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的成语来源久远,含义深刻,同学们觉得难以理解,更难以记忆,虽然下了大量工夫,但收效不大。究其原因,是学法欠佳。现介绍几种理解成语的技巧,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一、添加成分法成语最大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因此,有些成语的意思不易让人明白,以致让人误解、误用。在理解这类成语时,我们不妨在它上面添上某些成分。如:不可理喻———“理”和“喻”易误解为“理解”和“明白”,以致把它当作“不可思议”来使用。如果在它上面添上词语,变为“不可(以)理喻(之)”,那么它的正确含义“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态度蛮横,不讲道理”就很好地…  相似文献   

2.
怎样教成语,不断提高理解和识记成语的效率呢? 1.抓住关键字词,掌握整体意义。成语有固定的字数,每字都有一定的意义。有的成语只要了解、掌握了它的关键字义,它的整体意义也就容易理解、识记了。如“张冠李戴”,关键是掌握“冠”的词义,明白“冠”是帽子,就明白了成语的整体意思是:把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 2.掌握组词特点,注意配合关系。成语是由不同的词组成的,词与词的配合形成一种关系。有些成语掌握了它的组合特点就便于了解它的整体意义。由同义词组合而成的,弄清一组词的意义就能理解它的整体意义。“一心一意”,一个心眼儿。“一心”与“一意”同义。“精打细算”,形容计算得极其精细,“精”与“细”、“打”与“算”同义。“家喻户晓”,形容人人都知道。“家喻”与“户晓”同义。  相似文献   

3.
成语是群众在长期生活中习用的固定词组或短句。学生经常会听到成语、读到成语,还会向老师问到成语。如果恰当地使用成语,可以使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炼。一、如何理解成语的意义1.成语是固定的词组或短句,要理解它的意义,就要理解构成它的各个成分。有一部分成语,可以在逐字理解的基础上来理解它的整体意义。例如:似是而非、理直气壮、地大物博、一唱一和、异口同声。因为成语是长期沿用下来的,所以,有的成语中的一些字词保留了古代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要着重理解这些字词在成语中的含义。如:不速之客(“速”是“邀请”,不是“快”),短兵相接(“兵”是“兵器”,不是“战士”),同舟共济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初五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 ,将句子“征于色 ,发于声 ,而后喻”中的“喻” ,注释为“人们才了解他” ,这个注释是错误的 ,应注释为“(自己才 )明白”。为什么应注释为“(自己才 )明白”呢 ?其一 ,这句话与它前面的一句“困于心 ,衡于虑 ,而后作”属对偶性的排比句 ,它们在共同对文章的中心之一“经历忧患 ,使人生存发展”进行论述。既然是对同一个中心进行对偶排比性论述 ,那么 ,前一句中的“而后作”之“作” ,可译为“(自己才 )奋起” ,而与之相对仗的后一句中的“而后喻”之“喻” ,也就应该译为“自己才明白”。这里得说…  相似文献   

5.
物喻和理喻     
人们从形式上给比喻分类,一般分为明喻、暗喻(例8)、借喻(例6),特殊的有博喻(例5、11)、倒喻(例2)、缩喻(例6)、扩喻(例7)、反喻(例8)、互喻等,愚以为若从内容上把比喻分为物喻和理喻,更有利于理解比喻的表达效果。比喻可分为两类:以物喻物(或人)和以事喻事,姑且分别称之为“物喻”(或“简单比喻”)和“理喻”(或“复杂比喻”)。物喻的理解并不很  相似文献   

6.
成语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整个成语往往不是它的组成成分的意义的直接总和。因此,一般不能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二是成语的结构及其组成成分都十分稳定。因此,整个结构不能随意变动,各项组成成分也不能用别的东西替换。对有些成语,还须了解其来源,这有助于对成语的理解和正确使用。下面对本册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成语,逐一作出例释。 [哑口无言] 像哑巴一样没有话说。如:“特务们哑口无言了。”(《挺进报》)主谓结构,在句中作谓语、补语,与“张口结舌”“默默无言”“理屈词穷”意义相近。  相似文献   

7.
成语小乐园     
一、下面的字任意组合能组成五条成语。小朋友,你能找出来吗?试试看吧!人老下月定胜底捞涯天海人海角人山二、下面的字,我们用另一种思维去思考,也会得到一些有趣的知识。试试看,你能否从题中给出的内容想出一条成语来?(1)泵:(2)1243:(3)八分之七:(4)“一”7“”8:(5)加起来十一种颜色:三、先把成语填完整,再把所填的字按顺序连起来作谜面,打一动物。()针引线(!)上添花()冠禽兽披星()月()颜薄命()言巧语()苦连天()目了然()东击西()翻地覆()袖而去家喻户()四、把成语补充完整,再把填入的部分读一读,原来它们组成了我国的城市名。你知道这些城…  相似文献   

8.
“高屋建瓴”是一个较高频的成语,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时常遇到或用到它。关于该成语的意义似乎不存在争议,无论是字典、辞典、教科书,还是“百度百科”“360百科”等互联网媒体,都基本解释为“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都把该成语的比喻义解释为“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这个理解不存在问题,然而把其本义解释为“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这点于情于理都讲不通,值得商榷。本文从其出处、训诂入手,就其本义作探析和辨证,认为其本义应该是“下大雨时高屋倾泻瓦沟水”。  相似文献   

9.
答读者问     
问:什么是词组?什么是成语?怎样区别词组和成语? 答:词组是两个以上的词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能作句子的某种成分,但不能独立地表达思想的语言单位;成语是“现成话”的意思,它是—种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定词组。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区别它们: 第一,从意义上看:组成成语的各个成分在成语里都失去了它的独立性,整个成语的意义往往不是它的组成成分的意义的直接总和,因此,我们不能光从字面上来理解成语的意思。如“负荆请罪”是“认错赔罪”,的意思,“势如破竹”是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的意思,它们的真正含义都是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的。一般词组则不同,它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根据表达意思的需要,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律组合起来的;这种词与词的组合是暂时的,组成词组的词的意义在词组里仍然是  相似文献   

10.
俄语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它的高度的发展也体现在它的数量极为众多的同文(或近义)词和成语上面,例如仅意义指“内行、能手”的就有同义名词  相似文献   

11.
一、高考考点成语运用题在高考中属必考题,一般采用选择填空和选择辨析两种题型。其考查点往往落在成语使用不当的三个方面:(一)词义理解错误。对成语的词义理解错误,常由以下具体原因引起:1.理解记忆模糊不清。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分析:“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因为对成语的理解记忆模糊不起,句中显然是把它当成“首要”来理解,从而发生了误用。2.望文生义。例:古人写文章都是文不加点,今天的人读起来很吃力。分析:句中“文不加点”中,“…  相似文献   

12.
一、高考考点成语运用题在高考中属必考题,一般采用选择填空和选择辨析两种题型。其考查点往往落在成语使用不当的三个方面:(一)词义理解错误。对成语的词义理解错误,常由以下具体原因引起:1.理解记忆模糊不清。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分析:“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因为对成语的理解记忆模糊不起,句中显然是把它当成“首要”来理解,从而发生了误用。2.望文生义。例:古人写文章都是文不加点,今天的人读起来很吃力。分析:句中“文不加点”中,“…  相似文献   

13.
人们在使用成语时,大多用其比喻或引申义,而少用本义,但我们在成语教学中,应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成语的词义来源上、成语所蕴含的文化常识上。在浩瀚的成语中,学生误用成语的情况严重,主要有:一、望文生义例(1)杨万里的陈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有很强感染力。例(2)长城大酒店的情形则“差强人意”,随意走进8楼一间客房,屋内一股气味不说,掀开被子,赫然露出一条带洞的床单。辨正——①中“如坐春风”不可用发言者身上,它是比喻听者受到良好教育。②中“差强人意”,多指尚能使人满意。句中意思显然是令人十分不满意。二、反用其义例(1)上次帮…  相似文献   

14.
成语“不可理喻”的意思是“不能够用道理来使之明白” ,常用于形容某人态度蛮横 ,不讲道理。它与“不可理解”仅有一字之差 ,二者之间意思不同 ,用法也有异。稍有不慎 ,就可能用错。例如 :业主们对开发商的这种做法感到不可理喻 ,这时 ,在消协的调解下 ,开发商提出了同意对裂缝进行修补的办法 ,但业主们认为开发商缺乏诚意。(《柳州广播电视报》2 0 0 3年 2月 2 6日第 3版 :《盛庭苑业主双倍索赔案下周开庭》)上例中的“不可理喻”应当改为“不可理解”。因为 ,“不可理喻”的陈述或指称的对象只能是人。世界上只有人才存在着可不可以用道…  相似文献   

15.
明代哲学家薛碹以“物镜之喻”阐述心与理的关系,对心和理作了区分,被黄宗羲评论为“犹二之也”。但他实际上最终却是要达到心理合一的境界,实现超越的本体境界。他指出了心理不能合一的原因是气禀、人欲使心昏而理不能明,并提出了依靠“敬”的道德修养方法来实现心理合一。他更多地是从本体论的意义上强调心理合一。  相似文献   

16.
成语是一种长期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整个成语往往不是它的组成成分的意义的直接总和。因此不能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二是成语的结构和它的组成成分都十分稳定。整个结构不能随意变动,其组成成分也不能用别的词语替换。对有些成语,还要了解其来源,这有助于对成语的理解。辨析成语运用的正误,不要停留在成语的字面意思上,必须确实弄清成语  相似文献   

17.
成语是一种特殊的固定词组,它的显著特点是意义的整体性。这就是说它的意义往往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我们必须透过字面意义进一步理解,才能看透它的“真实面目”。只有如此,在学习和使用成语时,同学们才不会犯错误。看透成语“真面目”@米子 @卢尘依  相似文献   

18.
明代哲学家薛碹以“物镜之喻”阐述心与理的关系,对心和理作了区分,被黄宗羲评论为“犹二之也”。但他实际上最终却是要达到心理合一的境界,实现超越的本体境界。他指出了心理不能合一的原因是气禀、人欲使心昏而理不能明,并提出了依靠“敬”的道德修养方法来实现心理合一。他更多地是从本体论的意义上强调心理合一。  相似文献   

19.
许多英语成语来源于希腊神话,并且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里介绍产生于特洛伊战争(the Trojan War)的三个成语。 apple of discord,意思是“不和的根源”。说的是不和女神阿瑞斯(Eris)在某个婚礼中投下一只金苹果,上面写着“送给最美的女神”。结果引起神后赫拉(Hera)、智慧女神雅典娜  相似文献   

20.
谈成语     
成语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组成成分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大多数的成语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例如:“胸有成竹”、“草木皆兵”、“杞人优天”、“自相矛盾”等等也有一部分成语不是四个字的,例如“一窝蜂”、“一举手之劳”、“五十步笑百步”等等,但这只是少数。成语的结构和组成成分都是固定的,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更换或增减里面某一字词。例如,“千方百计”不能说成“千方万计”;“南腔北调”,不能说成“东腔西调”;可以说“一清二楚”、“七嘴八舌”,但是不能说“七清八楚”、“一嘴二舌”。成语中也有很小一部分在结构和组成成分上古今是有变化的,例如“四通八达”,古时是“四通五达”;古时说“看帆使舵”,现在说“看风使舵”。有些成语,它的几个组成成分习惯上可以互换使用,例如,“一发千钧”可以说成“千钧一发”,“同工异曲”可以说成“异曲同工”,调换后意义不变。还有些成语,在应用时,为了适应某种表达上的需要(如为了强调某种意思和照顾句子的节奏等等),有时也可以灵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