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韬奋基金会(常驻机构)和上海解放日报社、文汇报社、新民晚报社、劳动报社、青年报社、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联合举办的上海首届新闻大特写征文评选活动即日开始征稿。自从1985年,青年报社首次推出大特写、广角镜新闻大特写这种样式以来,上海乃至全国诸多传播媒介先后采用这种新闻形式来丰富新闻体裁,沟通社会信息。新闻大特写抓住人们  相似文献   

2.
自1985年11月10日上海《生活周刊》的《三个奇女子》始,大特写曾在中国新闻业上扮演过极其重要的角色。在20世纪整个90年代,新闻大特写犹如横空出世的“黑马”,驰骋于大江南北。然而时至今日,大特写显然已风光不再。在很多曾经以大特写而闻名的媒体上,今天也鲜见大特写的身影。作为一种新闻文体,如此迅速地崛起,  相似文献   

3.
特写少,而真实、生动、鲜明、精练的好特写则更少。上海市新闻学会会长马达为此曾撰文说:“目前报纸上新闻特写太少了。”为推进新闻改革,提倡短新闻,上海十报一刊9月17日于上海物资贸易中心大厦举行了新闻特写理论研讨会,一些新闻界资深人士、新闻单位负责人、新闻教育与科研工作者以及特写作者近百人参加了会议。是时,正是上海首届新闻大特写评赛临近揭晓之  相似文献   

4.
6月底,由中国韬奋基金会驻沪机构、上海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劳动报、青年报社等8家单位联合主办、青年报社具体承办的征文——上海首届新闻大特写比赛告一段落。经过由有关专家和各参赛单位代表组成的评委会的认真评选,共评出一等奖3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12篇,以及鼓励奖19篇。参加评选的评委们一致认为,这次征文比赛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不仅为新闻大特写的健康成长创造了一次良好时机,而且在新闻理论与实践上也取得了不少探索性成果。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大特写?对于这一问题,新闻界目前还没有一个十分一致的说法,不仅在理论界没有统一的结论,新闻界从业人员也持不同的态度.大特写曾经被指代具有报告文学意味的长篇通讯报道,而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说法,有人说大特写不是"纯新闻",有人说大特写是"写人与人之间的新闻",有人则认为大特写是一种独立的综合文体,甚至也有人认为只要篇幅较长的纪实作品都可以被称为大特写.给大特写下一个十分确切的定义或许很难,但我们可以从大特写写作上报道上的特色来把握大特写.  相似文献   

6.
“海派”文体──大特写周胜林“大特写”,这个名词,是在上海叫响的;“大特写”,这一文体,是在上海的报坛上走红的。所以,我大胆地写下这个标题:《“海派”文体─—大特写》。尽管不一定确切,尽管有可争议之处,但大特写与上海的关系是无庸置疑的。上海好多报纸上...  相似文献   

7.
李娟 《新闻知识》2002,(1):17-18
什么是大特写?对于这一问题,新闻界目前还没有一个十分一致的说法,不仅在理论界没有统一的结论,新闻界从业人员也持不同的态度。大特写曾经被指代具有报告文学意味的长篇通讯报道,而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说法,有人说大特写不是“纯新闻”,有人说大特写是“写人与人之间的新闻”,有人则认为大特写是一种独立的综合文体,甚至也有人认为只要篇幅较长的纪实作品都可以被称为大特写。给大特写下一个十分确切的定义或许很难,但我们可以从大特写写作上报道上的特色来把握大特写。大特写是深度报道吗?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它又不完…  相似文献   

8.
正新闻界对于大特写文体的界定,至今没有定论。有专家学者将其定为大篇幅的特写,一笔带过。比如蓝鸿文在《绚丽多姿的新闻新样式——三中全会20周年新闻写作回眸》中谈到"新闻大特写"时,只是说:"特写前冠以‘大’字,大概是相对‘小’而言。"1有的侧重其特点,南京大学新闻传播系的张焱认为:"‘大特写’是运用深度报道这一报道方式,具有明显深度报道特征的一类通  相似文献   

9.
3月20日,北京市记协和《北京青年报》共同组织了大特写研究会,出席的有编者、作者、特邀的老新闻工作者及有关单位负责人共三十多人。大家各抒己见,概括起来,涉及五组关系:第一次报道与深层次报道;新闻热点和新闻导向;短新闻和长新闻;新闻与文学;新闻的社会效益和报纸的经济效益。伴随着报纸的扩版和创办《周末版》,“大特写”这一类深度报道的新闻体裁应运而生。其中不乏在社会上引起良好效应的作品,但有些作品也引起读者的议论。所以,在经历最初的兴奋和一段实践之后,冷静地作一番探讨是十分必要的。在座的编者都  相似文献   

10.
6月6日上海青年记者协会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尹明华新闻作品研讨会”。36岁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编辑科科长尹明华,1984年从上海柴油机厂被招聘到电台从事编辑工作。他在负责“早新闻”节目之余,辛勤笔耕,采写发表了新闻报道、评论、大特写、报告文学、小说等达30多万字。今年初,他揭露广州新大地宾馆名仕发廊敲诈上海顾客剑蕾烫发费763元一事,号称“中国第一发”事件,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会上介绍的他的诸多作品中,这组报道人们最感兴趣。他的报道对象、上海雷允上国药公司职工剑蕾到会讲述了她的切身体会,使研讨会气氛更加活跃。这里发表尹明华和剑蕾的两篇文章,以及上海记协主席王维短论一篇,相信同行们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相似文献   

11.
张焱 《新闻知识》2002,(1):16-17
要想界定“大特写”的文体,必须先将两个与“大特写”密切相关的概念予以界定,那就是深度报道与通讯。只有将这两大概念界定清楚,“大特写”文体的界定才能成为可能。(一)对深度报道的探讨“大特写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这一判断已为大多数理论界人士所接受。在很多新闻学专著中都将“大特写”归入深度报道的范畴。但是,对深度报道这一概念本身,理论界至今尚无定论,一部分研究者认为深度报道已成为一种新闻文体,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它不是一种新闻文体而只是一种报道类型或一种报道方式。深度报道一词(in depth rep…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新闻的兴起,新闻大特写、背景新闻、热点追踪报道、内幕大曝光之类的新闻文体应运而生,新闻闯入个人隐私误区的可能性大为增加。秦泽撰《纵横杂说隐私权》一文,论述我国现行法制在保护公民隐私方面尚不完善,有关的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更为薄弱,这个情况亟待引起法律界和新闻界的密切注意。  相似文献   

13.
大特写稿件,新闻界内部多称为特稿,或特别报道。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各地晚报和都市报的异军突起,大特写稿件受到各报的特别重视,成了争取读者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然而这几年,随着报业竞争向深层次推进,报纸的竞争更加集中在新闻的竞争,特稿也面临新的调整,需要寻求其新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4.
朱凤鸣 《传媒》2003,(3):49-50
大特写专版(专栏)被众多报刊看作是吸引读者、增加发行量的黄金版面。如何采写和编好高质量的大特写,是报刊老总和专、副刊采编人员经常探索的问题。笔者在采编大特写的实践中,注意学习兄弟报刊的先进经验,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优势,注重大特写的选材、结构和语言特色,把握好大特写的可读性、真实性和政策性,从而受到读者和报刊编辑的欢迎。近两年来,我有20多篇大特写被《华西都市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人民日报《大地》及本报的大特写专版录用。其中在《华西都市报》发表的大特写《荒唐的跪灵事件》、  相似文献   

15.
吕恰然,<新闻记者>杂志前主编.1988年至1998年,先后在<新民晚报>任新闻版编辑,言论专栏编辑,大特写版编辑.1998年至2010年,任<新闻记者>杂志主编.在<新民晚报>新闻编辑部工作期间,由他策划和主持的.不妨一议"专栏,被评为中国新闻好专栏.  相似文献   

16.
《今传媒》1996,(1)
“大特写”: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文四川陈利编者按:此文就“大特写”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大特写”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历程、“大特写”的分类以及七的“大特写”的标准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看起来这是一些办报办于实践中急需解决的理论问题、其实也涉及到审读工作中一些急...  相似文献   

17.
纪实新闻,通常也称特稿或大特写,是近三四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新闻文体。它介于新闻与文学、报纸与杂志之间,融新闻、故事、传奇为一体,是离广大受众很近,并对受众能形成很强的感染力、吸引力和亲和力的一种新闻传媒工具。纪实新闻这株新闻百花园中的新秀,正以自己独特的魅力不断地引起媒体和受众的关注。那么,纪实新闻独特的魅力是怎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笔者在上海铁路公安局金山卫东站派出所工作。在这个地处偏僻的基层派出所,笔者每年约有200余篇新闻稿件被中央和地方、全国铁路路内外新闻单位采用。 90年代初期,笔者调入上海铁路局党委宣传部从事专职新闻报道工作。近10年来,先后有4000多篇消息、通讯、大特写、系列报道、电视新闻(专题)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民晚报、人民铁道报等数10家新闻单位采用,其中有100多篇作品在中央和地方新闻单位、铁道部、新闻出版署等单位的好新闻评比中获奖。笔者也因此连年被评为全国铁路路外报道先进个人,工人日…  相似文献   

19.
大特写——频频出现在重大灾难新闻摄影中印度洋海啸才过去不久,“卡特里娜”飓风又在2005年8月底席卷了美国南部三个州,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称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损失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世界各大报纸头版以及各新闻网站上的新闻照片多是有关这一灾难的报道。在众多的新闻图片中,美国《华盛顿邮报》的几幅大特写照片,颇为引人注意。一幅《纸拖鞋》,这是一双脚上穿着自制的纸质拖鞋的大特写。从画面可以想象,在突如其来的洪水中浸泡多时的一双脚,此时此刻穿上一双干爽的拖鞋,哪怕它是纸做的,那也是多么惬意的事啊。笔者注意到,在这…  相似文献   

20.
7月17日至31日,湖北日报“特别关注”版推出了“关注‘第三学期现象’系列报道”。这组报道灵活运用了多种新闻体裁和表现手法,如消息、新闻分析、深度报道、精确新闻、大特写、表格报道、小言论、读者来信、资料链接、问卷调查、图片等形式。图片与表格:增强新闻的视觉冲击力这组报道开篇时,采用了两幅有较强视觉冲击力的新闻图片,其中压题照是一幅“湖北科教大厦院内一培优班正在上课”的图片,读者一眼就可看到:几十个学生将一间教室挤得满满的,一名教师正侧着身子,用右手食指指着黑板上的字符讲课,角落里还有几位家长在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