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赵玉岭  刘贻泽 《收藏》2009,(1):148-149
著名集邮家张包子俊(1902~1994年),又名张包善元,笔名御风、风、俊、怡素等,祖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杭州。新光邮票会主要创始人之一,被称为“新光之母”。1981年起历任杭州集邮协会首任会长、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副会长、浙江省集邮协会名誉会长(图1)。  相似文献   

2.
新光邮票研究会,简称“新光邮票会”。1925年冬, 由张包子俊、凌能夏、李弗如、郑汝纯等青年集邮者在杭州发起,1926年初正式成立。新光邮票会是旧中国民间自组三大集邮团体之一,延续  相似文献   

3.
新光邮票研究会(简称新光邮票会)创立在浙江杭州西湖畔,是70年前由集邮爱好者张包子俊同杭州基督教青年会集邮组内集邮爱好者李弗如、陈念祖、郑汝纯,以及亲戚凌能夏等发起策划的继神州、中华邮票会之后又一业余群众集邮文化团体。 1925年隆冬,他们共同拟定会名、会则以及印刷入会书、会员证、信笺等事务。 1926年1月,郑汝纯办妥“会章”的刻制,名为“新光邮票研究会”。  相似文献   

4.
《上海集邮》2000,(11):44-45
1923年 杭州青年若干人在潘光震寓所组织新光社,初只四五人,最多五六十,社内设集邮组 1925年 冬 新光社解散,新光邮票研究会在杭州成立 1926年 1月16日 会刊《邮票新声》创刊,为24开散页式月刊,第1卷共12期,张包子俊主编  相似文献   

5.
■您集邮的起因是什么?谁是您最钦佩的集邮家?我是从小时候开始集邮的,那时还不到10岁。我在老祖母整理她的一个古老的一个竹箱时,看到有一包前清的邮票。当时她正准备扔掉,我看到邮票很好看就把它留下了,从那时起就开始集邮。我最钦佩的是浙江杭州的一位老集邮家张包子俊先生,他是我的启蒙老师。  相似文献   

6.
鲍鸿 《集邮博览》2012,(11):9-9
2012年是我国著名集邮家张包子俊先生(1902-1994)诞生110周年,也是杭州企业—都锦生丝织厂建厂90周年。1986年,82岁高龄的张包子俊到都锦生丝织厂举办集邮知识讲座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感慨万千。当时,为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厂工  相似文献   

7.
李潮 《上海集邮》2003,(11):4-4
我国著名集邮家、邮学家,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名誉会士、学术委员会顾问、第一批国家级邮展评审员,中国邮票博物馆鉴定室鉴定专家,浙江省集邮协会顾问,原新光邮票研究会会员联谊会负责人居洽群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9月27日凌晨零时20分在杭州逝世,享年九十一岁。著名集邮家居洽群逝世  相似文献   

8.
今年6月丑3日是张包子俊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其时正值上海市第三届集邮展览期间,本市集邮界在此前后分别举行各种纪念活动,缅怀张包老。原新光邮票会上海会员联谊会主办,老干部活动室邮协、交运邮社、纺织邮协、化工邮协、天山地区邮协、原地封研究会协办,6月16日在丁香花园联合召开纪念张包子俊先生逝世周年暨集邮生涯八十年研讨会。市邮协名誉会长胡辛人,副会长朱翔祥、刘广实等共  相似文献   

9.
邮海短波     
浙江 老集邮家钟韵玉于1月21日在杭州逝世,享年89岁。钟老早年参加新光邮票会,曾任图书部主任、会员科主任、杭州分会理事长等要职,晚年曾被评为《浙江集邮》优秀特邀通讯员。  相似文献   

10.
他经历了旧中国的战乱与动荡,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和坎坷,但是唯有集邮,终未放弃。编辑邮刊、撰写邮文、操持会务、举办邮展,他倾注了大量心血,被后人称为"新光之母"。他志趣高洁,淡薄名利,心灵自由无羁,是个地地道道的乐观派集邮家。他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张包子俊"。  相似文献   

11.
最近整理四十多年集邮的藏品,其中一组张包子俊先生寄来的珍贵封片勾起我的无数回忆。1979年秋,我通过高考进入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求学期间恢复了集邮,并结识了一批同好。1982年元旦,我发起成立集邮小组,翌年在校团委支持下,又牵头筹建集邮协会。6月24日成立,是安徽高校中首个集邮协会,我当选会长。我从集邮报刊中得知著名集邮家张包子俊先生原籍是安徽歙县,便想找机会向他求教。1982年8月,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张包子俊当选副会长。我看到报道后,就以安徽小老乡、大学生集邮爱好者的名义给张包老发去祝贺信。  相似文献   

12.
武林庐邮话     
新光茶座 张包子俊创办的“新光邮票会之友”茶座已满10岁。新光茶座前不久开会庆祝,到会的有省邮电管理局、省市邮协和邮票公司负责人,以及经常参加茶座的集邮者80多人。隔一周,茶座又为孔宪德和张长忠两  相似文献   

13.
集邮九问     
许率真 《集邮博览》2010,(11):13-14
1.最敬佩的集邮家张包子俊。他为我国早期及改革开放后的集邮文化活动做出了贡献。20世纪80年代初,我随广东省集邮协会的一些同志到杭州,张包老到车站迎接我们,并和我们一起开座谈会,非常认真地听取我们介绍组建广州市邮  相似文献   

14.
1989年11月25日,T144《杭州西湖》邮票终于问世。邮票发行后,张包子俊、居洽群等10多位集邮家在座谈时认为:“票上的西湖北国风光气味浓,不尽如人意,小型张的设计较好。”这枚小型张的设计者,就是苏州画家杨明义。  相似文献   

15.
近读邮刊,在《新光邮票杂志》上已故集邮家张赓伯有这样一段精彩论述:"国人之集邮,重罕贵而不重趣味。其实罕贵只有少数人能办得到,趣味则不论贫富均可得之。趣味并  相似文献   

16.
6月13日,杭州市邮协、《浙江集邮》编辑部会同我们新光联谊会,一行20余人来到松柏翠环的南山公墓,祭奠逝世一周年的集邮家张包子俊老师。下午又聚会在《浙江集邮》社三楼会议室,畅谈对张包老的怀念之情。每个参加者眼前,仿佛笑容可掬、幽默风趣、邮识广博的张包老又来了。 马克·吐温曾说过:“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重于某一项事业,那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  相似文献   

17.
吉新 《上海集邮》2001,(1):10-11
话说新光邮票会,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如雷贯耳:德高望重的元老张包子俊,  相似文献   

18.
新光邮票会于1925年冬在浙江杭州成立,抗日战争时期在上海取得较大发展,出版邮刊,举办邮展,队伍不断壮大,会员不断增多,在国内外影响较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为在我国普及集邮,扩大集邮的社会影响,建立了显著的功绩。因此,新光邮票会成为我国集邮史上最负盛名的三大邮会之一。 纪念新光邮票会,主要是纪念新光邮票会在集邮活动中,热爱祖国、重视邮德、邮识和邮谊的宝贵传统。 新光邮票会的许多老会员,在旧中国,在沦陷时期,以保存国粹为精神动力,坚持发扬民族文化,收集  相似文献   

19.
古栋 《上海集邮》2000,(12):6-6
1941年 4月10日 会刊第8卷第7、8期合刊出版,改为不定期;另行出版《新光邮票杂志副刊》,为16开散页式月刊,未列卷号,本年共7期,张包子俊主编 5月 会刊第9卷第1、2期合刊出版,本卷共6期3册。抗战时期《新光邮票杂志》合计3卷22期18册 11月3日 为纪念新光邮票会成立15周年,在上  相似文献   

20.
邵林 《上海集邮》2000,(9):41-42
集邮者在进行传统集邮的同时,往往会对邮票上的图案发生兴趣。比如,专门收集中国邮票的集邮家马任全,他也曾收集过一些外国邮票,因为他的生肖属马,所以特别留意画面上有马的各国邮票,口久自然形成一部马邮票的专集;王纪泽和张包平之是一对因集邮而相识、相爱的伉俪,他们除了专集红印花邮票外.还专门收集夫妇双人像邮票。这是与传统集邮不同的另一种方式,不以邮票的发行国家(地区)、年代、票种为界限,也不追求每套邮票必须“全”,而是只以邮票画面反映的内容或邮票发行目的(简单地说,是指邮票纪念或宣传的事物,一般为邮票的票题)作为取舍的依据,这类集邮方式称为“专题集邮”,最初的专题集邮又称“图别集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