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苦难的魅力     
渴望生命的存在是自己定格的形式。每个人总是在自己的世界里构筑自己的梦想和理想。人们厌倦了被安排的生活。我在谛听苦难的声音。没有人会明白,我为何对苦难情有独钟。我渴望苦难的到来,把我的人生打造得更加别具一  相似文献   

2.
提醒幸福     
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天气刚有一丝风吹草动,妈妈就说,别忘了多穿衣服。才认识了一个朋友,爸爸就说,小心他是个骗子。你取得了一点成功,还没容得乐出声来,所有关切着你的人一起说,别骄傲!你沉浸在欢快中的时候,自己不停地对自己说:“千万不可太高兴,苦难也许马上就要降临……”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看得见的恐惧和看不见的恐惧始终像乌:盘旋在头顶。人生总是有灾难。其实大多数人早已练就了对灾难的从容,我们只是还没有学会灾难间隙的快活。我们太多注重了自己警觉苦难,我们太忽视提醒幸福。请从此注意幸福!幸福也需…  相似文献   

3.
“活着”,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给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  相似文献   

4.
无可讳言,瑶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他们除了与广大汉族同胞一样,承受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还得忍受大汉族主义的歧处.他们长期“依山险为居、刀耕火种、采食猎毛,食尽则他徙”(《梁书·张缵传》).瑶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无自己的文字,他们因此无法把自己的苦难记录下来,没有自己书写的历史.在汉民族的历史文献里,他们是作为“蛮夷”出现的,所记也极为简单.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喜欢赞美苦难,认为苦难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从而使一个人变得坚强和伟大。过去有一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在的成功人士都喜欢把自己的过去说得一无所有,几乎每一个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求贷无门,最后忍辱负重,获得成功。中学生也喜欢讴歌母亲的任劳任怨,含辛茹苦,终将自己拉扯成人。但母亲的苦难是怎么造成的?谁该对这苦难负责?在这些文章里,现实的苦难远远没有浪漫的抒情重要,而且好像还该感谢苦难似的。  相似文献   

6.
生活需要梦,有了梦,我们为它所忍受的一切苦难便有了存在的合理性;梦做久了容易醉,因为幻象经过了无数次的勾勒和渲染,渐渐地也就在我们头脑中扎下了根。可是,再令人沉醉的梦也终会有醒来的时候。清醒中我们不断反观自己的梦与醉,虽然认清了现实、识破了幻境,却仍然舍不得抽身,然后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和一种半醉半醒的姿态继续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7.
【阿奔的话】在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仿佛一夜之间,“洪战辉”这三个字就传遍了全国。这个24岁的青年,12年来自强不息,克服种种困难,支撑着一个多灾多难的家庭,靠打零工和做小生意赚来的钱,供养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捡来”的妹妹生活、学习……从洪战辉身上,我们找到了一种生活,一种很多人认为已不复存在于这个世界的生活,一种我们愿意相信却始终难以相信的生活。洪战辉的生活,始终是一种站立的生活。靠自己的努力,求命运的改变;靠自己的劳动,图不懈的获取。他教育妹妹,不要轻易地接受别人的礼物,因为接受了礼物也是要还的,一个独立的人,在任何一个平等的层面,都不会主动矮化自己。只有在苦难这个背景里,我们才看得清洪战辉的坚持;只有抛开经受苦难这个迥异于常人的背景,我们才看得清洪战辉坚持的价值。洪战辉最可贵的影响在于:不绝望,不堕落,不沉沦,不极端,不仇恨,不放弃。他能在绝大多数人可以找到放弃借口的苦难环境中坚持——一个身处困境的人都能如此,那么我们这些在常态环境里生活的人呢?每一个人都有他必须经受的考验与特定的生活环境,重要的是,我们能从洪战辉的坚守里看到我们自己的坚守,能从洪战辉的承担里看到我们自己的承担。我们不要求每个人都去经历...  相似文献   

8.
编辑导语 没有哪一个人能够顺利跨过鸿沟,没有哪一种人生不需要苦难助跑.苦难于我们而言.不单是阻力,亦是动力。昂起头采.笑傲苦难,用苦难武装自己的人生:用苦难给人生插上奋飞的翅膀.  相似文献   

9.
看到题目,你也许会想到西方盛行的基督教,想到《圣经》中的美丽故事,兴许你还会虔诚的低吟一声“阿们”……总之,上帝是要求我们忍受苦难、与人为善的,还有他给全体人类构造的那个“天堂”———我们毕生所奋斗的美好目标。假如你有一天也梦到了上帝,你会和他说些什么呢?把握住现在,是个很困难的事情,因为这很容易让我们陷入碌碌无为;而把握住未来,也是个很困难的事情,因为这很容易让我们陷入精疲力尽。上帝看到自己的孩子们每天活在痛苦与矛盾之中,他会不会难过呢?21世纪是个浮躁的世纪。人类自觉的将自己划分成两个极端:急功近利的一端和…  相似文献   

10.
岁月无情,亲情无价。的确,亲人是一座灯塔,用自己的生命点燃起了孩子的未来,而自己就在烛照中燃尽灯油。纵使海枯石烂、天荒地老,亲情不变。每一个父亲和母亲在人世间为子女忍受了最多的苦难,咽下了最多的泪水,包容了最多的无知。  相似文献   

11.
生命     
生命对于我们的不由人作主的驱使,使我们即使在这个空旷的冬季里休憩时,也要想到为下一个春天而播种。对于未来的高度关注,使我们拥有无穷的耐力以忍受现今的诸种际遇,并且把以往的辛酸苦难一笑了之。生命的催促,使我们的双眼朝向前方,使我们注定  相似文献   

12.
孙青 《华章》2013,(18)
苦难意识是人类的普遍意识,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受到了文艺家的广泛关注。中国的先锋小说家们以其卓越的先锋精神和敏锐的观察力默默关注着中国社会的苦难。余华的小说《活着》就是体现这一意识的典型产物。一叶知秋,以《活着》为代表表现出的强烈的被动的消极的忍受的麻木的苦难意识是与西方文学中体现的积极的主动的苦难意识相区别,除去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不同之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中国人缺乏宗教信仰,这是本文论证后得出的重要推论。  相似文献   

13.
《初中生》2013,(2):64
(2012年10月~2012年11月)1.龙应台:中国人也是有名字的(栏目:"读书")我们觉得这个世界似乎对中国人的苦难相当淡漠,主要的原因恐怕是中国人自己对自己的苦难相当淡漠。大陆的情况我不敢说。在台湾成长,我只记得全岛的学童为光复节等节日游行、演讲、彩排歌舞话剧,用极大的人力、物力铺排繁华  相似文献   

14.
摆渡自己     
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雨天。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道,也会有没有船没有渡口的河岸。烦恼、苦闷像夏日的雷雨,将人震撼得神魂颠倒。挫折、苦难又常常是猝不及防地扑过来,你也许还来不及出声就被击倒。倒在挫折、苦难的岸边,四周无边的黑暗,没有灯火,没有星星,甚至没有人的气息,恐怖和绝望钻出来紧紧钳住你。可有人倒在这边,再也没爬起来;有人给自己造了一艘小船,将自己摆渡到对岸。20岁突然残疾的史铁生,为自己造了一艘船,命为“写作号”。他是在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须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才在轮椅中给自己造…  相似文献   

15.
波恩和嘉琳是对孪生兄弟。在一次火灾事故中,消防员从废墟里找出了兄弟俩,他们是火灾中惟一生存下来的两个人。兄弟俩被送往当地的一家医院,虽然两人死里逃生,但大火已把他俩烧得面目全非。“多么帅的两个小伙子!”医生为兄弟俩惋惜。波恩整天对着医生唉声叹气:自己成了这个样子以后还怎么出去见人,还怎么养活自己?波恩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再没有了活下去的念头,总是自暴自弃地说:“与其赖活还不如死了算了。”嘉琳努力地劝波恩:“这次大火只有我们得救了,我们的生命显得尤为珍贵,我们的生活最有意义。”兄弟俩出院后,波恩还是忍受不住别人的…  相似文献   

16.
在余华九十年代的长篇小说中有一组很有精神内涵的少儿形象.这些少儿形象体现了一种由无根的流浪到无法享受人间温暖的早亡再到身心都得到拯救的变化.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余华由体验苦难到忍受苦难再到消解苦难的主体精神的流变.文章分析了这一变化,并从精神生活、文学写作两个方面探讨了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初中生》2013,(1):64
(2012年10月~2012年11月)1.龙应台:中国人也是有名字的(栏目:"读书")我们觉得这个世界似乎对中国人的苦难相当淡漠,主要的原因恐怕是中国人自己对自己的苦难相当淡漠。大陆的情况我不敢说。在台湾成长,我只记得全岛的学童为光复节等节日游行、演讲、彩排歌舞话剧,用极大的人力、物力铺排繁华升平的气氛。只是从来不见,在"七七"那样的日子,中国人用一天的时间肃静下来,哀矜过去、  相似文献   

18.
这年代随处爱给人忍受一份不可言说的苦难,摆昔晦涩的脸。教你气促。全是秋冬景象,一切都挂上死亡的颜色,等着长青芽还远。国度如深山里的小部落,睁着眼睛看别人家的长进和热闹。孕或的大乳石,祗要凶运一到,便是一声吓倒人的崩坏。  相似文献   

19.
坐式排球,是一种在截肢者中进行的体育比赛,你只要看过一次,也许就会终生难忘。比赛场地并不大,网栏也不高。比赛进行的时候,气氛是沉闷的,场内运动员表现的好坏并不是比赛中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坐在场内,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仅存的上肢进行一场凄美的搏击。把苦难放在远处,我们可以看到诗意。如果把坐式排球放在远处,我们似乎也可以看到诗意。但现在,当一些失去下肢的人在给健康的人表演时,让人感受到的只有疼痛。我也喜欢把苦难放在远处,包括我自己的苦难。所以,我总是以远远的目光去观察我所遇到的残疾人以及在生活中遭受苦难的人,而…  相似文献   

20.
济慈视自然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借回归、亲近和融入自然来暂时忘却现实的苦难与无奈。他的诗歌作品以最美的韵律描绘了自然之物的感性形式,赋予自然万物以人的性情与生命,同时他还广泛运用自然之物来描述个人的存在状态与生命体验。因此,我们研究济慈,无法回避济慈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