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甲骨文是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一公元前11世纪)中晚期的文化遗存,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历史纪实,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关于甲骨文中贞人是不是卜辞契刻人的问题时至今日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以契刻贞人字体不同为例,指出:甲骨文中的"贞人",就是卜问问龟的史官.而不是契刻甲骨文字的契刻者.而契刻甲骨文字还需有另外一批人.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1月3日下午,刘延东副总理来我馆参观"丝绸之路"文物展并看望我馆一线工作人员,文化部部长雒树刚等陪同。吕章申馆长首先向刘延东副总理汇报了2014年国家博物馆陈列展览和观众参观情况,介绍了"丝绸之路"文物展的有关情况。刘延东高兴地说,吕章申来了之后,把国家博物馆搞起来了。国家博物馆以恢弘的大国气派,发挥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推动了文化强国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一流"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由单纯的语言交流到相互间的文字交流,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的革命。 中国最早发现的文字档案是甲骨文档案。甲骨文档案最早形成于商代后期,距今大约有3300年的历史。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简称。所谓甲,是指龟的背甲或腹甲,骨是指牛的肩胛骨或其他兽骨。  相似文献   

4.
近读顾音海先生《甲骨文发现与研究》(上海书店,2002年)一书,感觉此书材料比较翔实,尤其是书中刊载了很多甲骨文片和有关甲骨文著作的照片,让人们能直观地感觉到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历史。尤其是《甲骨学上人与书的故事》一章,对于甲骨文的研究者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苏东海先生曾任中国革命博物馆陈列部主任,是著名的博物馆学研究专家,致力于博物馆哲学和博物馆发展的研究。此次访谈主要围绕"中国国家博物馆历史的研究"这条线索,内容涉及"国家博物馆简史"和"国家博物馆百年展览研究"的指导思想、写作原则、历史分期,陈列工作的经验,"展览策划"概念的演变,"陈列"和"展览"的区分等方面。最后,苏东海先生从自己的角度谈了对国家博物馆展览业务的期望和对国家博物馆的发展寄予的厚望。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一般公认有五千年的历史。书籍是文化积累和传播的主要载体。文字是书籍构成的先决条件,没有文字就没有书籍产生的可能。先民们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始由刻画符号进而创造出文字。最早的文字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符号,人们称它为甲骨文。这种甲骨文的作品当然还称不上确切  相似文献   

7.
甲骨文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与活文字有传承关系的古文字,由于甲骨文没有进入国际标准字符集,所以在甲骨文相关作品出版与传播中遇到了甲骨文字难编辑、难检索等方面的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适用于微软、方正、InDesign排版系统,利用甲骨文矢量字库实现甲骨文数字化出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山东历史文化展"是配合山东省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而专门制作的大型地方通史类陈列,承载和担负了向中国乃至世界宣扬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的重任,因此丰富的文物藏品和古籍是这次展览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不仅是20世纪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改变了世界和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对人类历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017年适逢十月革命100周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共同推出的"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藏十月革命文物展"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展览通过230余件文物、油画、雕塑、照片等,向观众展现了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一段中苏友好的真挚纪念。展览中展示的部分中国政府、组织机构或个人赠送给苏方的精美礼品,既体现了中苏间的珍贵友谊,又是两国关系发展变化的实物见证,同时也是研究中苏关系的重要文物资料。通过它们,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中苏关系的发展和变化,更能感受到中苏关系对中国几代人的情感影响。  相似文献   

10.
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不仅是20世纪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改变了世界和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对人类历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017年适逢十月革命100周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共同推出的"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藏十月革命文物展"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展览通过230余件文物、油画、雕塑、照片等,向观众展现了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一段中苏友好的真挚纪念。展览中展示的部分中国政府、组织机构或个人赠送给苏方的精美礼品,既体现了中苏间的珍贵友谊,又是两国关系发展变化的实物见证,同时也是研究中苏关系的重要文物资料。通过它们,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中苏关系的发展和变化,更能感受到中苏关系对中国几代人的情感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书作者摒弃了中国文化本位主义,打破纯粹以疆域、族群的界定方法,同时结合社会科学角度,从世界文化的视野阐释由史前时代至当代,"我——他"关系于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历程、互动和转折。"我者"是指位居中原核心并掌握文字记录及丰厚资源的族群;相对而言,"他者"则被视为"非我族类",僻处边陲。  相似文献   

12.
张泽渡 《大观周刊》2011,(17):4-4,13
令世界和中国文化学术界醉心多年的殷商甲骨文字,随同它那个如火如茶的时代烟消云散了。历来的甲骨文研究。似乎都倾向于仅仅将它视为单纯的语言文字资料。我们主张将甲骨文看作社会文化产物,在人文历史背景下去考察甲骨文字的文化社会学意义。将甲骨文字产生、发展以及湮灭的过程放到社会发展史的视角中来观察,可以让我们发现甲骨文字所蕴涵的独特社会文化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我国档案史料大发现的年代。殷墟甲骨文、汉晋商牍、敦煌文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等,是我国近代档案史料的四大发现。这些长期以来或深埋地下、或扃锁秘室、或视同废物的历史文化瑰宝,都以其夺目的光彩展现于世人面前。在发掘、搜集、保护、整理这些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我国学者们编纂公布了大量的编研成果,既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也使档案史料编纂公布活动出现一个新的高潮。一、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与编纂公布殷墟甲骨文是商朝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事的文字记录。我国著名甲骨学者陈梦家说它实…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沧桑之后,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个倡导"文化消费"的时代,出版纪念五四,一方面要穿越历史的风尘,引导人们触摸五四真正的精神内核;另一方面更  相似文献   

15.
西夏文字是一千年前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创制并使用的文字,后世失传。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被重新发现,因识者寥寥,被称作"天书"。研究这种文字及其文献的"西夏学"被称为"绝学"。近一个世纪以来,在中外西夏学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西夏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国际显学,但迄今为止,世界上尚未正式出版过一部西夏文字典。  相似文献   

16.
新疆历史文献是记载(包括在新疆出土发现的、由新疆人著述的)新疆各民族、各个历史阶段、各方面内容的各种载体的文字、图画、声像资料。简言之,就是有关新疆的一切历史文字、图画、声像资料。新疆历史文献是新疆文化的"核心",是新疆文化的"家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资源,也是我们了解、认识新疆历史,建设今日新疆,规划新疆美好未来的宝贵财富。整理、传承新疆历史文献,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新疆地大物博,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要道,又是多民族聚居地,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公元前60年,西汉在新疆轮台设置"西域都护府"。  相似文献   

17.
美国新闻教育扫描及启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自1908年,沃尔特·威廉姆斯(Walter Williams)在密苏里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以来,美国新闻教育、也是世界新闻教育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20世纪初传播学在美国滥觞之后,迅速风靡全球,新闻学与传播学相互影响、交融,在不少西方国家的高校教育中,传播学科有取代新闻学科之势,新闻院  相似文献   

18.
台港澳一瞥     
孔子文化展在港揭幕由香港文化艺术基金会、山东省出版总社主办,十四家香港机构协办的‘孔子文化展’于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五日在香港展览中心揭幕。此展经过一年的筹备,并曾在内地试展。展品达二千余件,其中珍品四十多件,包括有很高史学价值的档案文物、书籍,是世界最大型的一次有关孔子文化的专题展览,将对多方位展现孔子一生及孔学文化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编者按:2018年11月21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国家博物馆举办"中国梦与新时代"主题研讨会,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重要讲话六周年。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率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由此,中国梦在国家博物馆启航。  相似文献   

20.
新闻是"时间"和"空间"的骄子.好记者时刻准备着,"第一时间","第一地点",成就"第一新闻". 今年7月,为纪念斯诺诞辰100周年,一部文献纪录片揭示<西行漫记>的历史价值时,我注意到,居然有两次强调"时间"和"地点"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