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知情权是行政相对人在行政程序中的一项重要权利.与知情权相对应的是行政主体的行政公开、告知义务.加强对行政相对人知情权的保护,不仅有利于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实体权益,而且有利于监督行政主体合法、有效地行使行政权力.应当加强我国的行政公开制度建设,以增强对行政相对人在行政程序中的知情权保护.  相似文献   

2.
行政指导行为已被广泛运用于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与行政管理过程中.从人权保障、权力监督和依法行政的角度出发,如果行政指导行为使行政相对人受到损害,相对人有权获得司法救济.由于目前行政指导缺乏法律法规规范,行政指导侵犯相对人权益的事实大量存在,很有必要加以规范.比较日本、我国台湾地区和我国内地对行政指导问题的界定及其现状,可见必须将行政指导纳入法制化轨道,接受司法审查,从而使中国行政指导在法律规范下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行政诉讼作为行政相对人权利救济的途径之一,对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发挥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在行政诉讼的审查标准方面的建设较为迟缓,使得行政诉讼在发挥保护行政相对人利益方面存在缺陷。随着我们国家由形式正义向实质正义的转变,司法机关作为约束行政机关权力的机关,对于行政诉讼的审查也正在逐渐的发生转变,从多元的角度构建行政诉讼的审查标准,针对不同的行政诉讼采用不同的审查标准。  相似文献   

4.
关于“农业综合执法”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科学界定了“农业综合执法”的法理内涵,明确了农业综合执法的实践价值。指出必须强化综合执法中保护行政相对人权益的保护,以实现行政积极控权。行政机关应该围绕着相对人的“知情权”和“申辩权”,为其参与程序提供便利,并且对其申辩予以保护和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5.
现代行政法与行政相对人权益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行政法的核心是调整行政主体的行政权力和行政相对人权利之间的关系。行政法的目的在于使二形成一种协调、互动的关系。现代行政法提出多元控权理论对行政相对人权益的保护更为有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现代行政法制度对行政权的比例原则,从而使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形成一种全新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信赖保护原则适用于撤销、撤回或变更授益行政行为的情形中,以解决依法行政原则与行政行为效力安定性之间存在的冲突。它发挥作用的方式是在具体个案中衡量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并以维持原授益行政行为为原则,以撤回补偿、变更补偿或撤销赔偿为例外;其根本目的在于保护强权下的弱者,维护行政相对人的权益。信赖保护原则的确立对于推进诚信政府建设、依法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和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正当信赖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内部行政行为的司法救济问题在当前的理论研究上存在争议,法律规定上也有一定的模糊性,这样的状态已经影响到了行政诉讼的顺利进行和行政相对人权益的保护。本文试图从性质上对内部行政行为做一区分,将其划分为工作性质和人事性质两类不同的内部行政行为,将工作性质的内部行政行为划分为对相对人权利义务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和对相对人权利义务没有实际影响的行为,将前者纳入司法救济范围在理论上和法规上是无障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论行政指导的法律救济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行政指导在实践中的广泛运用,它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给行政相对人带来利益损害。因此很有必要基于法治原则、信赖保护原则对行政相对人一定范围的损害予以救济。行政指导救济的途径包括:完善行政复议制度、行政诉讼制度、国家赔偿制度及国家补偿制度,建立人大监督专员制度和行政苦情制度等。  相似文献   

9.
信赖保护原则的确立有关于人权保障和诚信政府的建立,因此意义不凡。追溯历史,大陆法系国家的信赖保护原则及其制度出现较早,在行政程序法中比较完善,与之对仿的是英美国家中有"合法期待"原则和"正当程序"的要求,它们也都强调对行政相对人程序性权利的保障,因此有异曲同工之处;行政信赖保护原则体现了现代行政法对保障行政相对人权益的价值追求,有益于行政机关正确行使行政权,有利于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互动、合作关系的形成;我国立法中正逐步确立该原则,但还很不完善,司法实践中对信赖保护原则的把握和适用仍显得不足;我国应明确界定信赖保护原则适用的条件并通过完善立法,建立起相关制度,从而对信赖保护原则提供制度性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
在信息公开的世界潮流中,随着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交互关系的广泛性和多元化,行政主体掌握着数量可观的个人信息,而个人信息的合理正当使用影响着相对人的切身权益,个人隐私权由此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在当前强调信息公开的学术氛围中,行政主体在信息公开的过程中如何充分保护个人隐私权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研究课题。应从隐私权的演进、政府信息公开中知情权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以及政府信息公开中个人隐私权的制度性保护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以来,分配正义问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分配正义观,一是罗尔斯基于平等的分配观,一是诺齐克基于权利的分配观。罗尔斯分配的正义从"平等"的权利出发,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通过税收实现收入的再分配;诺齐克分配的正义从人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出发,反对国家作为分配主体进行的再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比较和研究这两种分配正义观对于我们缩小贫富差距,建立完善的市场竞争体制,正确处理个人权利与政府权利的关系,改革和完善产权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关于物权的绝对性或相对性的争议,妨碍当前扭转贫富差距悬殊的收入分配改革。将物权按状态结构分解为静态物权和动态物权,前者是绝对性物权,后者是相对性物权,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其对立统一的法理辨析,是在收入分配改革中认识和处理存量财富与流量收入关系的钥匙。已明确归属权的存量财富是一种绝对支配权,扩大贫富差距的根源是物权动态行使中的流量收入,改革的重点对象是依法规制影响流量收入的权力配置,特别是防止一些不公平收入由少数人占有而让其他人承担成本。为此,以民主政治的力量构建规制收入分配格局的法律制度,尤其应加强社会立法。  相似文献   

13.
权利受到具体损害的具体方式决定了法律的救济措施,具体的救济措施充实了权利的真正意涵。缔约过失损害方式,表现为非过失方为与相对方订立合同所产生的费用支出,或非过失方因相对方违背"诚实"原则丧失与第三人缔约的机会损失。该损害方式与其损害的生成期间密切相关,又与过失内容相辅相成。损害方式和过失内容将缔约过失损害赔偿限于信赖利益损失。在缔约过失中发生的人身损害、不符合费用支出的财产损失及商业秘密损害应适用侵权责任或不当得利或恢复原状而非缔约过失责任。  相似文献   

14.
由于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部分结论已经不能解释现实了。但是这丝毫不影响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地位,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全面阐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根据实际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不仅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解释力,而且能够使我们的经济建设获得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教师聘任制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但是,目前高校教师聘任制尚有许多问题,突出表现是:聘任合同的性质尚未澄清;聘任的依据、程序和监督以及教师权利的救济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尚未形成法律机制。完善教师聘任制,应依法规范高校教师的聘任工作,摒弃教师对学校的行政依赖关系,将工会组织对学校聘任行为的监督法制化,建立健全教师权利的法律救济措施,确认聘任争议的可诉性。  相似文献   

16.
物权习惯法作为保证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秩序稳定的民族习惯的一个部分,也是物权人在行使物权的过程中免除他人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一种保障性规范。物权习惯法通过大量不成文的规定可以引导少数民族人民应当从事或是禁止何种行为,这体现在物权习惯法具有法的一般作用,主要是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强制人们进行财产的流转即物权变动行为。我国对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调查始于建国初期,其涉及我国各民族的物权习惯法,譬如所有权、使用权、租佃等内容,但至今无论在物权立法还是司法领域,少数民族地区物权习惯法的内容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这对物权习惯法实际作用的发挥产生阻碍。于此,对我国当下物权习惯法的系列法律问题有必要深一步地进行研究,首先对我国物权习惯法的基本理论和缘由进行阐述,其次对我国物权习惯法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当下物权习惯法的系列问题和相关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7.
行政审判独立性问题是我国现行行政审判体制存在的诸多问题之一。行政审判独立性的缺失,不仅会影响行政诉讼法的贯彻实施,制约行政审判职能作用的发挥,还会损害司法权威和公正的形象。针对行政审判独立性缺失进行分析,讨论以建立行政法院模式作为解决之策的可行性。通过确立行政审判独立性的价值因素,对行政审判体制改革做一些在司法改革背景下的制度思考和导向指引,以实现实质性的解决行政争议,保障当事人合法利益和权益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The fact that education is, and must be, a process of enculturation for those being educated gives us some, but by no means enough, guidance as to what we would expect to see going on in our schools. For given that ou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re part of our culture and, given that anything that is part of our culture will transmit cultural messages, if we put children in school and let them play all day, or simply asked teachers to explain their hobbies to the children, then some processes of enculturalisation would be going on. But no one with any real concern for either our children or their education would think such things fulfil a proper role for schools. Certainly if, as Arnold thought, education is a question of passing on, or trying to pass on, the features from our culture that we value, then any such reliance on random processes must be ruled out. Instead we have to select those aspects of our culture which we wish our children to partake of and insist that our educational establishments make sustained and intentional efforts to ensure such participation.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契约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大学组织,把大学视为一个准合约,在绝大多数产品和大部分要素已经进入市场的状态下,进入大学组织的一部分要素基于自由谈判和契约,另一部分基于命令体制.准合约的现状规定了合作剩余的索取权和控制权分布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组;密集使用高级人力资本,以及谈判力分布因人力资本专用性强度的变化相应变化,导致大学治理结构也有其自身特征:剩余索取和剩余控制权不对称以及两权更分散分享.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新世纪以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赋予了学校一定的课程开发权,但整体来看效果不尽如人意。而近年来京、沪、浙等地在课程政策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推动了学校层面的课程改革,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的课程改革先进学校。他们调整地方课程计划、协调课程运行、改革评价方式、扩大学校的课程权限,协同建设学校课程资源等,为学校课程改革提供了空间支持、权力支持、资源支持、能力支持和方向引领。这表明地方课程管理的政策供给是制约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地方课程政策推动学校课程改革,要赋予学校课程建设的权力和空间,对学校课程权限的规定要具体、明确,要规范地方的课程管理行为。应制定和颁布国家课程管理指南、地方课程管理指南和学校课程管理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