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月明 《福建教育》2022,(36):31-3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更加关注和重视识字的质量,在第一学段识字写字的要求中首次提出“尝试发现汉字的规律”“有意识地梳理”“尝试进行分类”的理念。本文针对当下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统编教科书中识字单元编排的内在逻辑,建构归类识字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2.
刘丽君 《新教师》2019,(9):38-3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一学段有关识字教学的要求有:“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学习独立识字”等。统编版一年级教材的“语文园地”一共安排了13次“识字加油站”,其中上册6次,下册7次。“识字加油站”根据生字的特点,灵活地编排了识字内容,在较好地呈现识字方法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下面,笔者结合统编版一年级教材“识字加油站”的相关内容,谈谈如何给低年级识字“加油”。  相似文献   

3.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颁行,统编版历史教科书在全国范围内的陆续使用,给一线教师的教学带来新的挑战。本文围绕统编教科书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三个问题,以“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为例,对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统编版历史教科书教学做一反思和总结,供同行参考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正>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是一个整体,其中必修是基础,选择性必修是必修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这一套教科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对编写体例进行创新,增设了多种功能性栏目,并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七大主题教育。基于此,我们应该对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展开整体解读,以期实现对新教科书的悉心“钻探”和精心“开采”。  相似文献   

5.
<正>活动背景“识字是语言建构和运用的基础。”小学阶段是提升小学生母语认知的关键时期,关系着儿童读写能力的提高,关系着儿童知识的增长和认识水平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儿童学习生活的起点。统编版教材在识字教学的结构体系、内容编排等方面有很大调整,教科书编写思路中明确提出“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紧密联系生活实践”,“生活化语文活动”就是落实这一思路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台湾地区教科书市场化的经验与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地区的教科书市场在经过了几年全面开放后,暴露出了市场化的重重弊端,又重新走向“统编版”与“审定版”并行的政策。台湾地区在教科书市场化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大陆的教科书改革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陈敏 《四川教育》2020,(6):48-48
在统编版教材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两个重点:深挖教材,不能“窄化”或“矮化”教材;活用教材,巧妙地分解语文要素。一、明确框架。统编版教材在结构编写上有很鲜明的特点:小学低段(1—2年级)的教学重点是拼音、识字、阅读三个版块;中高段(3—6年级)的教学更关注阅读和习作两个要素。教材按照普通阅读单元、阅读策略单元和习作单元的格局编排。教师在备课时应知晓教材编排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统编版语文教材在识字教学的编排上比以往教材有了很大的突破,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只有了解识字教学的编排特点,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识记和读写,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识字水平。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汉字诗的追溯,创生“汉字儿童诗”概念,并基于统编教材创作600个生字的汉字儿童诗用于识字教学,多维度构建多样态课型,实现基于统编教材的读创融合识字教学改革,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充分发挥汉字“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识字是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文章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猴子下山》一课的识字教学为例,探索识字教学的新路径,采用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相融相促的方式,巧设语言情境,趣识文本中的汉字,运用“行动”识字法策略,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热情。  相似文献   

11.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对识字与写字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可根据统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通过“追古溯源,探究汉字发展渊源”“身临其境,创设‘感官体悟’情境”“分门别类,建构‘以点及面’支架”等策略开展识字项目式学习,借助递进式的学习活动开展分层教学,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识字动力。  相似文献   

12.
在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对表现性评价在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分析,其目的是践行新课程理念、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并实现素质教育这一终极目标。为此,文章将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主要素材,对表现性评价在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围绕“凝练评价目标”“设计评价任务”和“优化评价规则”三个角度,探索表现性评价的具体应用策略,并以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为例,深入探讨表现性评价的实践方式,以此构建以评促教、以评助学的语文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2019年秋全面使用,二年级上册2016年试用.为使教学稳步推进,给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从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话四个版块做教学建议方面的交流. 一、识字写字 二年级上册识字写字遵循“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原则编排,正确把握课标要求,区分认写内容,避免超标或漏学,增加儿童负担.  相似文献   

14.
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语文学习任务群理念,结合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排特点,实施单元统整教学,引导学生开展任务驱动式学习。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在语文核心素养导向下,确定学习任务群总体目标,从单元双线中确立驱动性问题,以“我的动物明星手册”为核心任务,从五个维度进行项目分解,形成了从“开启动物明星手册”“明星专访”“明星写真”“明星对对碰”“明星我来拍”“我的动物明星”到“动物星光盛典”的任务型活动路径,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深入开展单元学习,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正>“写作训练”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一同作为语文课程的学习领域。五年级在六年制小学义务教育中属于高学年段,新颁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第四学段的学生应具备“表达有条理、有观点”“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的能力,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自统编版问世到投入使用,通观知网上为数不多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统编版插图功效以及新教材整体宏观介绍和解读中,并未就写作模块进行具体的分析比对,  相似文献   

16.
统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是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教科书,到2019年的下半年,我国全部地区的初中全年级统一使用。统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引入课文辅助系统,对正文系统进行丰富和完善,以有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目前统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主要包括导入部分、扩展部分和提高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因此,对每一部分实施有针对性的运用策略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特定功能。  相似文献   

17.
<正>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教科书的编写承袭统编版教科书的风格,每课依然安排“历史纵横”“学习聚焦”“史料阅读”“思考点”“问题探究”“学习拓展”等栏目,但在内容编排上突破《中外历史纲要》的通史体例,采用专题的形式对统编教科书进行统整和深化。专题史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的历史意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现象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1],促进历史教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在选择性必修教学中,要想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悦,  相似文献   

18.
统编版教材取前人之经验与优势,营造多板块、全程编排的识字环境,并关注识字序列的合理性与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因此,作为学科教师必须要结合教材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优势开展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9.
朱瑛 《小学语文》2012,(6):17-19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涉及“教学对话”。实验版课标阐述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011版新课标表述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比照两个版本的课标,2011版加入了“教科书编者”一词。对教材而言,“教科书编者”直接关联着教材的编写意图,这个变动可以理解为课程设计者对教材教学价值的重视,认为在文本解读中,既要考虑到文本的原始价值,也要关注到课文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识字与写字     
《语文课程标准》就“识字与写字”板块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三个方面提出了学习要求,也给出了评价建议.2021届小学毕业学生,一至四年级学习的是人教版语文教材(部分市州是其他版本),五六年级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在复习时,我们要充分考虑课程标准要求、统编教材的编排及学生学习情况等因素,在明确目标、明晰内容的基础上开展有效复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