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市长协会主办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见证中国城市发展进程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2007年卷于2007年4月出版,主题为"科  相似文献   

2.
中国每五年都进行区域与城市发展新规划,都要提出新的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定位.这一轮中国各省市进行的"十二五规划"会不会又出现城市发展定位雷同化的现象?以北京为案例,对中国城市发展与定位的雷同化现象进行批判性研究并提出新的问题.城市定位的理论与创新之一就是一种"城市文化资本"的再生产和再塑造.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地方性城市...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外文局和中国翻译协会主办的全国翻译工作座谈会暨中国翻译协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于2012年12月6日在北京举行。座谈会的主题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与翻译工作"。没有翻译就没有现代中国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在此之前,中国的翻译工作主要是让世界的先进思想走进来,这些思想囊括了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4.
魏大锅 《文化交流》2012,(12):20-23
在世界文坛上颇有影响的华裔作家韩素音于当地时间2012年11月2日中午在瑞士洛桑的寓所无疾而终,享年96岁。《文化交流》杂志社的同仁听到这一消息,无不沉浸在痛悼与思念之中。韩素音与《文化交流》曾经有过令人难忘的交往。韩素音与中国有不解之缘。她1917年生于中国河南信阳,父亲是一位早年留学西方的中国工程师,母亲是比利时人。她的中文名字叫周光瑚,英文名字是  相似文献   

5.
2010年4月,湖北省成功承办了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武汉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为湖北省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2011年,宜昌、隋州两市通过扎实的创建工作,成为湖北省首批省级森林城市。2012年,襄阳、荆门、成宁等市提出创建申请,湖北"创森"不断兴起热潮。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对关注森林活动高度重视,提出绿色发展、绿色城市的创建理念,并把创建森林城市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湖北  相似文献   

6.
一位栗色头发的法国南部的女孩,从小就对与亚洲和中国有关的一切感到着迷.即使久居家中,她的思绪也早飞到云端,梦想着一场异国旅行. 12岁时,她买到一个中国舞狮造型的雕像,狮子泛着绿光,触摸它时还会摇头晃脑,她曾经许诺会将它一直珍藏,至今这只中国狮子仍然"住"在她国外的家中.  相似文献   

7.
正记得在2005年6月举行的"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庆典"大会上,一位和蔼慈祥的老太太上台领奖,引来全体与会者长时间的掌声和欢呼声,她就是85岁的萧远,大会授予她中国电影音乐组织贡献奖。在台上与她同时获奖的电影音乐界的作曲家、指挥家、词作家、歌唱家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贺绿汀、王云阶、雷振邦、瞿希贤、陈传熙、尹升山、刘炽、乔羽、黄准、吕其明、王立平、郭兰英、胡松华、李双江、赵季平等。惟独萧远不为观众所熟悉。可她为中国电影音乐作出了  相似文献   

8.
2009年1月,奥巴马就职后任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为国务卿。当时,关于这位国务卿的称呼问题曾在中国媒体中出现了"混乱"。最初,大家称呼她为"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可是,希拉里是她的名,克林顿才是她的姓。在政治  相似文献   

9.
<正>米兰·昆德拉说,生活就是一种永恒沉重的努力。但在"奔百"俄罗斯老人尼娜的身上,沉重与她无缘。我们感受并记住的,是被皱纹紧紧包裹的笑容和暗哑却依然动听的歌声。尼娜不久前成为中国媒体的焦点。她人生的大部分时光在中国度过,在这里变成一位真正的中国女人。91岁,来华84年,她或许是在中国生活时间最长的俄罗斯人。尼娜出生在苏联沃洛格达省瓦赫涅沃村,从战争的硝烟中一路走来,她一生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和风风雨雨。  相似文献   

10.
正两年前,她翻译的德文版《西游记》首发,这是这部著名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第一次被完整地译成德语并出版。2018年10月,她再出新作,用德语翻译了号称"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的《千字文》。德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报纸《法兰克福汇报》将它纳入"适合节日阅读"的推荐书目中。她的名字叫林小发,一位瑞士汉学家。林小发原名叫Eva Luedi Kong。"林"是根据自己的姓氏Luedi找一个L开头的中文姓,而小发又和她的德文名字EVA比较接近。她之所以喜欢"发"字,是因为其中蕴含了"发起""发动""萌发"之意。  相似文献   

11.
戴小华的名字在马来西亚几乎无人不晓,她不仅是海外著名华文女作家,更是被公认的马来西亚与中国两岸文化交流使者.她祖籍在河北沧州,生长于台湾,婚后定居马来西亚.她常说自己生活在"三度空间":在思想上大陆是我的祖先,宝岛台湾是我的父母,马来西亚是我丈夫.她大学新闻系毕业,当过空姐,后在美国旧金山大学获公共行政硕士学位.……  相似文献   

12.
她不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女人,她是大名鼎鼎的美国当代作家苏珊·桑塔格,美国人称之为"美国公众的良心","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标本"。她对中国情有独钟,源于她的母亲是在中国的时候怀上了她,当然她的父亲也是美国人,她在回忆他的时候描述出了一个坐在黄包车里的忧郁男人的形象。和《情人》的细腻有所不同,她用一种跳跃的方式主观描述了中国近百年的一些细节影像,列举出一系列代表她印象中的中国的关键词:忍耐、革命、义和团、汉语、毛泽东、香港、自治……正是由于这些复杂的历史以及在短暂的一个历史时期发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种种变迁,使得这位美国知识分子标本对中国之旅充满猜测,并做出两点  相似文献   

13.
盖尔费德曼(Gayle Feldman)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曾在欧美及亚洲长期生活。1984-1985年间,费德曼作为英国出版商协会代表赴华进行文化交流,曾在北京和上海地区的不同出版社工作过。之后,费德曼返回美国,定居纽约,在华美协进社承担公共关系及出版事务相关指导工作,并开始为美国《出版商周刊》撰写特稿。1999年,她成为伦敦《书商》周刊的驻纽约记者,每月撰写"纽约来信"。2003年,费德曼出  相似文献   

14.
阿蔡的琴缘     
一位学习西洋乐器出身的女子,同时走上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道路,并薪火相传,成了浙派古琴的后继之人。知道蔡群慧其人,是因为读了她的关于学琴、爱琴的文章—《琴缘》。文章落笔娟秀,细腻描述了她拜浙派古琴大师姚公白先生为师的经历,以及她对弹琴这件事的见解。旁人告诉我,她秀雅脱俗、待人亲和,被音乐圈子里的人昵称为"阿蔡"。为了读懂阿蔡的琴缘,在一个天气晴好的冬日下午,在浙江昆剧团的小楼中,我与她见面。因缘:从大提琴到古琴叩门,"请进"。  相似文献   

15.
正人物名片傅益瑶,中国画坛巨匠傅抱石之女,改革开放后被选派到日本学习艺术,致力于弘扬中国水墨画,获奖无数。障壁画、民间祭组画和诗意画是她的主要创作门类。在继承父亲创作手法的同时,她又能把传统的水墨技法与时代感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创作了一系列富于变幻又充满情感的作品,成为当下中日两国文化交流领域富有盛名的画家。2016年,她与金庸等文化名家入选中国第五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时,获得的颁奖词是:"传巨匠衣钵,笔走金陵一脉;渡东海学艺,技惊扶桑画坛。撷唐宋文采,集俳句精华。巨幅壮阔,气贯长虹,酣畅演绎中国山水;悬腕挥毫,诗意深沉,倾情贯注浓郁和风。弘扬水墨传统,促进民间交流,文化使者,一代佳人。"  相似文献   

16.
60年代初,国务院为了感谢和表彰那些长期在华工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作出过杰出贡献的30位外国专家,授予他们“外国老专家”的荣誉称号。外文出版社法籍老专家戴妮丝就是其中的一位。她于1952年随丈夫李凤白先生来华,在外文出版社从事翻译改稿工作。该社出版的大量法文书籍大部分都是由她改稿润色的,她还参加了《毛泽东选集》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著作和《邓小平文选》法文版的润色工作。李凤白先生去世后,戴妮丝开始撰写回忆录,出版了《爱是不会凋谢的》一书。书中以大量的篇幅回忆了她在华35年生活的所见所闻,满腔热忱地颂扬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表达了她对第二祖国——中国的无限热爱。作为一个外国人,她是新中国发展壮大的见证人。几十年来,戴妮丝始终辛勤、忘我地工作着,直到1995年86岁时逝世,她从未放下过手中的笔。她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都献给了她所钟爱的向全世界宣传中国的事业。  相似文献   

17.
"物哀"理论产生于日本江户时代,被认为是较少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本土性文论,本居宣长在相关著作中对"物哀"作出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解释。叶广芩是我国当代少数民族女作家,个人经历十分丰富,这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日本故事》记录了她在日本学习期间研究"二战"题材的所闻所感,在叙事上与"物哀论"有契合之处。本文从"感物之心"与"感事之心"两方面分析叶广芩的"日本叙事"。  相似文献   

18.
正本刊讯2016年2月27日,第二届"会林文化奖"在北京举行颁奖典礼,中国著名比较文学家、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和美国哲学家、夏威夷大学安乐哲教授共获该奖。乐黛云先生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她与汤一介先生被称为"学界双璧",在中国比较文学和中国哲学与国学方面互为裨益,携手推动了中国比较文学从复兴走向繁荣,逐渐成长为国际比较文学界的一支重要力量。乐黛云先生著有《比  相似文献   

19.
正当俄罗斯姑娘遇见杭州,她以诗记录留学生活俄罗斯姑娘唐曦兰的中文诗作,6月续集出版了。她说:"艺术家与诗人都是自然的情人,艺术是一种信仰,而诗歌是一种生活方式。我用艺术去表达自己心中的色彩;我用诗歌去表达对中国、对祖国、对爱情的感悟。"  相似文献   

20.
正一直想来中国多看多接触多体验的周丽彤,在金华处处感受到中国的博大和神奇。她感慨地说:"中国的发展很像高铁,又快又稳。"来自喀麦隆的周丽彤(Mvuh Zouliatou)说一口地道的汉语,这个很中国的名字是她自己根据译音取的。周丽彤是一位货真价实的非洲"学霸",在来中国前,已通过4级汉语水平考试(HSK),在语言学习上几乎没有障碍。这位4岁男童的母亲,三度来到中国,现在是浙江师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