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美与善的自觉融合是沈从文作品独特的文学境界。他希望通过非现实功利性的文学表达来达到改造国民性的功利性目的,文学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之间的二元划分在沈从文这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它既有现实目的,更有超越现实的指向。沈从文以一种不同于同时代的美学风格,给现代文学提供了一种别样的选择,也使其独特性显得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创作的作家作品评论集《沫沫集》,坚持以艺术为本位,弘扬文学的本体性;运用直观感悟式的思维方式,体现独特的批评风格;采用人格化的批评方法评论作家作品,体现独特的批评个性;始终贯穿审美追求和对美与善的渴望。  相似文献   

3.
龚亚文 《红领巾》2005,(4):15-18
沈从文称得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最富个性和最具人格魅力的作家,这与他独具的一种人格气质密不可分.本文试图以“生命审美化“立论,来指称沈从文独具的一种气质,从而揭开作家人格之谜.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考察了三十年代后期沈从文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种变化,即:湘西社会变化中的堕落趋势逐渐成为他关注和表现的中心,其文体遂注入了更多的现实内容,抒情的笔致中也浸入了越来越多的现实讽刺。这和他原先充满牧歌情调的乡土抒情小说相比,显示了沈从文小说创作走向现实的倾向。对于这种变化的原因,本文从现实的社会政治压力、作家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审美心理的变化等方面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称得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最富个性和最具人格魅力的作家,这与他独具的一种人格气质密不可分.本文试图以"生命审美化"立论,来指称沈从文独具的一种气质,从而揭开作家人格之谜.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独特的人生体验,孤独天性和理想主义、自由主义情怀使得他形成一种独特的幽暗意识。通过对人性的正视和文学书写,沈从文力图改善人性,提倡美与爱,重造"神性—原欲—人性"三位一体的"神"。这种努力使得他获得了与世界文学对话互动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称得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最富个性和最具人格魅力的作家,这与他独具的一种人格气质密不可分.本文试图以“生命审美化”立论,来指称沈从文独具的一种气质,从而揭开作家人格之谜.  相似文献   

8.
从外型上把鲁迅和沈从文的小说进行价值评判很难。但是,只要细心品味一下两位大家的优秀作品,便会得到一种感悟:在对待原始的传统文化上,他们的文化心理结构迥然不同,这就形成了他们小说中的不同文化观念,认识这种观念,才能更好地把握他们作品的精神特质。鲁迅、沈从文小说文化观念的差异文化观念应该是作家对本民族和他民族文化的接受、认同、整合后形成的一种价值取向,它对作家的创作起着历史和现实的指导作用。鲁迅和沈从  相似文献   

9.
吕睿 《现代语文》2007,(10):35-36
学术界目前对沈从文的研究主要注目于小说和散文这两个领域,很少有人专门研究过他的诗论。事实上,沈从文虽然没有直接进行过诗歌创作,但他在部分通信和杂文中却显现出丰富的诗学观念:坚持诗的艺术性,以诗情的“真”、诗人的“善”和诗体的“美”为标准评诗。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作家田瑛的小说营构了一个虚拟的湘西,亦即第三种湘西。它远离了沈从文抒情的湘西,孙健忠写实的湘西,逼近了一个文化精神意义的湘西。田瑛的小说,在南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独树一帜,坚守着一种执着的文化审美,一种原始生命冲动的文学倾诉。他的小说创作实践,使以沈从文为代表的湘西现代文学传统,划出了精神上一以贯之,却又各自鲜活的三个方块,亦即第一、第二和第三种湘西。田瑛是一位生活于现代都市,精神却自我放逐到自己的湘西的作家。他文学发问的方式,就是他小说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沈从文有意识地实践着各种文体形式,尤其在语言风格上表现出独创性。在其作品论中,大量色彩鲜明的文学词语以及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本呈现出不同于一般文学批评文本的面貌,形成沈从文独特的语体风格。另一方面,沈从文对现代作家的作品进行了文体层面的评价,表现出对文体方面的高度重视。批评的文体和文体的批评可以说是沈从文文学批评有关文体特征的两个相辅相成的侧面,两者从同一个出发点分别指向主体和客体,构成了沈从文文学批评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2.
论文尝试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理解沈从文作品中所蕴含的与同时代不相谐调的另类因素。沈从文审美感受和审美表达的“原人”特色,代表了某种人类被都市现代文明磨损消耗以前的对待自然的本真方式。这不仅使他笔下的“长河”生态呈现出人与自然多层次和谐的生态美,而且还处处表现出深刻的生态智慧。生态批评对沈从文的追认,其合法性根源埋藏在苗族民间传说赋予沈从文平视有生无生的民族无意识。民族无意识中所包含的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精神基调,决定了沈从文的创作必然超逸出“五四”新文学的人道主义范畴,从而使沈从文作品的人道关怀表现出了有别于时代主流的别样面貌。  相似文献   

13.
在沈从文的著作中,有不少论及闻一多的文字,从中不仅可以发现沈从文对闻一多有独到而深入的认识,而且可以看出沈从文与闻一多在精神上的某些深层联系,并进而透视在现代中国的文化生态与社会政治背景下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沈从文创作思想的内涵,就必须熟悉其作品,在小说中,沈从文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往往是包含在人物事件的描绘中;在散文中,沈从文却常常直抒胸臆,点明笔下人事的内在蕴函。散文《箱子岩》悲哀于在压迫下湘西少数民族生命主体性的丧失,悲愤于民族灵魂溃烂而趋向衰败。窥视《箱子岩》尚未阐明的主题便是:民族精神的改造;对待人事的内在蕴涵便是:哀其不幸,恨其不争。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之一,其小说的丰厚意蕴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阐释空间。本文运用原始主义批评方法对沈从文小说加以解读。通过对沈从文的创作倾向的分析,本文认为,沈从文的创作既有原始主义倾向,又具有反原始主义倾向。原始和反原始构成其互为悖反的创作心态。同时,二者对峙形成的巨大张力,也使其小说蒙上了一层忧郁色调和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6.
“唯美、唯情、唯天命”占据着沈从文小说的核心地位。这是《边城》的生命基石!传统的重要节日、浪漫的爱情、地方尚武主义、浓厚的地方宗教色彩,还有作者对故土的那种深挚的爱,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精神,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洋溢着湘西人健全美好的人性与强大旺盛的原始生命力,以及湘西人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与崇尚自由的精神,从而使他的湘西世界呈现出了独特的魅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沈从文站在了民间的文化价值立场上来关注民间、表现民间,并以此来反抗现代性对自然人性的异化与扭曲,从而体现出一名现代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民间意识与民间情怀。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的作品带有鲜明的湘西地方色彩和民族特征.风景画、风俗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加深了作品地域文化的内蕴.作品所揭示的某些哲理,是作家生活和经历的概括和总结.艺术空白则是沈从文含蓄表达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9.
人性是沈从文创作的出发点和旨趣所归。在“美丽的忧愁”中,沈从文状绘着湘西少女自然的生命形态,挖掘着她们身上至美至善的人性,从而反观备受传统文化和商业文明毒害的所谓现代都市人的人性异化、人格萎缩和道德滑坡,为拯救我们这个日益堕落的民族精神、重适民族品德,进行着智性的思考和诗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始终将人性中真善美的部分作为重点加以表现。这种人性美既是沈从文作为"乡下人"的人生经验复现,同时也是其赖以在现代化的世界中实现精神独立的力量依托。在具体的小说文本中,美好的人性主要表现为生命自由的追寻、自我尊严的觉醒以及纯净人生的渴求等三个方面,寄托了作者内心深处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观念。正是这种对于人性美的坚定信念,使得沈从文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间找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并最终为读者谱写出一曲曲忧伤但又不失宁静的唯美乐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