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九年义务教材五年制第六册《三味书屋》一课,讲述了鲁迅先生小时在三味书屋学习的故事。鲁迅先生为料理家务,往返于当铺和药铺之间,一次迟到受到了寿镜吾老先生的批评,于是鲁迅在书桌上刻下了一个“早”字,从此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文中对“早”字有几句形象生动的描述,“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衬托出鲁迅先生把“早”字刻进心里的暗暗决心。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对学生进行严以律己、遵守时间教育的好教材。笔者教学这一课,紧抓“早”而设计教程理解内容,紧扣“早”而适时进行思想教育,围绕“学…  相似文献   

2.
《早》是一篇精美的游记,通过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以及鲁迅桌上“早”字来历的描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的高尚品质。第三段是重点段,讲由蜡梅花开得早,想到鲁迅桌上“早”字的来历。作者围绕“早”字具体地描写了蜡梅清纯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藤野先生》“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一句中的“是藤野先生”后面漏掉一个“在”字,正确的文字应该是:“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一九八二年出版的《鲁迅全集》,已根据鲁迅的手稿和未名社最初的版本校勘纠正了,加上了这个“在”字,  相似文献   

4.
把鲁迅先生《且介亭杂文》一书名中的“且”字读成“而且”的“且”(qiě)是误读,应读作“租界”的“租”(zū)。这是因为写作这批杂文时,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即所谓“半租  相似文献   

5.
《早》是一篇精美的游记,通过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腊梅花以及鲁迅桌上“早”字来历的描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的高尚品质。第三段是重点段,讲由腊梅花开得早,想到鲁迅桌上“早”字的来历。作者围绕“早”字具体地描写了腊梅清纯的特点和鲁迅高洁的品质。教学时应避免繁琐的分析讲解,把浑然一体的课文搞得支离破碎,把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变得索然无味。  相似文献   

6.
《早》是一篇精美的游记,通过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以及鲁迅桌上“早”字来历的描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的高尚品质。第三段是重点段,讲由蜡梅花开得早,想到鲁迅桌上“早”字的来历。作者围绕“早”字具体地描写了蜡梅清纯的特点和鲁迅高洁的品质。教学时应避免繁琐的分析讲解,把浑然一体的课文搞得支离破碎,把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变得索然无味。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答北斗杂志社问》)鲁迅先生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但也有失误。  相似文献   

8.
释“悳”     
鲁迅先生在他的《名人和名言》中曾写了如下的一段话:还有江亢虎博士,……谈到小学,说“‘德’之古字为‘惠’,从‘直’从‘心’,‘直,即直梵之意”,却真不知道悖到那里去了,他竟连那上半并不是曲直的直字这一点都不明白。这种解释,却须听太炎先生了。(鲁迅:《名人和名言》)一九七二年底,我的一位朋友给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作注,要我帮他解决一下有关“惪”字的形义问题。他既问道于盲,我则义不容辞。曾先后给他写了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直”字的本义是“正见”,它的引申义才是“正曲为直(不弯曲)”。“惪”字的上半本是“正见”的直,并不是“曲直”的直。因此,不能说“惪”字的上半就是“曲直”的直字。  相似文献   

9.
文章的简与繁,是既矛盾又统一的。或简,或繁,都要视其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定。即人们常说的“常止于不可不止”和“常行于所当行。”若看古今中外文学大师的创作,惜墨如金的简笔与用墨如泼的繁笔是不乏其例的。先说“简”吧,鲁迅先生就曾说过:“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要力求简洁精炼,做到言简意赅,语约情深。《水浒传》中写山神庙的风雪一段,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蕴含了多少意思,真是“境界全出”。难怪鲁迅先生赞之为“神韵”之笔。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句中“刹时”一词,是鲁迅先生的笔误。查《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可知,“刹”字有两种读音,可读 chà,又可读 shā。当这个字读 chà时,能组成“刹那”或“一刹那”、  相似文献   

11.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在他逝世8年后写的一篇文章,通过对鲁迅先生四件小事的回忆,反映了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文中的四件事由第一自然段关键词“暖戴”引发出来,鲁迅先生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四件事从不同侧面作了立体的回答,最后又前后照应总的回答开头提出的疑问。根据课文特点,我结合单元训练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一、整体初读,发现感知1.揭示课题,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初步认识。2.自学课文,要求读准字…  相似文献   

12.
一说,温故言新法。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课文——《三味书屋》,主要讲的是鲁迅小时候勤奋读书的故事。我想大家对鲁迅在艰苦环境下,用一个小小的“早”字勉励自己无论做什么都必须“时时早,事事早”,还记忆犹新吧?毛主席曾经称鲁迅先生为三家:文学家、思想家、活动家。鲁迅先生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是不可磨灭的。现  相似文献   

13.
同样的课文,不同的老师教学,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一、甲老师教学片段《早》第7自然段教学过程:师:自由读读第7自然段,说说主要写了什么?生: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鲁迅先生书桌上“早”字的来历。师:这个“早”字是怎么来的呢?默读课文,然后交流。(生复述)师:从这个小故事中,你听出什么?生:我觉得鲁迅先生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生:我觉得鲁迅身上有一种可贵的精神。生:我知道鲁迅先生身上那种可贵的就是书中说  相似文献   

14.
“在”是鲁迅先生笔下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字,其中有一种用法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如:  相似文献   

15.
一 品读肖像描写,看闰土 师:有这样一个人。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知道他是谁吗?生:鲁迅。师:(出示鲁迅照片)看来,单元导读中这一段描述牢牢地抓住了鲁迅的肖像特点。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先生笔下的“少年闰土”。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之所以能够那样才华超众,学识渊博,并且能够那样灵活自如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和敌人顽强地战斗,去为人民大众提供极其丰富的精神食粮,是与他一生中几十年如一日地勤奋学习分不开的,特别是与他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治学方法分不开的.鲁迅先生的治学态度,用两个字概括,可谓“严谨”.“严”就是严肃认真,“谨”也可以说就是刻苦勤奋.他的治学方法,如果概括,也可用两个字,就是“唯实”,亦即从实际出发.具体说来,鲁迅先生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至少可以归纳为十点.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除了文中孔乙己说的“不要取笑”中的一个“笑”字外,全文就有十三处写到笑。文章以“笑”贯穿全文,自始至终扣住一个“笑”字,虽只一字,却表现了“众人”的精神面貌,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一个突出标志。  相似文献   

18.
对于《故乡》的教学,宁鸿彬老师曾简述这样一个教例:用一个字来带动对课文的学习,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个字就是“变”,即: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自然景物、社会风貌、人物事物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向着贫穷、困苦、落后的方向发展着。概括地说.鲁迅所描绘的,就是“变”了。那么,鲁迅先生叙写故乡之“变”用意何在呢,就是“希望”有“新的生活”,就是思“变”。这样,用一个“变”字来概括全篇,一下子就抓住了这篇课文的要领,用时少而收效大。(见《语文教学通讯》1989.9.P14)  相似文献   

19.
唐俟这个笔名主要用于《新青年》杂志上,首见于新诗《梦》。“俟”为等待的意思,诸家所说相同。“唐”字,周启明认为是“功不唐捐”之“唐”,即“空”的意思,杨霁云也曾同意此说(见许广平《略谈鲁迅先生的笔名》)。但不少人不同意这种说法。我认为这个笔名的主要意义即在于“俟”字——所以又可简称“俟”,同“鲁迅”的主要意义即在“迅”字上是一样的。鲁迅在1921年9月9日致宫竹心的信上就说:  相似文献   

20.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在不断地锤炼中产生的。鲁迅先生曾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鲁迅先生写过一篇小说《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