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蒲松龄是清代文言小说的巨匠,他孤傲正直、清贫自守,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有一次,知州毕际有邀请一个尚书和蒲松龄到他家做客。宴席上,那个尚书提议饮酒作诗,但必须“三字同头,三字同旁”。毕际有是东道主,他见蒲松龄和尚书分坐在他的左右,便首先吟了一首:“三字同头左右友,三字同旁沽清酒;今日幸会左右友,聊表寸心沽清酒。”  相似文献   

2.
清朝时,侍郎毕际邀请《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和一个尚书到他家做客。宴席之上,尚书提议饮酒对诗,要求“三字同头,三字同旁,韵脚不限”。毕际是东道主,他见蒲松龄和尚书分坐在他的左右,便首先咏了一首:“三字同头左右友,三字同旁沽清酒,今日幸会左右友,聊表寸心...  相似文献   

3.
历来对王渔洋被罢官有不同的看法。本文根据康熙朝皇权斗争的史实,认为由于王渔洋与皇太子允祁有密切关系,在康熙着力打击皇太子势力时,借“王五一案”罢了他的官。  相似文献   

4.
卞哲 《现代家教》2000,(12):58-58
清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家乡淄川县,有个王大官养了一个叫金彪的独眼打手异常凶恶。一次,他听说柳泉居士蒲松龄博学多才,诗写得好。便托人上门求赠诗一首,以表示自己“风雅”。蒲松龄微微一笑,取过文房四宝,提笔赋诗一首:  相似文献   

5.
列名"金台十子"之中的田雯虽盛有诗名,且以诗学传家,但他的诗论历来却不引人注意。这主要是因为他追趋王渔洋而未形成个人的特色。他的诗学观念在很多地方都与王渔洋桴鼓相应,是王渔洋推崇宋诗风的积极应和者,而且他毕生都保持着对宋诗的喜好。从他的诗论可以看到康熙间诗学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6.
<续金瓶梅>第53回有"扬州府王推官",从这个"王推官"的籍贯、仕历、才学,可断定这个"王推官"为清初著名诗人王渔洋(士祺).丁耀亢、王渔洋还在1654年同时给张缙彦的诗集作过序,这段经历罕为人知,这样不但可以考见丁耀亢与王渔洋的关系,而且还证明了<续金瓶梅>成书于1661年.  相似文献   

7.
到了王渔洋时代,士人心中又逐渐横亘起尊唐与宗宋对垒的审美心理之障。王渔洋并不是象一般文学史家所定位的那样尊唐,而是在试图以自己的理论重新锁定唐宋诗人的价值。"神韵"一语从盛唐以来就一直被诗人学者所关切,宋、元、明、清各代学人均表现出对其内涵的揣测与充实。王渔洋毕其一生,一方面以其真情投入,一方面以其气势宏大,从而再造了神韵,以至于被后人称为"神韵说"。今天回过头来看他的理论有得有失,历史印迹宛然。  相似文献   

8.
王世正,亦名士祯,(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新城人(今山东省桓台县)。清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由杨州司理累官至刑部尚书。谥文简。善古文,兼工词,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朱王。著述甚多,有《带经堂集》、《渔洋诗文集》、《精华录》、《精华录训纂》等数十种。尤以《渔洋诗文前后集》风靡一代,其政绩为诗名所掩,世人多称其为王渔洋,而鲜知其为王世正者。  相似文献   

9.
王士禛(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人。顺治十五年进士,出任扬州推官,后升礼部主事,官至刑部尚书。康熙四十三年罢官归里。乾隆间补谥文简。有《阮亭诗钞》十七卷,《带经堂全集》九十二卷,《渔洋山人精华录》十卷。王士禛于康熙时为诗坛领袖。“执吟坛牛耳者几五十年”,论诗则以“神韵”为宗。《四库全书总目》云:“当康熙中,其声望奔走天下,凡刊刻诗集,无不称渔洋山人评点者,无不冠以渔洋山人序者。下至委巷小说,如《聊斋志异》之类,士禛偶批数语于行间,亦大书王阮亭先生鉴定一行,弁于卷首,刊诸梨枣以为荣。”王士禛在其时诗坛上之所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除却政治方面的原因,主要由于他的神韵说及诗歌创作实践有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渔洋、蒲松龄、赵执信是山东淄博境内清初时期的三大诗人。在七言律诗组诗的创作方面,他们都从唐朝杜甫的诗歌艺术中汲取了营养。王渔洋的《秋柳四首》,在用韵方面对杜诗《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曲江二首》等有所摹拟。蒲松龄的《九日同如水登高,时定甫欲北上》四首,其用韵情况完全不出杜诗《秋兴八首》。赵执信的《山行杂诗四首》,在用韵方面与杜诗关系不大,但在结构方面学习了杜诗。杜律单句末字能做到三声轮用,《秋柳四首》单句末字能做到两声轮用,《九日同如水登高,时定甫欲北上》单句末字能做到两声轮用并有三声轮用的,《山行杂诗四首》能做到两声轮用还有一声到底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清初诗宗"王士禛《十种唐诗选》是依据他人选本(主要是唐人唐诗选本)删纂而成的一部综合性唐诗选本。在康熙四十七年该选便已"风行天下、供不应求",由于四库馆臣的偏见,该选逐渐被后世忽视。《十种唐诗选》价值巨大,在选诗上也有鲜明特征。该选对唐人唐诗选本的选录略重于对(蜀)韦谷、(宋)姚铉两人选本的选录,对古体诗的选录略重于对近体诗的选录。整体上体现出王渔洋高超的鉴别能力,也反映出王渔洋自我的鉴定取舍。  相似文献   

12.
王士祯(1634年—1711年)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举进士,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清初文坛上,王士祯是一个负有盛名,影响很大的诗歌理论家和诗文作家。他的诗论有《渔洋诗话》,以及散见于《居易录》《香祖笔记》、《分甘余话》等杂记中的论述,后由他的门生张宗楠纂集为《带经堂诗话》。 王士祯论诗标举“神韵”。《池北偶谈》云:  相似文献   

13.
传说有一个县令,姓乌。他年轻时即为官,十分骄傲,听说当地名士蒲松龄学问过人,他感到很不服气。有一次,乌县令邀一批乡绅叙饮,同时也请到了蒲松龄。席上,乌县令乘着酒兴,出了一个上联:"二人土上坐"要蒲松龄对下联,蒲松龄当即对了下联:  相似文献   

14.
学界研究王渔洋《唐贤三昧集》往往比较关注王渔洋自序及姜宸英、王立极两人的序,但对于《唐贤三昧集》的几种笺注本中增入的几篇序跋却缺少关注,而这几篇序跋对理解清初“诗坛圭臬”王渔洋的《唐贤三昧集》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克服学界以往偏颇,对这几篇相关的序跋给予解读与重视。  相似文献   

15.
今人汪宗衍先生《读清史稿札记》一书中有《王士祯一史前后三名》一篇文章,说《清史稿》前后条例不贯,王士祯(1634—1711)一名有三种叫法,又说“与其名字谥号计之,近十称矣。”计汪文所说王士祯的字号共有九个:阮亭、士祯、士禛、士正、文简、贻上,渔洋、新城尚书、带经堂(依出现先后为序)。其实王渔洋的名字还有“士徵”,别字则有“子真”“豫孙”,别号又有“香祖”“桐花”“三绿”等,以下依名字、封谥、别号来分述由来。  相似文献   

16.
王渔洋喜欢删纂唐诗选本。在其删纂的十部唐诗选本(合为《十种唐诗选》)中,《才调集选》较为特殊。王渔洋《才调集选》是对后蜀人韦谷的唐诗选本《才调集》进行的删纂。考察王渔洋《才调集选》对韦谷《才调集》的删纂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王渔洋与韦谷二位不同朝代诗人眼中的唐诗面貌,这对于古代诗学及选本学研究均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在其《小说旧闻钞·聊斋志异》条下说:“王渔洋欲市《聊斋志异》稿及蒲留仙强执路人使说异闻二事,最为无稽,而世人偏艳传之,可异也。”设鲁迅先生所批评的王渔洋“欲市《聊斋志异》稿”,其说现在亦很盛。为澄清事实,本文为之一辨。王渔洋千金买《聊斋》,其说由来已久。最早,可见于乾隆丁亥三十二年(一七六七)的《聊斋志异》十八卷本。当时,横山王金范任职长山县令,他根据流传于周村的《聊斋志异》抄本,分类编选了《聊斋志异》十八卷本。书成后,由长洲宋默庄给写了《跋》,其中说:“《聊  相似文献   

18.
吴嘉纪诗歌"渐失本色"问题在清代就一直是众多诗家、学者争论的焦点。对此问题,今人亦有不同的看法。从王渔洋所指的"本色"内涵及吴野人的为人、为诗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野人未失"本色"。尽管王渔洋的"渐失本色"说并非客观公正的评价,但却道出了吴野人生存方式和创作心态上发生变化的事实,并且对我们研究吴嘉纪乃至整个遗民群体在时代大背景下的心态变化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王翱是明朝英宗皇帝的吏部尚书,是当时有名的贤臣。他一生勤勉、正直,襟怀坦白,为朝廷办了许多大事。为了表彰王翱,英宗打算给他更多的封赏。主管赏罚的官员对英宗说:“王尚书憎恶奢侈豪华,多赏钱财对他也没有什么用。依臣之见,不如赐给他的子孙一个功名,也算是对功臣后代的勉励吧。”英宗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便点头同意了。第二天,英宗皇帝传下圣旨,加封王翱的第二个孙子为监生。监  相似文献   

20.
典故选释     
曹丕死后,曹姓皇族的权势逐渐衰微,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握国家的军政人权、威压皇帝,逐渐露出篡夺的野心。曹髦上台时,还是个小孩子。他眼看着大权一天天被削弱,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愤怒了,就把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找来,向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