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8年5至10月,我向军内外报刊投稿50余篇,其中仅省以上报刊就见稿11篇。这对别人来说不足为奇,但对我一个刚起步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是未曾料到过的事。回顾“爬格子”的生涯,我从内心深处感谢《新闻爱好者》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我是从1986年初开始试着向报刊电台投稿的。那一年,我真可称为“高产作者”,辛辛苦苦编织了200多篇。向报刊电台发射“多弹头导弹”,分导出去的弹头,一部分又被弹射了回来,一部分消失在不同的编辑部纸篓内,只有一篇150来字的小消息发表在《南阳日报》上,那已是当年的年底了。这对于一个稿纸用了10本的青年来说.可算得不小的收获了。我双手捧着”处女作”,连看了10遍,然后珍藏在心爱的记录本中。 1987年初,我订了《新闻爱好者》、《南阳日报通讯》和一些新闻理论书籍。有了理性指导,我给自己订了写稿计划,一年必须见报50篇。我写得更勤了,每天2—3篇,继续发射“多弹头导弹”。天哪,结果,一个月写了172篇,实分导发出216篇,  相似文献   

3.
编读往来     
从“有奖捉错”说起王官成有不少报刊为了扩大影响,纷纷开展“有奖捉错”活动,对先找出错别字的前3名读者奖励。我是个读报迷,向来喜欢在报刊上吹毛求疵,“有奖捉错”活动,对我来说就好比喜从天降。功夫不负有心人,错是捉到了,怕写信到报刊社耽误时间,我赶紧打电话。电话打通了,接电话的人说,我是第4个打电话的,与奖无缘。  相似文献   

4.
我是从1985年12月开始学写新闻报道的,一年来,我已在报刊、电台上稿118篇,没有一篇失实报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己平时在写稿中始终保持“五个冷静”,牢记“两个不能”。  相似文献   

5.
我是去年年底开始搞新闻报道的,由于基础差,对新闻工作是个“门外汉”,向报刊电台投稿五十多篇,没有命中一篇,我失去了信心。今年一月在我部队驻地书店看到《新闻记者》,翻开一看,被内容吸引了。我认真学习了内中的采写经验,渐渐地进入了新闻报道的佳境,今年十个月中,我已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了十来篇报道,我深深感谢贵刊这个不见面的老师。解放军驻河南桐柏某部周立强  相似文献   

6.
通讯员手记     
对准目标“狠射门”我是个通讯员,也是个业余作者,经过几年的努力,一些稿件被省内外报刊先后刊用,别人问我有啥门道,我说:“对准目标狠射门。”投稿和射门一样,要有不甘失败的决心和信心。记得我刚开始给一家报纸副刊写稿,寄一篇退一篇,寄两篇退两篇。不知是我的决心感动了编辑,还  相似文献   

7.
少写应景稿     
有位初搞新闻报道的农村青年向我诉苦说:“去年写了九十多篇稿件,篇篇都有时效性,分别发往八家报刊,可就是没一篇刊登的,你说这邪门不?”我随手  相似文献   

8.
有的放矢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生活在基层,近几年给各级报刊电台投稿800余篇,可采用的不多。后来我改变了投稿方法,将稿件按内容分类,直接投寄给相应的栏目,结果很快尝到了甜头。1989年,我给湖北日报“读者来信”专栏投稿4篇,被采用8篇;给该报的“开放之夏”投稿5篇,全部被采用,给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听众信箱”投稿35篇、采用27篇;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青春年华”节目投稿3篇,采用2篇;给《新闻出版报》的“通讯员剪影”投稿4篇,采用3篇。  相似文献   

9.
贵刊约写采写体会,内心感到十分荣幸和感激。笔者曾有十多篇作品在全省和全国广播优秀稿件以及中国新闻奖等评选中获奖,却从未写过一篇采写体会文章。对我来说,确实需要“回头看再前进”,总结自己采写体会也许比写好稿更需要、更重要、更迫切。其实,在我采写《“亚星”“奔驰”何以平起平坐》一稿之前,全国和本省各大媒体都报道了“亚星”“奔驰”合资合营的消息。这个新闻发布会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我并没有参加。不过,我对这一新闻事件比较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对“亚星”的背景有所了解,国内曾有许多报刊称“国产大客车处临…  相似文献   

10.
去年九月,我高中毕业后,自学新闻写作,至今已被县级电台采用稿件近30篇,市级电台、报刊采用15篇,省级以上报刊采用4篇。我写稿的三点体会是:当短则短。刚开始写稿,我也没能很好地把握这个“短”字。有一次写了篇六百多字的“抓赌”的通讯,见报时,编辑删成了三百字,文章短了,却言简意赅。今年初,我写了篇反映专业户事迹的千字稿,  相似文献   

11.
全国报刊众多,用稿要求各异。就一家报刊而言,所设各种栏目,用稿标准也不相同。如河南日报的《生活周刊》专版,就有小栏目30多个。我经常研究众多的报刊及其栏目,发稿便能有的放矢,从而提高了见报率。1986年我在河南日报《生活周刊》“今日消费”栏中,就发稿9篇。1986年8月底,我在集市上见一位市管员,收管理费时,手拿一个装有农药的喷雾器,对交款迟疑或想申明理由的,“噗、噗”就是几下,使你的瓜果蔬菜,吃不能吃,实不能卖。见此,我非常气愤,便以《收费有“术”》为题,写了一篇言论稿,寄给人民日报“市场随笔”专栏,很快见了报。  相似文献   

12.
一年来,我被9家市级以上报刊、电台采用了108篇稿件,其中有40余篇被省级和全国性报刊采用,还有一篇《张家口市宣化区个体户中出现“储蓄热”》的消息被《中国工商报》的头版头条采用。我有两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
回顾自己从事新闻工作26年来,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化中央电台、农民日报、河北日报等全国对家报刊、电台采用稿件1100多篇,其中1986年至1996年度连续11年获省以上好新闻22篇的过程,倍感江总书记打好五个根底的论述十分亲切,也使我悟出了“只有根底深才能出精品”的道理。我是个名副其实的“杂家”,当过会计。教师、政工干部、县广播站站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等,1971年开始搞新闻工作,1984年10月调到张家口日报社。切实打好思想政治和业务根底,对我这个半路出家踏进新闻单位大门的专业人员来说尤为重要。基于这种认识,多年来…  相似文献   

14.
我当通讯员8年了,有30多万铅字出现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其中有20多篇在县、地,省级报刊、电台还获了奖。我投稿“命中率”较高,其窍门儿有三: 一是“按口味做饭”。厂播与电视、报纸与刊物,同是新闻单位,但各自对新闻稿件的要求有着严格的区别。就报刊而言,中央报刊与地方报刊,党团报刊与专业报刊不门,即使是同类报刊,其宗旨、风  相似文献   

15.
我钟爱通讯报道工作,从1956年开始写稿至今已30多年了。过去我写稿很多被采用的却很少,近些年发生了变化,所写的稿子被新闻单位采用的多了。就拿去年来说吧,我一共写稿44篇,省市报刊采用了30篇。有人问我:“你写的稿子为啥采用的多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名业余作者,近年来经常向各级报刊电台投稿,迄今为止已左国内近八十家报刊电台上发表稿件三百七十余篇。通过投稿,我发现绝大多数报刊对作者都是很尊重的,但也确有部分报刊从不同程度上“冷落“了作者。据我归纳,目前报刊对作者投稿作出的反应大体上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日“特别积极型”。报刊收到作者的来稿后,及时向作者发出“收稿通知单”或“用稿通知单”抑或退稿信。稿件一经采用即寄报(刊)样和稿酬。《法律与生活》、《秘书之友》、《人才开发》等报刊就属于此种类型。二曰“积极型”。报刊收稿时不向作者发出任何“信号”,若刊用就寄报(刊)样和稿酬,不采用则  相似文献   

17.
1992年我给省内外一些报纸写了50多篇“读者来信”,有38篇被采用。其中上中央级报刊的有4篇。有几篇稿子同时被好几家报纸采用。“读者来信”文体自由,易于触及实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只要碰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为群众排忧解难或鼓与呼的事情,我就穷追不舍,刨根问底地弄个明白,然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几年前开始给报纸、电台投稿,往往稿子寄出后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一些看笑话的人挖苦我:“没那本事,别逞那能”。但我并不气馁,仍坚持每星期写一二篇稿子。有辛劳就有收获。从去年五月到十一月,我陆续在报刊上发稿十一篇,其中六篇发在省级报刊上,从而填补了我们乡新闻报道工作的空白。我也被乡里聘为乡通讯组的通讯员。  相似文献   

19.
《中国记者》上有一期《说长道短》栏登有8篇短文,6篇批评稿都是点名点姓的,其中3篇是批评本刊“上司”新华社的稿件,3篇是批评兄弟报纸的稿件——光明日报2篇,农民日报1篇。我列出这账单,是为让大家注意到,批评兄弟报刊的6篇稿子也都是直呼其名,未借助“某”呀、“×”呀之类。我认为这是个非常好的现象,忍不住  相似文献   

20.
怎样提高稿件采用率,这是令我们基层通讯员很伤脑筋的问题。我从十几年写稿中体会到选好“婆家”再“嫁人”,才能提高稿件命中率。 首先要掌握每个报刊的版面及栏目特点,尤其是一些固定的栏目,这样可为投搞准确率起“向导”作用。举个小例子:记得去年三四月份,我在看报时,无意中从《经济参考报》上读到这样一条消息:吉林某珠宝店在开业时请顾客“剪彩”。当时,这篇短消息登在第二版一个不显眼的位置。我看后,觉得这是一条“有潜力可挖”的新闻。因为,以前从报刊及广播电视上看到或听到的开业“剪彩”全是领导同志或名人,而这篇消息报道的这家珠宝店开业剪彩却一反常规,清顾客剪彩,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