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建忠 《物理教师》2011,32(5):29-31
物理课堂生态是一种微观的教育生态,是教师、学生、教室内的非生物环境形成的总和,三者分别是物理课堂这一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因子、主体因子、环境和情境因子.三者之间交互渗透、影响、作用,共同形成一个和谐、共生的有机生态整体.物理生态课堂是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核心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尊重教育规律的本真课堂,这也是判断生态课堂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课堂教学,构建生态课堂,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知识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生态课堂是一种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学习环境看成一个教学的生态系统,并以此来建立一种整体的、多样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形式。生态课堂具有整体性、多样性、适应性等主要特征。教育工作者应从师生和谐、生生和谐、学生自身和谐等方面,努力构建和谐的生态课堂,提高课堂生命力,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生态课堂这个概念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熟识.究竟何谓生态课堂呢?就笔者的理解来说,生态课堂就是一个和谐课堂.需要教师、学生以及环境三者达到一个和谐状态.让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笔者认为构建初中数学生态课堂必须要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生态课堂追求自由的、本真的、和谐的教学境界,它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构建生态课堂,教师就要深潜教材中,为学生创建活动的场域,展开求真务实的探究,同时重视动态生成,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品质。同时,教师要利用多种教辅手段,为学生创设和谐、健康的课堂情境,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面对目前的生物实验教学课堂现状,新课改呼唤“生态课堂”.要构建充满活力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生态课堂,应实施和谐的课堂管理,师生和谐相处,把握好课堂管理的“度”;应关注本真的课堂生成,巧妙地利用“生成”来充实、延伸课堂,发展学生能力.  相似文献   

6.
课堂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生态课堂是教育生态中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生态化的政治课堂是从生态学的视角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生态元素,重构教育理念、师生关系、实践范式,并以此为基点建构出新型课堂。建构生态化的的政治课堂,就是要让课堂回归生活世界,促进学生生命活力的焕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进学生生命自然地流淌;营造和谐共进的课堂环境,促进师生生命智慧的发展;形成多元开放的评价体系,促生学生生命的自然成长。生态课堂使课堂充满生长活力,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  相似文献   

7.
黄卫娟 《快乐阅读》2011,(21):126-127
"生态"本指人与自然的联系,"生态平衡"则强调人与自然的依赖性和两者的统一,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认为生态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是快乐的课堂,而课堂中的快乐,要体现"三乐",即师生关系的和谐之乐;教师的善教之乐;学生的善学之乐。  相似文献   

8.
黄孝峰 《考试周刊》2009,(10):220-223
生态的本质是生命及其多样性,是整体性、开放性和共生性。以生态的眼光、态度和方法来思考和分析科学课堂,则科学课堂应该包含开放的、多样性的目的,是平等和谐、充满生命活力的,是学生作为主体人的精神交流场所,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启动其自由天性、展现其多彩自我的舞台,科学课堂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构建和谐的课堂生态系统可以提高科学课堂教学质量。可以从三个方面构建和谐的课堂生态系统,即:建立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谐、平等的关系,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开放的活动情景,创建生态化学习过程;突出评价过程中的生态特征。  相似文献   

9.
生态课堂,是指在课堂中用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动态生成的思想,指导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等,让学生在被吸引、被感动、被激励的宽松的环境中学习,以取得生命质量与教学实效的整体提升。如何打造高效的生态课堂呢?一、协调课堂生态元素,营造"情意"课堂教师和学生作为生态课堂中的生态元素,他们之间的关系应是民主、平等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协调学生与教师这两个生态元素的关系,建立和谐的学习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要改变传统教学活动中课堂缺乏生气和乐趣、师生生命力湮灭这一现状,教师应构建生态课堂环境。生态课堂是课堂内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良性循环的课堂。它注重学生自我发展、关注学生潜能发展、立足学生发展全面、弘扬学生个性。它要求课堂环境和谐自然,师生的心理环境自由开放,学生的交往环境呈现多边互动状态。在生态课堂教学环境中,学习与学生的生命内驱力融为一体,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生命姿态得以自由绽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