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年前,7月的一个闷热深夜,我的丈夫马克去世了。那时他24岁,风趣、机敏、一头浓密的棕色头发向额后梳理着,非常潇洒。他爱我,对此我深信不疑。在我保存的照片上,他总是一副诙谐的神态,仿佛刚同谁开过玩笑似的。他去了,在我们结婚九个半月后他永远地去了。就在看到他死亡证明的那一时刻,我一下子懵了。我没有丝毫的心理准备。任何人也不会有这样的准备,因为不幸并非有计划的旅行,它是无尽的寂寞与孤独。人们问我,“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吗?”“谢谢了。”我回答说。我不知道说些什么来感谢他们。但无论怎样,谁都无法阻止死亡…  相似文献   

2.
马治权的一幅很大的书法作品悬挂于我家的客厅。我的家来人多,三教九流都有。凡客人来我就说——书法同别的艺术一样都透着时代的影子,现在的书法大多奇怪,这是必然的。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所追求的东西,我们在生活中被浮躁的情绪骚乱得太多太久,渴望高尚与平和,而书艺上,也正需要一种清正之气。正是基于这般的认识,当我在偶然的机会里看到了马治权的作品,就十分兴奋,第一回主动向他索要,索要了又高悬客厅。我家的客厅从来不挂他人书法作品的,挂了马治权的字,每日一抬头即见,它给我总体的感觉是静温。我家的房子小,生活芜杂…  相似文献   

3.
天性 一天,早年在工厂时的同事,通知我,让我周日到阳光家园聚会,离开单位30多年了,我根本想不到他们会约我去聚会? 我问他:都是些什么人? 她说:当年我们车间团支部的团员。  相似文献   

4.
离我们最近的这100年,沙化得厉害,生态保护、绿色和平各种来自知识界和民间的声音不绝于耳,江河断流、水源污染、沙尘暴,人居住的环境显然是愈加恶劣的,“自然”这个概念也日益在字面上有了些风干的意思,设想从人群中随意挑出两个不同年龄的人,一个80年代中期的中学生,一个90年代中期的中学生,设若五年后再挑出一位21世纪10年代的中学生,三位对“自然”这个名词的个人解释决不会相同。  相似文献   

5.
朗德寨晨思     
我是被高亢的雄鸡叫声唤醒的,醒来后才觉察到整个山寨都已沉浸在此起彼伏、远近交替、高低错落的雄鸡音乐会里。我的心被震撼了,因为我觉得这阵势好象来自几个世纪以前,因为我已久久没有听到清晨的鸡鸣了──而且不受一点污染的清亮、不受一点干扰的自在。同伴都还在梦中,可能是他们在昨天晚上的歌声中喝得太多了。昨晚为我们一行设的晚宴让我领略了苗家的盛情,单说那两位苗家少女以歌劝酒就让人难以却情。一位姑娘告诉我,她唱的歌“还不够100首”。幸好有老支书保护我,每次我只是沾沾唇而已,就象入寨门之前一样,否则,我在10分钟…  相似文献   

6.
妈妈的礼物     
罗纯 《世界文化》2013,(11):F0002-F0002,1
我是在一个小镇子上长大的,从小学到我家,只要步行十分钟。在还不算久远的那个年代,孩子们都可以中午回家吃饭,有妈妈们在家等着他们。对今天的孩子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奢侈,但那时的我并不这样觉得。我理所当然地认为,当妈妈就是要做三明治、要看孩子画画、要陪着孩子做作业。我妈妈非常聪明干练,在我出生之前她有自己的事业,早晚也要回归职场,但我从没怀疑过这位职业女性竟会在我上小学那几年,几乎天天陪我吃午餐。  相似文献   

7.
我清楚地记得,燕子到我家来寻求拼居,那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开头只是来了两只燕子,它们飞进我家的小院之后,首先在我家的小院子里飞来飞去地观察踏勘了大半天,把我院子内的每一个角落都仔仔细细地打量踏勘过了,  相似文献   

8.
从前,我的丈夫鲍勃和我总是在早晨一边喝咖啡,一边闲聊天。在白天,我们相互打电话;晚饭后,在沙发上蜷做一团,仍有说不完的话语。女儿问世后,我们的交谈内容转变成有关婴儿的话题,什么奶瓶子呀、打嗝呀、抽鼻子呀、微笑呀等等。我们先前的那些没完没了的话题——电影、人、感情等再也不见了。我问我的朋友,最后一次像青年人那样和自己丈夫交谈是什么时候,他们大多数都记不清了。难道有了孩子就告别了有意义的青年人的交谈了吗?不一定。加利福尼亚太平洋医疗中心的家庭理疗主任夏皮罗告诫人们:忙忙碌碌的父母经常丢掉先前的那种密…  相似文献   

9.
1994年6月7日下午,原文化部部长、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的王蒙和夫人崔瑞芳在住宅热情接待了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代表团的客人。团长团伊玖磨先生对女主人说:“你饭菜做得很好。下次有机会请你们到我家来品尝。”“请你们到时一定来赏光。”团长夫人微笑着叮嘱。“谢谢。下一次,一定。”王蒙夫妇连忙答应,接受了他们的盛情。席间,主人和客人都满怀敬意与惋惜的心情,提到已去世的前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著名作家井上靖先生,他生前访华时曾到王蒙家里作客。“井上先生一直想着中国。”团伊玖磨缓缓地说,“他最后一部小说也是写中国的——…  相似文献   

10.
国语探源     
李志超 《寻根》2003,(2):87-89
外国人看汉语汉字很奇妙,其实中国人自己也并非都十分了解,除了专家,一般人也没有深入考察的必要。我不是汉语言文字专家,只是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领域作了些探索,因而涉及古代语文,稍有所得。科技是全部文化的基础。古人做的科技探索最能反映他们的思维特征和历程,这种特征信息保存在古文献中,而现存的古文献只是文字的集合。历经三千多年,汉字的形音义有很大的变化。好在中国与外国不同,五千年文化史没有中断过,一直连续发展。因此,现在我们能有很充分可靠的史料供作科学化的研究。我们在这里仅对一些最常用的字和词的上古源头…  相似文献   

11.
蛤蟆塘纪事     
1蛤蟆塘是湿地里的一个小湖泊。雨季来的时候,小湖壮得像大水牛,旱季水退,小湖瘦得像蛤蟆,当地人就叫它蛤蟆塘。沿蛤蟆塘往南不到两里是县城,我家就住县城小镇上。因为离得近,小镇人常去蛤蟆塘。正因为离得近,小镇上的许多故事就和蛤蟆塘纠缠在了一块儿。我家也不例外,我父亲和我妈的故事都没有离开蛤蟆塘,蛤蟆塘成了他们故事里的另一个角儿。  相似文献   

12.
苏音 《世界文化》2002,(6):9-10
你是否曾藏有一个价格标签,这样你的配偶就无法了解你究竟花了多少钱?或者将你的购物单藏起来不让你的孩子们看到?或者将自己曾为别的异性所吸引的隐情秘而不宣?世界上的每位婚姻顾问都会告诉你:诚实是夫妻关系中最牢固的基础。近年来美国的离婚率始终在42%左右徘徊,我们开始好奇,美国的婚姻状况究竟如何?于是,我们跨越大海来探询美国的已婚夫妇,他们在内心里都保留了什么秘密,以及他们向对方都坦陈些什么。  相似文献   

13.
楚庄 《寻根》2007,(1):103-103
关于“姓从何来”问题,我以为我家有一桩可述之事,即我家“楚”姓的来源。我父亲楚图南,曾多次和我提到“楚”姓的由来:我家祖上原姓“盛”,我的曾祖父盛毓兰,在童年时因战乱由临安(云南建水)逃难,同行者另有一少年同伴,在颠沛流离中互相扶持。但凶年饥岁,老弱转乎沟壑,同行少年中途死亡。当逃难时,两童子都背着祖宗牌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黄兴涛 《寻根》2006,(4):41-46
在日本近代汉字新词传入中国的过程中,除了中国驻日外交官、考察者和游历人员自身之外,日本人有没有直接参与这一面向华人的传播过程呢?如果有,这一过程开始于何时?他们都做过什么,对于他们的传播业绩、意义又该如何估计?这是我近年来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最近,又读到一些相关的资料,故在此特以札记的形式将该问题明确提出,并略作分析,以供同道学者进一步研究时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音乐家在国际乐坛上的争光露彩近年来大有人在,无论是声乐、器乐、指挥,乃至作曲诸项,都有艺压群芳、让西方人心服口服的华人翘秀,其势头颇引人瞩目。应当说,这些音乐骄子大都脱颖于各种国际音乐比赛,是一枚枚或金或银的奖牌肯定并扬起了他(她)们的声名。那么,他们何以成名,以及成名后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呢?以下,我们介绍几位现旅居海外的中国年轻音乐家,他们都是当今世界乐坛上的佼佼者。 大提琴翘秀——王健 王健的音乐经历颇似马友友,同样是早早学琴,早早登台,早早被名家相中扶掖;同样读过哈佛大学、朱丽亚音乐学院;也同样是签约世界顶尖大唱片公司并完全凭演奏而出道扬名。正因此,所以有人把他称作是“第二个马友友”。 1968年12月26日,王健出生于西安的一个音乐家庭,后全家迁至上海定居。他的父亲王树棠是一位大提琴演奏家和教育家,遂成为他的第一位大提琴老师。4岁,王健的个子还不如大提琴高,便已经开始在父亲的指导下习乐习琴。“在拉正式的大提琴之前,我是将一把中提琴支在地上当大提琴来拉的。所以,练了一段后,有人从我家门前经过,还以为是谁在拉中提琴”。王健回忆道。 1978年,IO岁的王健考人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学琴。由于音乐天赋超常,琴拉...  相似文献   

16.
论对人的尊重张岂之我的一位在某方面做负责工作的朋友,有一个很好的工作习惯:凡是因为重要公事而给他写信,他和他的秘书总会给一个答复。因此,别人有建议有批评意见都愿意跟他说,他对一些情况的了解也就比较深切了。在我的印象中,我的这位朋友对人是很尊重的,别人...  相似文献   

17.
正苔菲(1872—1952),俄罗斯著名的侨民女作家,俄国白银时代的"幽默王后",原名娜杰日达·洛赫维茨卡娅,出身于贵族门第,家族艺术氛围深厚。她的父亲是一位律师兼演说家,幽默风趣之名远扬。苔菲文中之"笑"大概承袭自他。家中五姐妹也都与文学有着不解的缘分。比如苔菲之姐米娜·洛赫维茨卡娅是20世纪初俄国文坛的著名诗人,两次获得普希金大奖。其他姐妹也都擅长戏剧和诗歌创作。少年时的苔菲大多数时  相似文献   

18.
暮秋 《世界文化》2005,(2):30-31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家就装上了电话,这在我们那一带是最早的。时至今日,我仍旧能清楚地记得那台固定在我家楼梯口处墙壁上的被擦得闪闪发亮的老式电话机,它的听筒挂在一侧,泛着明亮的光泽。因为当时我还太小,够不着电话,所以,只要妈妈对着电话说话的时候,我都会着迷似的静静地聆听。  相似文献   

19.
狱友记     
正"面包和水",小时候我曾看到一部动画片,里面的囚犯都穿着黑白条的狱服,身上拴着铁链子在做苦工,我跑去问爸爸犯人们吃什么,这是他给我的回答。好多年了,我都以为犯人就配吃干巴巴的冷面包配白开水,谁让他们是社会的渣滓呢?他们一定都穿着巨大的外套,从来不刮胡子,一口大黄牙上还有闪闪发光的金属片,随时准备拿出巨大的棒棒糖来诱拐小孩儿。坏蛋脸上都像贴了标签一样,只要你靠近这样的怪物,立刻就能感受到他们身上的危险气  相似文献   

20.
上个世纪初,草台班子出身的女中音歌星娜杰日达·普列维茨卡娅以其低沉迷人的歌喉使俄罗斯帝国上下为之倾倒,沙皇尼古拉二世两度欣赏了她的演唱,竟然感动得热泪潸潸,有些歌迷竟宣称:要是听不到她的歌声,我就不想活了。这样一位备受宠爱,享誉国内外的女歌唱家于1938年侨居巴黎时,竟被法国当局以普氏参与前苏联谍报机关在巴黎绑架白军将领为由判处20年苦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