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语言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的工具性,文本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的人文性,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则是语文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2.
池晓晶 《新教师》2022,(2):38-39
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工具性是人文性的根基,人文性彰显工具性的神韵.如果离开工具性来谈人文性,就好似悬空搭架,语文素养的高楼大厦将岌岌可危.同样,只有工具性而没有人文性,语文将散失情智交融的丰富内涵.那么,如何让文道统一、情智交融呢?下面笔者谈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积极倡导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言文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慢慢感受、领悟;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读说为主线,组织各项训练活动。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原则。随之而来的语文教学的教改之风却让我们的教学陷入了新的误区,一味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准确解读"人文性"的内涵,厘清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刘丹 《教育教学论坛》2012,(25):259-260
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阅读教学中既不能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又要防止把语文阅读课上成人文性极强而忽略了语文工具性的课。二者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广大教师的有效教学意识普遍得到强化,课堂有效教学研究逐步向纵深推进。1.正确地解读《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既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要进行人文思想教育,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课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有了它们的优化组合,语文教学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耿洪波 《考试周刊》2012,(71):39-39
语文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相结合,语文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也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语文才能成为有源之水。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有机地统一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笔者认为,必须为学生插上思维的翅膀,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问题,是新课改以来教师们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工具性孕育着人文性,人文性促进着工具性.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促进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良好融合,实现真正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育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不同于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性是语文工具性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应在语文教育中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独特的人文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语文新课程中提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主义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突显其重要性,如果过度重视人文性,轻视工具性,使人文性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难免尴尬.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发展,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2.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基于哲学思考,语文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哲学概念中的"物质"和"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是基础,物质决定意识。同样,"工具性"是第一性的,"人文性"是第二性的,工具性是人  相似文献   

13.
正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但传统的语文教学却过多地强调工具性从而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结果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肢解课文,繁琐的分析与刻板的训练让学生对语文教学失去了兴趣。而不少教师又都走向另一个极端,谈到工具性,便认为是技术主义,于是语文又成为了"人文性"的天下,导致语文教育的目标逐渐被淡化。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语文教学呈现出更多的人文性是时代的要求。因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有必要明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涵,在充分挖掘文本人文性的基础上落实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从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于是,从广大教师到部分的研究人员就把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语文的两个基本性质,在大谈人文教育的同时,往往把工具性推到了人文性的对立面,似乎是工具性削弱了人文性。我认为,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属性,它是决定语文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根本依据。我们只有认清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才能明确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全新的理念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科学阐述,解决了长期以来在语文课程性质问题上存在的文与道、思想性与工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之争。事实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强调了语文不仅仅是工具,也不能忽视其人文性。重视语文人文性决定了学习语文不能有很狭隘的功利心,陶渊明之"好读书,不求甚解"正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7.
俞丽冰 《考试周刊》2012,(83):37-37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积极倡导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言文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慢慢感受、领悟;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读说为主线,组织各项训练活动。因此,真正的阅读教学是要确立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培养自主探究精神,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的工具性 ,决定了语文教学要重视技能的教授。学习字、词、句、段、篇知识 ,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都需要一番操练。但是 ,如果只重视文法、逻辑等语言方面的操练 ,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 ,必将导致青少年对历史与文化的淡漠以及主体意识、创造思想、责任感、独立人格等的缺失。语文的人文性 ,决定了语文教学要强调学生的主观感觉 ,陶冶学生的情感和人格 ,使学习语文成为精神享受和提升的过程。当然 ,如果一味地片面强调语文的人文性 ,又势必造成学生语文能力的低下 ,特别…  相似文献   

19.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它发挥出语文育人的巨大作用.为此,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因为语文素养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20.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有机统一的。工具性是基础,离开工具性来谈人文性,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缺少人文性的语文课堂是生硬的、死板的,学生对语文学习就会慢慢失去兴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宏观概念,但贵在统一,也难在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