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干菊花     
格式塔美理论认为,审美愉悦是由于作家输入而储存在作品中的情感力的形势发生异质同构感应的结果。审美愉悦在阅读中即表现为阅读愉悦。阅读愉悦的基本形式是情感体验。只有当阅读的主体“披文人情”,敞开情怀,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自己从一个与客体有关系的主体转移到其自身上被把握,摆脱了任何客观现实的同一个主体”,才能进入作品的情感世界,得到阅读的愉悦。[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远”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有关审美距离的重要范畴.其审美距离义具体又分为两端:其一,主体与客体的现实时空距离,如谢榛、王十朋、祁彪佳等人所论之“远”;其二,主体之心与功利现实的心理距离,如陶渊明“心远”、欧阳修“心”之“趣远”.古人论“远”只分别关注到时空距离带来的特殊美感和超越功利的心理距离问题,却未将二者有机联系到一起,没有进一步意识到现实的时空距离是实现审美心理距离的条件.以“远”论审美距离,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山水画论;在山水画论中,“远”完成了从审美距离义到山水意境义的飞升.  相似文献   

3.
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人类特有的审美活动,它是主体人对客体世界的精神消费活动,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价值关系。这种消费方式和价值关系的形成根源于“自然的人化”。主体对客体的对象性活动,使主、客体双方造成了同步双向的“自然人化”,而且都是在主体的感觉和心灵中完成的。审美就是以“主体自然人化”的结果为纽带实现主、客体的相通融合,从而使主体获得精神消费需要的满足感即美感的活动。“美”就是主体因获得了美感而对消费对象作出的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4.
“游”是艺术主体与客体在澄澈清明状态下心与物的紧密结合,是心灵的由静入动的审美体验活动。“游”作为艺术思维的状态,是指审美主体通过强烈的情感、想象和直觉等活动,进入心醉神迷、物我消融,即心与目、物与我相互触发而又相互融为一体的审美境界,从先秦时代开始,中国古代文论家就充分认识到“游”丰富的内涵并加以挖掘,“心游万仞”“神与物游”“梦往神游”等便是对“游”的文学审美本质的生动诠释。  相似文献   

5.
魏晋六朝崇尚精神解放,表现为对长期以来儒教所规范的政治伦理人格的超越,以及在审美上对个体精神自由的崇尚,于是远离尘浊的自然山水成为人们向往自由的精神寄托之所。精神美与山水美同时被晋人发现不是偶然的,因为人们对精神美的观照往往企求外在感性化,而对于山水美的体验又趋向内在精神化。孙绰的“以玄对山水”重在确立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态度,而宗炳提出的“山水质而趣灵”、“山水以形媚道”、“应目会心”等审美范畴,则实现了自然山水的形质之美与人的精神之美的融合。中国山水画就是在这种以重神为核心的自然审美观和绘画理论的导引之下,凝铸成以诗为魂的审美特质和高情远致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6.
郑良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1):91-93,107
“林泉之心”从美学的角度理解,具有二个层次的内涵。一是抱着平等亲爱的心态,与林泉为朋。二是人情人性与山水的共鸣,移情作用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只要拥有发现山水之美的“林泉之心”,大可以不必隐逸到山水之中,在现实社会中同样可以获得山水之乐。郭熙的“林泉之心”就是美学中的审美心态,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7.
美是一种肯定性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是一种肯定性价值。美在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审美关系中生成,审美主体与客体具有内在的同构性,客体成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时,客体便具有了能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给主体带来精神愉悦的价值属性,美也就生成了,客体成为了美的事物。  相似文献   

8.
审美地掌握世界,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法,要求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作出审美的评断,从中获得审美愉悦”。读者是构成图书馆审美的主体,也是审美活动的主体,而图书馆则是客体,审美活动的对象。图书馆美学就是通过对图书馆建筑、环境、人际关系(工作人员同读者)的美学特征的研究,从而在图书馆的审美创造活动中,塑造图书馆物质形象和精神形象的美。  相似文献   

9.
宗炳“澄怀味像”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西方绘画史上重要的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美学的角度分析了其中“澄怀味像”的美学思想。“澄怀味像”概括了审美主客体的关系 ,把审美主体提高到了哲学的高度和美学的境界 ,并积极倡导表现自然山水的气韵之美。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真正意义的山水审美,直至汉末魏初时产生。两晋时期是山水审美逐步独立并成熟的重要时期。山水自然成为独立的审美客体需要审美主体具备一定审美心理与审美眼光,而发生于汉末、贯穿魏晋的"人的自觉"无形中满足了山水审美所需的主体条件。"人的自觉"在两晋时外现为对个体精神不朽和及时行乐的追求,追求自然人性与精神自由的人们开始发掘山水自然的审美意义。由此,将晋人发掘自我价值的心理与晋人山水审美实践结合,探讨两晋山水审美的独立与成熟过程,并从两晋山水诗序中捕捉此时期山水审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自然从未离开过人类的眼帘,古往今来,人们总能在自然中寻找到精神所需,但是,人们对自然审美价值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单一层面。如果从整体性的角度分析自然审美价值层次,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可将其分为:生命价值、生存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增生价值四个层次。充分认识自然审美价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能为旅游景点的开发和设计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作为“精神界之战士”的鲁迅,以“立人”为中心,倾其毕生精力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了深邃而独到的探讨,其锋芒直逼人的灵魂。他在对“人”的探索和创作实践中,吸纳前人的美学思想精髓,形成自己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然后又把这二者结合起来指导创作活动,使其作品特别是《阿Q正传》等,体现出复杂的美学蕴涵,凝聚着深邃广博的人学信息,让后人无法穷尽。  相似文献   

13.
审美活动是一种人类特殊的精神活动。它具有精神愉悦性、强烈的主体性和鲜活的感性等特征。审美是对人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是人的心理潜能得到自由释放的情感体验,是人的感性生命力的自由表现。  相似文献   

14.
茶文化是指整个茶事活动发展过程中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指广义茶文化中的"精神财富"部分。审美意蕴就是审美对象里面所包含的理性内涵。茶文化的审美意蕴是茶德精神的审美性内容和形象性表达。雅包括了正规、标准、规范及正直之意,是我们对美好、高尚而不粗俗的一种愿望和精神追求。中国茶是天然、健康的饮品,但最能表达它的显著特色是其具有超乎一切之上的人间情味和艺术韵味。  相似文献   

15.
在实际的审美活动中,美感心理是一个动态的发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因素相互协调,和谐运动,从而使主体获得独特的审美享受。而主体在这种感受美的活动过程中获得独特审美享受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主体精神的特殊活动过程,包含着独特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湖泊旅游资源大国,做好湖泊旅游资源的开发设计意义非同寻常。就本质而言,旅游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如何充分依托和开掘这些湖泊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项目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旅游活动的审美本质决定着湖泊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是一种审美开发,如果能够遵循着体验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基本原则,那么,我们在湖泊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就一定会大有作为,湖泊旅游也终将融自然、人文、生态、审美于一体,成为人类的美好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很少论及杨万里的文气说。杨万里在《诚斋策问》中集中阐发了他的文气理论主张,而《诚斋策问》是杨万里早期的作品,未收入《诚斋集》,是以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当然,这种文气理论也贯穿在杨万里后来一生的文学创作实践和理论建构中。杨万里的文气说是在其哲学气本论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赋予了文气说新的审美要素和审美情趣,提升了“气象”在中国诗歌美学体系中的地位,并且合理地将文气、文体和文法有机统一起来。杨万里的活法理论和诗味说都是由文气说发展而来的。其文气说对中国古代文气理论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道是庄子的本体论,逍遥则作为庄子的生存论,"逍遥以游"是庄子最崇尚的审美方式。在生存论意义上,逍遥游一方面是生命存在的方式,是主体寻求的一种最纯粹最高妙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境界;另一方面,也是理想的审美方式和诗意化的生命智慧的呈现。游戏精神成为逍遥的有机组成,逍遥也为游戏精神的敞开提供了可能。游戏精神成为《庄子》的一种风韵和情趣,给予接受者一种思维的启悟和审美的快乐。  相似文献   

19.
一幅出色的工笔人物画作品,线不仅仅只是画中的骨架和灵魂,线的独立审美价值及由此产生的纯粹以线完成的白描作品,呈现了中华文明史文化脉络的精神特性.在品味"线功"的审美中,线所表现出的形态气韵,体现了耕心一贯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追求,传达了中华文化血脉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本质.  相似文献   

20.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前期小说创作的名篇之一。在这里,他以“物哀”之笔,饱蘸伊豆风情写下了一个凄婉含蓄而又朦朦脆脆的青春爱情故事,其间不渗透着日本古典的审美意蕴。作者于温柔的伤感、波波的哀愁中不懈地寻找其精神家园。浓郁的审美意识流淌于作品的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