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赵志洋 《今传媒》2016,(8):117-118
国产纪录片经历了多年的市场沉寂,在近几年迎来了复苏并出现了一些现象级的作品。随着创作时代的更迭,纪录片在文本创作上发生了嬗变:受到创作技术、社会文化、观众偏好的影响,创作者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逐渐契合市场的需要,纪录片的文本创作也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国产纪录片随着时代的需要产生的变革。纪录片文本主要包含的影像文本和文学文本,由于这两者的相辅关系也决定了在嬗变过程中无法独善其身。  相似文献   

2.
沈晶 《新闻界》2012,(3):30-32
近两年,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四川国际电视节国际大学生评奖单元、FIRST青年影展、上海国际电影节大学生单元等诸多专为大学生影像作品设置的电视电影节、影像展方兴未艾。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些2011年获奖作品的分析,总结中国大学生纪录片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为将来的创作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房东蒋先生》是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 2 0 0 3年 11月14日播出的一部纪录片 ,获得了 2 0 0 4年度中国纪录片学会学术大奖 ,并且还入围了 2 0 0 4年的“上海国际电视节纪录片奖”。看过这部影片 ,了解了它的制作过程 ,并与主要创作者梁子有了一场深入的交谈后 ,我们对它产生了极大兴趣。它是一部独特的作品 ,是两位具有独特经历、独特个性的人 ,在偶然的机遇中相识、碰撞、交流所留下的一道生活轨迹。它的制作过程也很另类 ,它是专业工作者和业余纪录片拍摄者的一次很好的合作 ,能给我们很多启示。这部影片的主人公和影片的拍摄者的确很独特…  相似文献   

4.
一、用幽默的态度纪录生活菲利普·杜提尔是比利时国家电视台的著名纪录片导演,他创作的多部纪录片作品,在法国FIPA电影电视节上获得奖项,包括《报纸头版的高超水平》,《老鳄鱼与小雏鸡》等等。近年来,他与刚果电视组织合作,成功地制作了调查报道类纪录片《报答"比利时伯父"》,并获得好评。《报答"比利时伯父"》是菲利普·杜提尔在刚果(金)完成的纪录片,讲的是历史问题。从1908年到  相似文献   

5.
不管你是否在意,现在有一种名叫DV的影像作品,已在中国的民间忽然蔓延开来。先是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伙以家用的数码摄像机捣腾出些个名字怪怪的所谓“独立影像”,在各类国际影视节上频频获奖。而于2001年年底举行的“中国首届独立影像节”,则完全把专业影视机构撇在一边,DV爱好们云集北京,通过观摩本土创作的50多部剧情片、实验片和纪录片,实实在在地过了把眼瘾,也“闹了回自己的电视节”。当今世界最大的独立电影盛会圣丹电影节已经落下帷幕,40%的参展影片都不约而同地采用DV拍摄。仿佛一眨眼间,DV正异常突兀地横亘在所有专业影视人眼前,最具颠覆性的一个说法则是“DV给每一个人提供了拍摄影视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在讲中国故事、服务于当下中国的时代要求下,众多主旋律的纪录片作品被创作出来,《航拍中国》便是其中一部.作为由中央电视台投资制作的以航拍为唯一拍摄手法的纪录片,《航拍中国》上映之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文章从《航拍中国》的创作出发,分析了作品的时代意义以及其在纪录片方法领域的探索,由此指出作品对当下纪录片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国内纪录片创作过程中,数字技术的应用挑战着纪录片的传统观念。但一些纪录片成功地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已经被观众和业界逐渐接受和认可。特别在一些历史文献纪录片中,创作者用三维数字技术模拟场景,弥补了原始影像资料不足的缺憾,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增强了叙述的对应性,开创了纪录片创作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8.
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者而言,影视文本的表达方式让所谓的"创作"依附于更多元素——声音和影像的构成都承载着创作者的表达诉求,纯文本则像纪录片的一个平面蓝本,当立体的高楼广厦随着创作的笔墨渐渐生发、成型,轰然耸立于人前,诉诸感官时,很难判断,最大的创作乐趣究竟来源于绘制蓝本,还是其后钢筋混凝土的累积搭建. 一、从卡恩的地球影像史料馆看"创作"历史的可能性 历史,作为一类题材,足可以让纪录片创作者徜徉游弋、尽情抒发.  相似文献   

9.
2001年10月26日晚,由国家广电总局举办的第六届四川国际电视节纪录片“金熊猫”奖评选揭晓,湖北电视台的纪录片《英和白》获得“最佳长纪录片”、“最佳创意”、“最佳导演”和“最佳音效”等4项大将,成为本届电视节上获奖最多的纪录片,也是中国在历届国际电视节上获得奖项最多的一部纪录片。本届“金熊猫”奖的评选分为人文及社会类和自然及环境类,每类分别设有7项大奖。来自世界各地的342部(423集)优秀纪录片参与两大类共14个奖项的角逐。最终,湖北电视台选送的《英和白》,从人文及社会类的247部参赛作品中…  相似文献   

10.
电视纪录片创作遇到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怎样寻找题材和寻找什么样的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者们没有不为纪录片题材选择问题苦恼和困惑的。同行们在一起谈论纪录片创作中的难题时,最感兴趣、探讨最多、也是最无奈的就是怎样才能发现一个好题材。每当看到别人拿出一个个题材新颖、主题深刻、画面优美、制作精良的纪录片,频频在国内、国际的电视节上获奖的时候,心里说不出是佩服还是妒嫉。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淘来的这些好故事,只恨自己没有这样的缘分和福分。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伴随着新媒体发展的突飞猛进,长度在10分钟以下的微纪录片,在网络上呈现出异军突起之势,并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创作特点和运营体系。从"直播广州"微纪录片大赛几年来的参赛作品来看,与传统的纪录片相比,微纪录片创作具有鲜明的"微时代"特征,包括更简短的篇幅、更多元的选题、更简洁的叙事以及更具个性的影像语言。  相似文献   

12.
正1984年,就在常熟电视台获批成立的同一年,常熟台自己创作了一部电视片《请来常熟喝杯茶》,从此,常熟台开始了对纪录片创作持之以恒的探索。至今,常熟台已有180多部纪录片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纪录片送到江苏台及其他省、市电视台播出,每年还有20多部纪录片通过中国黄河电视台传送美国斯科拉卫星电视网播出。凭借纪录片创作的实力,常熟台加入了江苏国际频道"长江国际电视联盟",受邀参加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评选。常熟  相似文献   

13.
短纪录片创作是高校影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学生关注现实社会,以影像艺术展现非虚构现象的学习过程.但是,学生作品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显而易见,如主题思想不够深刻,选题视角单一,缺乏社会典型性、客观真实性、影像艺术内涵及镜头语言不成熟等问题,应该说,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短纪录片创作总体还停留在视野跨不出校园观念的初级模仿阶段.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影像传播是指运用数码设备创作影像并通过手机与网络等新媒体发布与接受影像的活动。从哲学角度分析,主体相对于客体而存在,主体是指能够进行自主选择、趋利避害的活动者。客体是指主体活动的对象。在新媒体影像传播中,相对于拍摄对象,影像创作者是主体;相对于影像素材,影像加工者是主体;相对于影像作品,影像接受者是主体;相对于  相似文献   

15.
郑耀豪 《视听》2022,(2):110-112
纪录片的创作大体上分为前期调研、正式拍摄、后期剪辑三个阶段.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系列纪录片,对创作者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广东卫视马志丹工作室在创作《跑好最后一公里》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创作模式:以"第一书记、扶贫产业、贫困户"三故事要素为核心链条的前期调研思路,以故事差异化为前期拍摄的指导思想,以主题...  相似文献   

16.
李超 《中国传媒科技》2012,(16):204-205
在中国纪录片创作史上,经典之作经过时间的洗礼至今绽放着熠熠光辉.但是所谓传世佳作毕竟凤毛麟角,大多数纪录片很快就消失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究其原因,除了题材上的先天不足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创作者没有利用好纪录片视听元素修辞表意的功能,从而使作品没有很好地被艺术化表达,以致作品主题没有得到应有的深度,不仅直接降低了作品的艺术水平,也给“电视无深度”又扣上了一顶大大的帽子.本文将试图以几部中国经典纪录片为例,论述影像修辞在纪录片中的具体表现,并就其对于纪录片的作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高攀 《新闻世界》2012,(6):206-207
创办于1987年的法国FIPA电视节,是目前世界电视业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电视大奖赛之一。1992年,完全以纪实手法创作的中国纪录片《藏北人家》入围FIPA,这是中国纪录片第一次入围FIPA。自此,中国纪录片成为FIPA的“常客”,中国纪录片人也与FIPA结下了不解之缘。本文希望以FIPA为坐标,通过梳理历史,关照现实,为中国纪录片发展提供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陈俊杰 《东南传播》2016,(7):137-139
近几年,地方台或者地方影视制作机构摄制的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纪录片在一些全国性和国际性纪录片评奖中有很好的表现,但是却难以融入国际化的交易体系当中。笔者作为福建闽南地区纪录片创作者之一,从自己多次参与国际性纪录片赛事与学术交流活动、节目交易活动的经历出发,结合央视和闽南地区兄弟台纪录片的成功创作范例,以及自己连续多年获得国内、国际性奖项的点滴创作经验,从文化结合点等四个方面阐述地域性纪录片如何走出中国、走向国际。  相似文献   

19.
郭茜 《大观周刊》2012,(17):295-295
纪录片的真实性是每一个研究纪录片的人必须认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纪录片的历史回顾,运用批评的坐标体系,分别从客观世界、创作者、文本和受众四个角度来探讨纪录片的真实性。从而得出结论,真实性是一个多维度的集合概念,它是创作者恪守的基本准则,是以真人真事为对象,通过创作者的选择,使之符合事物逻辑发展的灵魂,是纪录片的根本属性。在此基础上,作者发现在今天的娱乐化语境下许多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影响了纪录片的真实性,不能因为好看而放弃了本质的东西,因此,作者指出纪录片创作者应该把握实质,合理运用表现手法才会创作出好的纪录片。  相似文献   

20.
对于纪录片创作者来说,历史题材并不陌生.如何才能将文字的历史转变成影像,是创作者遇到的共性难题. 在创作<大国崛起>和<复兴之路>两部历史纪录片时,我们不仅希望用电视来表现历史.更希望明确传递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观点.两片所对应的500年世界近代史和167年的中国近现代史,过去一直以历史教科书的形态植根于人们脑海之中.那么,如何才能以电视纪录片的语言方式来表达抽象的思想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