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海波 《物理教师》2005,26(4):38-40
科学素养已经被视为科学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但人们对科学素养概念的理解远未统一,在实践中也颇多争议.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对科学素养理念的来龙去脉、理论基础和基本内涵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因此,有必要对科学素养理念的历史演进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2.
加强青少年的科学教育,着力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既是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学生适应世界发展变化和个人发展的重要要求.科学课程的内容包括四大领域并分别与中学各学科相衔接,需要通过中小学联合教研,实现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建构.人航通过构建"启航—领航—自航"三级科学课程体系,满足了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PISA科学评价框架主要从"核心概念界定"及"评估框架"两个角度阐述"科学素养"的具体内涵,故本文将从上述两个角度探求PISA 2015科学素养内涵的若干新变化并阐述其价值取向.其内涵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对能力、知识、态度的重新界定上:能力方面,将科学素养直接定义为能力,认为能力是科学实践与反思的统一;知识方面,将"关于科学的知识"重新划分为两类:程序性知识及认知性知识;态度方面,重视对科学探究方法的评价.其价值取向是:背景,融入真实生活的实际应用需要;能力,基于科学本质的实践与反思需要;知识,直面未来生活挑战的基础性需要;态度,满足社会及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最后,分析了基于PISA 2015科学素养价值取向的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4.
崔萍 《教育》2022,(10):79-81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指出科学素养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基础;提出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站在国家战略目标的背景下,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尤其是少年儿童的科学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科学素养是培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国民的重要基础,是个人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成分。本文以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为指导,通过对科学素养内涵与结构的历史梳理及国际比较研究,提炼出核心素养视域下科学素养内涵的整体性、发展性、情境性、时代性等四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出科学素养结构中理性思维、批判质疑能力、科学探究三大关键成分。在我国核心素养课程改革中,科学素养的培养应从系统把握科学素养内涵与结构入手,高度重视批判质疑能力的培养,积极寻求有效的科学探究教育模式,同时完善适合我国国情与文化的科学素养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国际经合组织(OECD)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进行了借鉴改进,旨在构建评估上海青少年"面向未来"科学素养五种能力的结构模型.通过抽取经过7年、8年和9年义务教育的学生作为调查样本,以评估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青少年科学素养状况.报告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总体状况及五种能力发展水平分别作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科学教育,是人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标志。在素质教育日益深入的今天,培育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成为了宝山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内涵化发展的关键与根本。2005年1月,宝山区成为全国首家"科学教育实  相似文献   

8.
一、开展探究学习是提高科学素养的关键 科学素养的内涵主要涉及三个部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科学的探究过程;科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结构的基础,前者回答了认识什么的问题,后者回答了如何认识的问题;二者统一的关键是"科学探究活动".科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是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及科学的探究过程两者转化为生产力后对人类社会作用的结果.因此,科学探究活动有效的开展对于实现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科学与性别的关系问题,经常受到女性主义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利用"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项目评估及跟踪管理"项目的调研数据,采用描述统计和计量模型方法,对我国高中生科学兴趣、科学价值观和科学素养的性别差异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性别差异现象在高中生的科学兴趣、科学价值观方面存在,男生的科学兴趣、价值观显著高于女生,而且男...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推理能力作为科学素养框架下科学探究能力的核心,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文章基于国内学者以往的研究,总结了我国青少年科学推理能力的现状,并着重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培养我国青少年科学推理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