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文化大革命”的“第一次浪潮”(1966—1969年)几乎全部关闭了中外交流的窗口,这一时期中国大地上的浊流,使这片古老的土地又变得神秘起来。人们在猜度着,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在这片迷雾之中,有一个人顽强地摸索着,努力向世界揭示“庐山真面目”。他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我们了解斯诺,更多地是从他的《西行漫记》、《大河彼岸》等著作中,却很少触及他  相似文献   

2.
《声屏世界》2012,(4):195-196
《乡村爱情小夜曲》领跑春节档,红遍大江南北自2006年,小小的"象牙山村"忽然闯进了全国观众的视野,"乡村爱情"这四个大字在每年春节前后固定出现在电视荧屏上,收视率始终走红,让这部剧成为全国受众层面最为广泛的系列电视剧。从2012年1月27日起,《乡村爱情小夜曲》首轮在北京卫视、辽宁卫视、黑龙江卫视、山东卫视、天  相似文献   

3.
我们已日益走近建国50周年纪念和新世纪之门,“告别”与“迎接”将接踵而来。世纪末这一场辉煌的庆典有多少人翘首以待着。回首来路,瞻望前程,中国出版业应觉出自身承载的沉甸甸的历史重担。 迎接庆典,或者说纪念庆典,我们最需要做的、最紧迫做的是什么? 我首先想到了历吏,想到了我们可以引以自豪并可载入出版史册的那些煌煌巨著——《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美术全集》、《传世藏书》、《诺贝尔文学奖丛书》、《新世纪万有文库》、《现代  相似文献   

4.
看板     
《中国新闻周刊》2010,(17):88-88
凯瑟琳·泽塔-琼斯入围托尼奖 2010年托尼奖提名揭晓,泽塔-琼斯入围音乐剧最佳女主角,代表作是《小夜曲》。她听到消息后欣喜地说:“现在我获得了曾经梦想的托尼奖提名,这真是为我将要上演的戏剧锦上添花。”颁奖礼将于6月13日在纽约举行。  相似文献   

5.
下乡采访归来,总喜欢翻翻报纸,看了4月上旬的几家大报,在制作标题上,雷同的颇多。“不是”什么,“胜似”什么,即是一例。我看这也是一种“套话”,因为出现在标题上,姑且谓之“套题”吧! 如4月3日,中国财贸报第二版刊登的《不是造林站,胜似造林站》,是上述模式;4月4日工人日报第二版的《不是鲜花,胜似鲜花》和4月5日人民日报第三版的人物通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也都是这样的模式!例子还  相似文献   

6.
新闻必须完全真实,这是新闻学的一条重要原理,并无分歧。然而,这里的“新闻”二字指什么?“真实”的科学涵义又是什么?至今意见纷纭,争持不下。这种状况,影响着当前的新闻实践,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新闻知识》去年第8期发表了我的《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和涵义》的小文,针对上  相似文献   

7.
后选秀时代,对于中国电视综艺而言,“做什么”固然重要,但是“怎么做”更为重要。对于任何一个电视媒体来讲,只要有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访谈、职场、情感、服务类的综艺节目都可以做。以综艺选秀为例,尽管《超级女声》之后综艺选秀节目迎来了一段“冷淡期”,但我们依然可以发现荧屏上活跃着综艺选秀的身影,如《快乐男声》、《中国达人秀》、《中国梦想秀》、《名师高徒》、《花儿朵朵》。其他节目类型也一样,尽管潮起潮落、花盛花败,但总是有潮,也总是有花,这就是一种坚持。坚持是电视综艺乃至中国电视,能够发展至并出现一些骄人成绩的最宝贵的品质之一。  相似文献   

8.
赵胜南 《报刊之友》2014,(3):121-122
网络舆论正处于一个高度自由、自发有序的状态,看似平静的网络环境下却隐藏着一股的“暗流”---“网络水军”,这股暗流在很大程度上操纵着网络舆论,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以“网络水军”为研究线索,把网络水军的炒作分为人物的炒作、商业利益的驱使以及网络刷票三种表现形式。分析网络水军传播过程中对媒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闪着寒光的“另类乐器”后现代思潮的中国流向,更多的是沿着文学艺术的思想河床。这使得文学研究成为后现代思潮中的浪花,“后现代”也就更多被当成虚构文本和艺术作品的解读指南。但福柯显然是那潜伏的暗流,涌动着令人恐惧的力量。在思想的深水区,在极度缺氧的情况下,如何自  相似文献   

10.
刘志琴 《出版参考》2006,(20):12-13
一百多年前,上海的社交界曾经起了一场风波。原因是中国驻英使臣郭嵩焘在宴请外国宾客的宴会上,带了夫人,这是中国上层女性第一次进入官府接待外宾,在外国这是寻常礼节,在中国却引起舆论大哗。1878年11月15日的《申报》就刊出什么“传为笑柄”、“群指郭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最缺乏什么?中国当代文化语境中最缺乏什么?” 这是北大学生余杰在《距离“底层”有多远》(见《新华文摘》98·6)一文中对我们提出的质问。他抱怨说,在包括文学、报刊、影视、音乐、绘画等各个方面的中国当代文化语境中,“95%以上的中国底层民众的生存状貌居然像阿伯丁神灯一样不翼而飞”,“数年前的人文精神讨论试图回答这两个问题,最后却又远离了问题的答案。”他指出,答案就是:“底层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已经50周年了。50年来,《讲话》象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文艺工作者前进的道路。《讲话》指出:“什么是我们问题的中心呢?……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这两年,我们遵循毛主席的这一教导,在繁荣广播电视文艺  相似文献   

13.
街头巷尾有许多铁皮制做的墨绿色的小书亭,这是那些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书刊的主要发行所。小书亭的玻璃橱窗内通常陈列着样书,什么《影都艳妇》、《情场赌徒》、《丽人春梦》、《美女别墅覆灭记》、《情变》(又名《姘居》),书名大多不离“春”“艳”“情”这类字眼。这已经够刺激的了,若是浏览一  相似文献   

14.
“做节目主持人抛头露面太多。我不喜欢走在大街上人们指指点点‘这就是那什么……’”因主持《清晨奥运报道》和《奥运沙龙》而闻名全国的马国力表达着这样的心愿。马国力就是马国力身为新闻记者出任电视节目主持人,马国力可能是中国大陆第一人。由此引发众说纷纭。自1958年中国的电视诞生以来,荧屏主持人一律俊男靓女。而今忽然杀出个“黑不溜秋”的马国力,大清早满脸倦容地向你报告奥运最新消息,晚上又在“沙龙”中跟你拉开了“家常”。许多观众感到了“新鲜、亲切”;有的观众则“遗憾”了,写信希望马国力“换一位年轻漂亮的小姐”。马国力在当晚的沙龙中开玩笑地说起了这事:换个年轻漂亮的小姐主持——有美感,大清早还可以提提神,可是我这儿已经没人了……。  相似文献   

15.
《当代》创刊四年多来,发表了不少较好的作品,获得了读者的广泛赞扬,发行份数从创刊时的7万份稳步上升,到50万份以后,几年来一直稳定在这个水平上。今年6月,在党的领导机关的一份情况简报上,称《当代》是“一家办得较好的文学期刊”。朱穆之同志批示:“这样的好经验,出版局应总结推广。”边春光同志批示:《当代》的经验要“再总结一下,在报纸上或《出版工作》上发表”。《当代》为什么受到人们的赞扬和喜爱?它是以什么吸引着广大读者?它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历史上,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往往是通过设立公司、企业,以及订立有关章程、协定、合同,来对中国进行“合法”的经济侵略的。这些章程、协定、合同虽然不属于国际条约的范围,但在控制中国经济命脉这一点上,其作用却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为代表的国际条约没有什么区别。因此,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对其不能不予以重视。到目前为止,不少人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例如,已出版的《中  相似文献   

17.
今年第二期《中国记者》的“外国新闻佳作赏析”专栏中刊登了熊昌义同志的文章《“没有什么新闻”的好新闻——介绍美国新闻史上的一篇名作》。“赏析”也好,“介绍”也好,属于评论的范畴应该无疑。然而,先读过被评论的佳作,再来读这篇评论,却使人产生一种憋闷之感,不鸣不快。首先冲到舌尖的话是一个问句——这篇新闻名作的新闻究竟是什么?《“没有什么新闻”的好新闻》,这是一个绝好的题目,然而读到最后,欲从评论中获知“好新闻”内容的读者恐怕会大失所望:这“好新闻”无非是用了巧妙的文学笔法写出的“旧闻”,真真地“没有什么新闻”了。评者(为下面叙述方便,姑以“评者”和“记者”分别称评论的作者和原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发生了什么公元1992年1月4日,这一天与平日没有什么不同,除了它是一个周末,新年后的第一个周末。但正是后一点,使它与一件新闻界的新闻有了瓜葛。这一日,中国大陆众多有影响的报纸同时向世人推出了“周末版”,展示了新的一年报业发展的新特点。《经济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纷纷出版了“周末版”;《辽宁日报》、《陕西日报》创出“周末版”;《南方日报》、《福建日报》、《河南日报》、《大众日报》、《贵州日报》推出“周末扩大版”;《解放日报》则随报奉送四开八版的“周末彩报”;《四川日报》打出了“天府周末”,《吉林日报》则名之为“周末增刊”;《河北日报》为“周末刊”,《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亦由半个版扩大为一个整版,更名为“大地周末”;《中国消费者报》,《新闻出版报》等亦推出“周末版”。如果将这个日子向前推一日,还有《参考消息》的“周末增刊”,向后推一日则有《工人日报》、《安徽日报》、《江西日报》的星期刊……这是继1991年以来出现的第二次“周末版浪  相似文献   

19.
石新雨 《图书馆杂志》2018,(1):I0016-I0018
石黑一雄写音乐短篇时,世界正悲伤地打着盹儿,在《小夜曲:音乐与黄昏五故事集》里,灰溜溜的凡人们,拖着各种伤心,莫名其妙地来到一块儿,莫名其妙地,被音乐注入了瞬间的力墒。音乐消失,人们继续伤感,但这瞬间的力量已经倾入今后每一个“我”之中了。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人民文学》、《钟山》、《十月》、《中国作家》、《厦门文学》、《长城》等期刊纷纷亮出“非虚构”或“纪实”旗号加以倡导。这些文学期刊希望借助于“非虚构”写作,弥补当前文学与现实疏离的状态,探讨一种“新的文学可能性”。非虚构写作强调在场性与审美性,但理论与实践往往是背离的。综观所发表的“非虚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都对非虚构存在着某种误读,就像有论者指出的,“非虚构”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非虚构”又是一个“框”。束缚着作者的文体创造性。现结合具体作品。就非虚构作品内容的真实性与非虚构文体建构的缺失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