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平等对话”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课堂给学生的应该是平等、民主、理解、宽容、信任与关爱,课堂应回归到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味、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的自然状态。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呢?首先,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个体来对待。教师要一改过去高高在上的教风,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确实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多与学生交谈,倾听学生的心声,走进学生的心灵。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差异,崇尚个性,让孩…  相似文献   

2.
交换日记     
用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乐趣、课堂中的快乐,才能让学生在学校里真正幸福地成长。笔者以日记作为桥梁,走进孩子们的心里,与孩子们进行心灵上的交流。  相似文献   

3.
在课堂中,教师只有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去激发、去碰撞学生的心灵世界,为师生共同的情感找到诗意的栖息地,才能让学生情动而辞发,从而获得精神上的熏陶和享受。  相似文献   

4.
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用完全敞开的心灵去阅读、去感受,并把阅读学习的过程当成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达到心灵的沟通,进行生命的对话。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各种策略唤醒、增强和丰富学生的体验。我们可以通过创设隋境,来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通过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谓的平等对话,就是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课堂还给孩子,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实现接触零距离,沟通无障碍,有问题随时提出,有想说随时发表,无拘无束交流,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实现了平等对话,语文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学生才能充分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他们在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空间里飞扬自主学习的热情,享受自我表现的喜悦,创造五彩缤纷的童年生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师生平等对话?一、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平等对…  相似文献   

6.
平等对话是《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理念。只有对话,才能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相互倾听,相互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只有对话,才能相互尊重,彰显个性。【案例一】:“孙中山种了中华民国”一年级(2)班《小猫种鱼》的公开课教学渐近尾声。教师让学生用“种”字扩词,并说句话。孩子们异常兴奋,高举小手,说得清晰、流畅,童声、童趣、童稚充斥着整个课堂。“农民伯伯在田野里种花生。”“妈妈在山坡上种玉米。”“我和姐姐在花园里种花。”……多数学生在种庄稼、种花草上说来说去。冷不防,教室后面冒出了一个…  相似文献   

7.
黄蕾 《考试周刊》2011,(62):57-57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要让学生用真情去读.把自己的“情”融进文中去:要有明确的阅读目标:要去揣摩作品的描写角度。体验作者的感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历了深刻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心灵也会受到极大的触动.这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潮”才能真正进发出来,才能真正体验到阅读课堂的魅力之所在,真正地读出自己来。  相似文献   

8.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学科的真正教育目标不断被人们认识,并且不断地升级其重要性。语文学科的真正教育内涵就是教师创设最优化的教学情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他自己思维水平的内心感悟,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产生心灵的震颤,在语文学习中掌握表情答意的方法以及学会观察、分析、判断生活中人与事的是非。那么,如何实现语文学科的感悟,用思维理解语情信息,让学生潜心读书,自我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实现感悟,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真正让学生读起来,放手让他们尽情地去体会,让他们确实走进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环境,零距离地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进而达到语文学科教学的人文性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9.
对话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自由、平等的对话让课堂充满了生命的律动,也让学生获得了发展的快乐.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课堂上的对话活动离不开语文教师别具匠心的引领和启发.有对话的引发,才能使课堂不偏离正确的方向,才能真正激发课堂的活力.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去引发课堂对话呢?我以为,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谓的平等对话,就是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课堂还给孩子,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实现零距离接触,沟通无障碍,有问题随时提出,有想说随时发表,无拘无束交流,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实现了平等对话,语文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学生才能充分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他们在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空间里飞扬自主学习的热情,享受自我表现的喜悦,创造五彩缤纷的童年生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师生平等对话?在语文教学中,我作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回归生活,语文充满活力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源于生活,教学时,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让教学贴近生活,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教材,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相似文献   

12.
作文是学生生命的独白、心灵的对话。要让孩子写好作文应让孩子自己去观察、体验,有了真实的感受,写作文时就会说真话、道真情、表现真实的生活,文章才有血有肉,有感染力,才能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13.
只有让学生与文本有了精彩的对话,我们的课堂才会变得更加生动,更具活力,更有生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才是出彩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4.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让他们亲身去感受,用他们的心灵去体会、去研究,学习才能真正成为一件既轻松又愉快的事情,学生才能真正达到乐学、会学、勤学的境界。在这方面,我在上生活课的时候感受颇多。记得上“我爱秋天”这一课时,我想与其在教室枯燥地说秋天,不如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秋天。在秋风里,  相似文献   

15.
学生学习每门学科的思维方式都不尽相同,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用数学的方式来表达。学生只有被数学本身所吸引,通过心灵与数学进行对话,才能真正打开学习数学的大门。本文从在课堂上利用数学本身的神奇和理性来吸引学生学习数学;通过家庭中拍摄的数学微视频来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目标、参照评价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入手,分析如何让数学思维在学生心中生长,进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相似文献   

16.
石飞虹 《学语文》2008,(5):24-24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读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厂泛而真切的对话与交流。以大量课堂阅读为基础的语文训练,有利于增强语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提高说、写等表达能力;认真阅读课文,还可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可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培养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阅读要求一字不易。还有助于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荞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真正做到省时、高效。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无法代替。集体讨论也无法代替。要让学生真正走进阅读。将阅读还原成学生自己的阅读。还原为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心灵的碰撞和沟通,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艺术之境。  相似文献   

17.
金小树 《考试周刊》2009,(15):42-43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营造诗境,启迪学生对课文进行生命体验,真正把语文融入自己的生活,在对话中点燃学生的心灵火花,让诗意语文、魅力课堂成为学生的"诗意栖居地"。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阅读者用心灵与作者(文本)进行富有诗意的一种个性化的对话过程。所谓“用心灵”是说阅读是一种个体的心理和生理需求,需用阅读者自己的心灵去感知、理解、体验、领悟、创造。阅读是吸收的主要方式,也是一种心灵表达。只有用心灵去阅读,才能走进文章的境界中去,才能读出文章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让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时空: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舞台;课堂是向未知挺进的旅程;课堂是向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情双臂的怀抱;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确保学生的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课堂将因学生的参与而更显精彩,同时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自己。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都享受到热烈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那么,如何真正还课堂给学生呢?  相似文献   

20.
正课堂是师生心灵对话的地方,只有读懂了学生,我们的对话才会畅通,孩子们的思维才能激活。所以,课堂上要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用我们的心去聆听,读懂孩子们的语言、心理、思维,真正找到孩子思维的盲点和误区,用我们的智慧去点燃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在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节时,我有所体会。下面是两次教学的对比。在上课的前一天,我把本节课的预习提纲发给了学生,其中学习准备中有以下两点:1.准备一个圆柱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