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抓拍力提起采访,许多人便会想起如何提问如何记笔记,而一些经验书富的记者总是充分运用眼的功能,把“笔下生花”的功夫用在眼睛的抓拍上,使新闻更加生动,更加真实。我们谈抓拍,不是说用照相机、录像机等工具拍摄,而是指用眼睛采访,学会像摄影记者那样为运用形象语言而善于捕捉恰当的画面。眼睛好比摄像机的镜头,大脑好比储存信息的录像带,思维好比编辑机。通过眼睛的观察和大脑的感知,然后用笔把眼睛观察到的各种形象准确、生动、传神地再现出来,这个过程就是文字记者抓拍的过程。观察的越细,感知的越深,新闻报道就越鲜活…  相似文献   

2.
朗读健身     
吕颖  奂生 《出版参考》2007,(5):25-25
朗读和看书不一样,看书只通过眼睛把信息传递给大脑,而朗读则通过口、眼、耳三种器官与大脑“联网”,效果比光看书要强。  相似文献   

3.
<正>新闻现场的观察采访,是记者大脑的感觉器官所进行的五官和思维同时运作,记者的眼睛在采访中具有主导的作用,记者要进行主观感觉与客观现实形式的相一致的现场采访。在采访过程中,现场观察采访属于新闻采访方式是新闻记者采访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要求新闻记者在采访现场仔细观察了解现场,找到新闻采访的重点和发光点,继续寻找更多的新闻事实,利用敏锐的思维去挖掘新闻事实,以便能够清楚,准确和生动地进行新  相似文献   

4.
一名优秀的记者,一定有一双敏锐的“新闻眼”。记者的眼睛不同于普通人的眼睛,在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新闻,但是这种新闻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的。只有主动用新闻视角去观察、评判,才能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可见人们所说的“新闻眼”是一双不同寻常的眼睛。而这双不同寻常的眼睛应具备两种功力,一种是透视力,一种是前瞻力。这就是前者用独特的眼光剥去事物的外表,发现真正的新闻内涵;后者是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过程和结果有较为准确的预测和估计。  相似文献   

5.
什么叫视觉采访?简言之,就是用眼睛采访。眼睛的功能是看东西,这是连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但是怎么看,这里头却大有学问。记者在采访时,要善于把自己的眼、耳、口、鼻、舌、身等人体的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为采访服务。在这些感官中,在大脑的支配下,眼和口最重要。直面采访,主要是面对面通过口头提问来进行的;视觉采访,则是要发挥眼睛的作用。有时候,视觉来访是和直面采访同步进行的,比如在访问时,不仅口问,而且眼看。但更多的时候,视觉采访是独立进行的,随时随地都可以观察周围的事物,不访问的时候,眼睛也可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色彩的构成与电视荧屏色彩 现代物理学证实,色彩是光刺激眼睛再传到大脑的视觉中枢而产生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在当今电视制作的先进设备作用下,几乎毫无损失地得以还原。呈现在人们眼中的无限色彩,是电视相比其他传媒的技术优势。因此,制片人、编导、美术师和场景制作人利用色彩的还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是一个"图像拜物教"的社会,各种各样的视觉文本刺激着我们的眼球和大脑,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种视觉文化现象,学术界由此展开了各种层面的视觉文化研究。本文从视觉文化的一个侧面横切,以人的感觉器官眼睛即观看为出发点,分析电子监控设备是单纯的人眼延伸,以及延伸背后所隐匿的权力规训。  相似文献   

8.
想象,对我们人类来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领。从我们出生开始记事起,感觉和记忆就开始存储关于这个世界的印象和信息,比如对某种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的观察和认识。想象有如心灵的眼睛,通过这双眼睛把你的感觉经验组织起来,产生某种抽象的概念或图像。  相似文献   

9.
华南虎照骗局给予新闻业者和受众的强烈警示是:限见非实;在魔术般的世界里,眼睛的可靠性越来越低。要接近真相,必须时时启动大脑的引擎!  相似文献   

10.
记者在采访中,要想获得新闻报道所需的事实,一靠嘴巴,用嘴巴提问;二靠眼睛,用眼睛观察,缺了哪一个都不行。有时候,眼睛的功能和作用甚至比嘴巴的功能和作用更大、更强。一个记者的观察能力如何?是明察秋毫,还是见怪不怪,是眼观六路,还是目光短浅,直接关系到他能否写出有力度、有深度,既生动又形象的好新闻来。因此,观察必须讲究方法。一、观察人物,视其表情  相似文献   

11.
赵卫平与他的植物娃娃刘青去冬今春,一种包装精美、新颖可爱的“植物娃娃”悄然上市,并很快风靡北京。那些造型各异的卡通形象,有博士、圣诞老人、小老鼠、小猪头、小猫头……,圆鼻子、圆眼睛、大脑袋、小红唇,见者无人不爱。商场的礼品部及一些花店、礼品店的柜台上...  相似文献   

12.
记者在采访中,要想获得新闻报道所需的事实,一靠嘴巴,二带眼睛,嘴巴和眼睛在采访中相辅相成,缺了哪一个都不行。有时候,看比问更重要,更能抓住新闻。观察,是新闻采访时必备的功夫。一、观察人物表情,抓住他的一举一动  相似文献   

13.
季翔 《新闻三昧》2003,(4):23-23
一个好的记者,首先是个“观”者。这里的“观”,是指“观察”。新华社原社长穆青针对一些记者在采访中“不带眼睛”,或带了眼睛没有好好观察的现象,要求记者要“学会写视觉新闻”。有不少同行认为上述主要是对报刊和广播记者而言,电视记者由于必须现场拍到图像,因而肯定是观察了的,用不着“学”。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先来温习一下新闻学中“观察”的概念:观察是指记者对客观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借以了解客观世界,搜集和印证新闻写作的一种  相似文献   

14.
好的新闻是“看”出来的。这里所说的“看”,有别于读报的“读”,它特指用眼睛去直观地看,所诉诸的是感官的刺激与反应。眼睛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感受外在世界的色彩、光线与线形,把它们传输给大脑中枢,并通过简单经  相似文献   

15.
鱼是促进智力发育的首选食物之一。在鱼头中含有十分丰富的卵磷脂,可增强人的记忆、思维和分析能力,并能控制脑细胞的退化,延缓衰老。鱼肉还是优质蛋白质和钙质的极佳来源,特别是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对大脑和眼睛的正  相似文献   

16.
准确、生动的新闻报道从哪里来?当然要从现实生活中来,要从新闻现场挖掘出来。记怎样发现生活中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呢?答案并不神秘,优秀的记有一双像侦察员一样敏锐的眼睛,这双眼睛比一般人更勤于观察,更善于观察。正是有了这样一双眼睛,记才能不断发  相似文献   

17.
作为化工生产的眼睛和大脑,仪表系统的正常运行是化工企业连续生产的前提和保证。总结多年的仪表运行维护经验,对仪表常见故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措施。对化工仪表维修工及仪表技术人员在仪表的日常维护中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科技档案》2005,(1):22-22
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生物识别技术,但科学家们发现,人体上的“身份证”不仅限于指纹,在眼睛、嘴唇、大脑、血液等各部位都有“身份证”。  相似文献   

19.
健康新知     
《中国新闻周刊》2011,(44):91-91
好消息 多吃蛋白质能保持大脑清醒 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蛋白质含量较多的食物有助于保持大脑清醒。发表在新一期《神经元》杂志上的报告说,他们监测了实验鼠在摄入不同食物时大脑中一种特殊细胞的变化,该细胞分泌一种名为“下丘脑泌素”的物质,能刺激肌体保持清醒和活跃。  相似文献   

20.
实践教学意味着什么--在清华大学上新闻采访写作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闻学教育训练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大脑,更要训练学生寻找故事的嗅觉、观察细节的眼睛、聆听语言和各种声音的耳朵.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讲授,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引入了"学在路上"(Learnjng onthe road)这个教学理念,即所谓"大篷车式新闻学课堂".通过实战训练,学生学习的写作不是玩文字游戏,不追求语言的雕凿、做作;他们在真实的世界采访真实的故事、接触真实的人物、学习真实的本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