分重要。新颖、鲜明、深刻的立意,往往使读者、听众、观众象进入新的天地一样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12.
唐代大诗人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谈到创作时说:“凡为文以意为主”,苟“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优秀的新闻作品,同样要“以意为主”,抓住重大的主题。录音通讯《田野的新魅力——访第二次飞跃中的常熟市》,所以能获得一等奖,首先是主题的深刻性。它抓住了当前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主题。因  相似文献   

13.
《新闻知识》1991年第11期黄长江同志的《写物以附意风言以切事——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一文中,有“古人有‘大雪纷纷何所似,鹅毛飞飞嗟可似”一句,此句引文有误。据《晋书》记载:“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也。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散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莫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  相似文献   

14.
评无新意死不休新闻评论,题目选定后,最重要的是立意——确定中心思想,总论点和分论点,努力写出新意来。题和意是有联系的,但不是一回事。有时候是有题有意,题到意到。比如这样的题目《“大锅饭”养懒汉》《重点工程不可敞开花钱》,就属于有题有意,题到意到,题目定了,中心思想也明确了。当然,所谓有题有意,题到意到,也只是说题目所揭示的中心思想比较明确,总论点比较明确,或者说“主攻方向”比  相似文献   

15.
评无新意死不休新闻评论,题目选定后,最重要的是立意——确定中心思想、总论点和分论点,努力写出新意来。题和意是有联系的,但不是一回事。有时候是有题有意,题到意到。比如这样的题目《“大锅饭”养懒汉》《重点工程不可敞开花钱》,就属于有题有意,题到意到,题目定了,中心思想也明确了。当然,所谓有题有意,题到意到,也只是说题目所揭示的中心思想比较明确,总论点比较明确,或者说“主攻方向”比较明确,至于怎么去攻,怎么去评,不可能随着题目有了统统都有了,仍然需要作者去费一番功夫。另一种情况是有题无意,题到意不到。比如说,《一定要搞好整党》《充分发挥银行的职能》之类的题目,其实只划定了一个评论的范围,题目本身并没有把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16.
“意”或“立意”,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论题。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诗清立意新。”(《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近代古文家林纾也说:“文章唯能立意,方能造境。”(《春觉斋论文》)“意”究竟指的是什么?清人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作了精辟的阐释:“诗有内有外。显于外者曰文曰辞,蕴于内者曰志曰意。”由此可见,志与文、意与辞都是文学作品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志、意是指作品的内在因素,相当于内容的概念;文与辞是指作品的外在表现,相当于形式的概念。古文论中,“意”的含义因文而异,大致  相似文献   

17.
“意”或“立意”,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论题。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诗清立意新。”(《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近代古文家林纾也说:“文章唯能立意,方能造境。”(《春觉斋论文》)“意”究竟指的是什么?清人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作了精辟的阐释:“诗有内有外。显于外者曰文曰辞,蕴于内者曰志曰意。”由此可见,志与文、意与辞都是文学作品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志、意是指作品的内在因素,相当于内容的概念;文与辞是指作品的外在表现,相当于形式的概念。古文论中,“意”的含义因文而异,大致  相似文献   

18.
舒忠 《新闻前哨》2014,(7):50-51
看惯了太多由歌、舞、小品简单拼凑而成的购物单式的电视综艺晚会,武汉广播电视台播出的《唱响武汉·武汉解放65周年暨武汉广播电视台建台65周年主题晚会》,通过立意、原创、叙事三种手段综合运用而彰显出来的整体之美,让人耳目一新。一、立意之美:唱响武汉自信的精气神具有确定的主题是电视综艺晚会彰显整体美的前提。主题即立意。关于立意的重要性,清代王夫之有一个十分恰当的比喻,他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立意又有高下之分。  相似文献   

19.
一"文不逮意"是我国文论中一个古老的命题。晋人陆机在《文赋》中提出"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这一概括似乎道出了许多人心中之块垒,私者众事,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云;"常自叹为文不逮意也。"刘禹锡在《视刀环歌》中说:"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苏东坡也常叹了然于心,不能了然于口与乎。清人汪中在《述学·别录·与巡抚毕侍郎书》中也不厌其重复:"所为文恒患意不逮物,文不逮意。"其实,"文不逮意"说并非陆机首创。《周易·系辞》中就引过孔子语:"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老庄等人也有过类似的阐述,如"道可逆,非常道;名可…  相似文献   

20.
人的观念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反过来又推动着实践的发展。这个从客观到主观、又从主观回到客观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人们对图书和图书馆的观念是诸多社会观念的一种,自然离不开这样一个认识发展的规律,我们探索一下它的源流和现状,也许于我们的实际工作不无补益。一图与书在远古时代是两个表行为的不同概念。《广雅·释诂》:“图,(繁写图)谋也。”《说文》:“图,划计难也。从□(wèi围),从啚(bǐ笔),难意也。”段玉裁注:“□,规划之意。啚者,啬也,慎难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