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奥运,我们准备好了!"这是媒体在迎接奥运的传播中常见的一句话。但是,果真没有需要审视和改进的了吗?美国《基督教箴言报》1月7日发表彼德·福特的文章《在中国举办的奥运会——一个自豪的时刻,也是一个  相似文献   

2.
奥运会是体育与文化共同参与的盛会.全世界对于每一届奥运会的记忆之所以历久弥新,除了因为奥运体育精神的隽永长盛,更镌刻着人们对奥运文明、主办国文化的独特印象. 回首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印""祥云火炬""中国长卷"这些彰显中华文化的奥运元素仍历历在目.14年时光如白驹过隙, 2022年北京冬奥会又如约而至.  相似文献   

3.
奥运将要来临之际,五洲传播中心(CICC)与美国PBS公共电视台联合制作了13集合拍片《北京,你准备好了吗?》,与美国探索频道联合制作T4集合拍片《非凡奥运》,世界170多个国家的观众将在奥运会之前收看到这此节目。  相似文献   

4.
奥运期间,外国记者的提问大多得到了回答,有关空气质量的炒作早已经"烟消云散"。奥运虽已落幕,但其余韵缭绕,新闻大战的硝烟似乎仍未散尽。外国记者继续关注奥运会后的北京和中国。概括起来,外国记者对奥运后中国  相似文献   

5.
"我真想去武汉!"5月3日,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长官(部长)刘震龙在首尔神情诚挚、语气期待地告诉笔者:"真没有想到,贵国的武汉市也有与首尔同名的‘汉江’和‘汉阳’,这生动说明了文化的国际流动性!武汉是一座富于魅力的伟大城市,对我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我真想早点去这座城市访问!"  相似文献   

6.
随着2008"奥运年"的到来,全球的人气和目光都聚集在中华大地,这里到处充盈着巨大的商机,国内各企业借助奥运的热情空前高涨,但除个别实力雄厚的企业跻身奥运大门,大部分企业还在奥运门外展开另一种精彩的非奥运营销之战.  相似文献   

7.
北京的书店里有一本常年的畅销书:<奥运英语300句>.奥运带动的学习外语的热潮覆盖了社会各阶层,从幼儿园的孩子到80岁的老人,都开始学着用"hello"来代替"吃了吗".  相似文献   

8.
温润 《职业圈》2006,(1):26-28
随着奥运吉祥物"福娃"的公布,奥运经济再一次炙手可热.一边是不少奥运特许商店因热销甚至出现了短时间的断货,令奥组委都始料未及;另一边则是"水货"以同样令人惊异的快速度在市场上"现身".这样的场面让这个眼下最火爆的市场又诱人,又有点看不清楚.  相似文献   

9.
2007年5月,千年古刹扬州大明寺建了一座中国古典式亭子:"弘佛亭".弘佛亭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凝聚了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也颂扬着-段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这座亭子的建造,得从中国鉴真学院的园林景观设计谈起.为了建造一座出色的鉴真学院,扬州大明寺方丈邀请陈从周先生的关门第子、著名景观园林设计家乐峰从事该院的景观设计方案.乐峰深知在大明寺营造鉴真学院,对园林景观的要求非同一般,于是他2006年11月底邀上好友陈大立一起去日本考察园林.……  相似文献   

10.
业界信息     
新华网奥运媒体大战一触即发国外媒体更关注非赛事新闻除了奥运赛事,国外媒体关注什么?新华社的一个调查给出了部分答案。新华社对外部所属的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成立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中国国家形象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