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中印两国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发展中大国,两国政府一直谨慎处理两国关系.近年来两国政治上的友好关系不断深化,双方领导人互访不断.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曾明确表示"中国不是威胁".但与官方话语迥异的是,印度媒体(以下简称印媒)屡屡拿中国军力说事,对我国防现代化建设"妖魔化",不断发出违背两国领导人共识的言论,挑起两国舆论争端.  相似文献   

2.
美国对中印进一步加强合作心存疑虑,西方媒体罗织21世纪中印必然发生重大冲突虚幻前景。然而,中国与印度各自的国家利益决定了:合作则双赢,纷争则给人渔利  相似文献   

3.
和平崛起——中国新形象的对外传播战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公众对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1],是一种具有一种强大影响力的“软力量”,称之为“国家形象力”。国家形象力看似“无形”,却能产生“有形”作用。2004年9月的“西班牙烧鞋”事件看似贸易纠纷,但根源还是西方世界对中国形象的误读。随着新世纪我国对外交往的频繁,更新传播理念、利用新的媒介工具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成为当务之急。一、中国国家形象的新内涵——和平崛起在国际社会中,中国被“妖魔化”由来已久,从早期的“中国威胁论”到衍生出的“中国军事威胁论”等等,使我国的国家形象被误读,产生了很大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4.
李海龙 《青年记者》2010,(10):34-35
中印两国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发展中大国,两国政府一直谨慎处理两国关系。近年来两国政治上的友好关系不断深化,双方领导人互访不断。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曾明确表示“中国不是威胁”。但与官方话语迥异的是,印度媒体(以下简称印媒)屡屡拿中国军力说事,对我国防现代化建设“妖魔化”,不断发出违背两国领导人共识的言论,挑起两国舆论争端。  相似文献   

5.
江全康 《传媒》2021,(23):64-66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南亚国家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缘战略优势,成为中国通过印度洋前往非洲的重要"路口",印度是这条线路上不可或缺的"加油站".与印度的合作离不开各个层面的信息交流与互通,特别是在全媒体时代,中印媒体合作更加迫切和重要.本文立足印度媒体发展现状,分析总结印度媒体的发展特点,为中印媒体合作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6.
2010年以来,印度媒体接二连三地发表关于中国威胁印度的虚假报道,英国广播公司甚至用"歇斯底里"这个词评价这一现象.例如九月、十月间,两则新闻左右了印度民众的对华认知:其一是<印度斯坦时报>报道称"印控克什米尔军官贾斯沃尔访华被拒,中印两国军事交往被取消";其二是<印度快报>援引<纽约时报>报道,称中国向巴控克什米尔派遣驻军.  相似文献   

7.
"妖魔化中国"这个概念,最早是1996年新华社记者李希光等人在合著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一书中提出的,当时是针对美国掀起的一股反华浪潮,而美国的一些主流媒体借机大做文章,对中国极尽造谣毁谤之能事,播发了大量不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负面报道.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后,便出现了富有戏剧性的一幕,美国人马上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中国妖魔化美国"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8.
自从<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发表后,"妖魔化"成了中美媒体、政界和学界历久不衰的争议话题.常有人问:"美国媒体为什么要妖魔化中国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印度之间,有着无尽话题.是龙象共舞,还是竞争对抗?是相互借鉴学习,还是各走各的阳关道……这类话题往往是中印媒体乐此不疲的热点.在国际竞争的思维下,中印媒体在报道彼此国家形象时,均存在不少误差.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话语体系中,中国形象以"他塑"为主的局面源于中国在跨文化实践中主体性的缺失。改革开放至今,中国逐步摆脱不在场的尴尬处境,"崛起"为西方世界中的"强大他者"。中国的崛起虽然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框架起到了某种程度上的解构作用,但"中国威胁论"却再度升温,遮蔽了西方对中国进行的客观、公正的描述的可能。以"中国梦"为代表的叙事话语作为中国的民族身份的自我想象,规避了"和平崛起"所蕴含的"威胁"可能,将抗争性话语演变为对话话语,为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进行对话寻找到了契机。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但是中国仍处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的话语权体系中。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海外华文媒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平台,它在塑造中国新形象、消除"中国威胁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印度是中国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邻国,但多年来中印两国的关系却是"近而不亲"。中国与印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互信,而缺乏互信最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两国间存在着边界争端,二是彼此的了解严重不足。中国有句古话"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印作为各有10多亿人口、有长达约2000公里边界线的邻国,除了政府间的官方交往外,本应有大量的民间交往和人文交流。但从以下几组数字可以看出,双方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的崛起,一些原来看似远离普通公众的重大时政、经济和国际话题,越来越与民众生活和关注兴趣发生深入关系.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批市场化媒体加大了对重大及主流话题关注的力度.比如在伊拉克战争期间,许多都市报均使用大量版面,不遗余力进行"狂轰滥炸".  相似文献   

14.
美国学界、媒体等曾评选20世纪50年代美国白领人数超越蓝领阶层为20世纪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历史事件.2011年年底,福布斯中文网发表《当代最大的历史性事件:中国中产的崛起》一文,指出中国中产阶层的规模已超过了美国人口,中国中产阶层的崛起是21世纪对社会发展最具影响意义的历史性事件.  相似文献   

15.
杨浩勇先生的<印度能超越中国吗>以时间为主轴,从历史和现代两方面阐述中印两国的发展:以两国异质的文化体系为着眼点,探寻中印两国不同行为方式产生的根源;最后归结到不同行为方式对中印两国在现代发展模式中的不同选择所产生的影响,是一本通俗易懂而又发人深省的好书.  相似文献   

16.
客观、公正、中立,这是西方媒体一再标榜的报道新闻的态度,然而长期以来,对中国的不了解、政治上的偏见,以及这些媒体所属国家的利益渗入了对中国报道的字里行间,使得中国在近代以来最美好的发展时期,承受了来自西方媒体最刻薄的批评和嘲讽。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媒体处于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中印边境冲突还不足以导致两国发生战争的话,那么,美国中央情报局(CIA)不断秘密地将恐怖分子投入西藏,却增大了对中国的压力。CIA从朝鲜战争时期就开始在西藏发动恐怖袭击,印度当时默认了美国的行动,而在1959至1962年间更是对美国提供了积极的援助。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本文以《华盛顿邮报》对中国"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报道为例,以新闻框架理论为抓手,分析了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观点和态度.研究结果发现《华盛顿邮报》对中国的报道充满了偏见、假象和敌意,并将中国塑造成了一个财力强大的强势国家.这样的偏见恰恰与美国一贯的冷战意识形态和"中国威胁论"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大国竞争的产物.但目前世界媒介话语权仍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手中,这些国家仍可以在意识形态的操纵下继续生产不利于它国的负面言论.  相似文献   

19.
王平 《传媒》2017,(19)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纪录片屡获佳绩,得到了国际专业人士及西方主流媒体的认可.《中国面临的挑战》是由上海广播电视台推出的一档外宣纪录片,第一季、第二季分别于2012年和2014年播出.2016年12月,第三季《中国面临的挑战》在北京召开启动会.该纪录片自2012年第一季播出后就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并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第二季除了在国内主流媒体播出外,还在全美PBS公共电视台的210个加盟台播出,播出总数超过4000集次,且目前仍在持续播出.除此之外,该节目还在德国、澳大利亚等海外媒体平台播出,并在2016年获得美国洛杉矶地区"艾美奖"的"最佳社会与法制类节目奖",这是中国主流媒体机构首次在国际上获此殊荣.清华大学尹鸿教授认为,《中国面临的挑战》是成功打通中西舆论场的经典案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闫成胜认为,该片体现了一种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在《中国面临的挑战》进入美国市场之后,之所以没有遭遇强烈的"文化折扣",主要在于其媒介表达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20.
王佳 《新闻世界》2010,(11):188-189
在信息全球化发展的时代,塑造国家形象的意义也越来越重大,然而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进行的妖魔化报道,造成了西方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偏见。本文从我国的国家现状出发,以网络媒体为契机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塑造国家形象的道路,探讨网络媒体与国家形象塑造的策略,最终在国际舞台上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