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杰出人物,这不仅在于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成就,也于他的为官施政和人格魅力上,本文从体恤民情的角度论述了苏轼施政方面的杰出贡献,其爱民亲民的形象同样是他人格魅力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他仕途不幸遇阻之时,其文学成就则尽得天时、地利、人和;经几年历炼,他便由只知读书应试和做官的苏轼,成就为一位处世从容,成就卓著的文学家苏东坡。他的文学创作日趋成熟,且各体皆工,全面勃发,出现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创作高峰期。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其自己思想和创作技巧的成熟,更有其生活和政治命运的特殊遭遇。  相似文献   

3.
苏东坡发愤立志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其父苏洵,其弟苏辙,都是历史上侍弄文字的高手。苏轼更为突出。不过年少时有过这样一件事。苏轼从小机敏过人,虽然年少,但许多文坛高手都不敢对他小看,他自己也觉得很是得意,骄傲之心渐生。这年春节,苏轼想借机一显才华,便作了一副春联贴于门上: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的文学星空中,苏轼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他是一位旷世奇才,是中国士大夫心驰神往的人格典范。林语堂先生把苏轼当作自己心灵的老师,说他是人间独一无二的人物。  相似文献   

5.
钟志斌 《文教资料》2006,(17):120-121
北宋初期的文学,是在经历了五代十国低迷之后快速发展起来的,而且呈现出一浪高于一浪的发展态势,而苏轼则把宋文、宋词、宋诗推向了高峰。苏轼的人格精神与文学成就同样引人注目,他引领了一个时代文学的大发展,为豪放词成为主流词风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忠君爱国情怀和豪迈豁达胸襟对后期特别是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意义更是深远。本文试图从苏轼被贬黄州所做诗文的思想内容来解读他人格魅力精神所在及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6.
苏轼,字和仲,又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之为苏仙、苏东坡,其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其是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成果反映者及积极参加者,其是中国北宋文坛史上继欧阳修后的另一位领军人物。笔者首先对苏东坡的生活经历给文学创作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接着又对苏东坡诗歌创作的特点进行了阐述,之后又对苏东坡词作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又对苏东坡的散文特点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研究苏东坡的创作经历及艺术风格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满足他们对文史知识的渴求 ,有必要对文化与文学的相关知识予以拓宽和加深。现就自己的教学实际试举三例。一、关于苏东坡在学习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课前预习题 :寻找有关作者的文史资料 ,理解该词写作背景 ,以教师身份设计板书 ,并对设计意图加以说明。同学们在搜集整理有关苏轼各种知识过程中 ,普遍对他的多才多艺非常感兴趣。有学生在设计板书时 ,用一个大写的“人”字 ,对他的多才多艺作了生动形象的比喻 :苏词像他自己的头部 ,宋词有苏轼犹如唐诗之有李白 ;(2 )苏子的散文像他阔大的…  相似文献   

8.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政治家。虽然个人仕途坎坷、历经曲折,但他始终实践着自己强国利民的政治理想。他任知定州虽仅半年时间,却实施了整顿军纪、加强边备、赈灾救荒等一系列措施,深受百姓们的爱戴。高尚的政治品质和杰出的文学成就,共同彰显了苏轼非凡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历史上,苏轼是独特的存在和永恒的文化极品.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最赋人格魅力的大文豪,被西方研究中国文学的专家誉之是中国的莎士比亚.苏轼的才华是多维度的.精研儒释道,在多种文化领域里都有超一流的建树.词至苏轼,境界始尊.其中秋词,无论是题材,还是艺术表现,其审美意蕴对时人和后人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如果搞一次"中国古代十大文学家"票选,有一个人绝对会榜上有名,他就是苏轼。如果让你说出十首中国古典诗词,你一定会想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名家,有一本书——《苏东坡传》,写的就是苏轼传奇的一生,这本书为我们全面呈现了具有文人和政治家双重身份的苏轼形象。《苏东坡传》是林语堂用英文写就的苏轼传记。林语堂曾经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著名的《语丝》杂志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他倡导写作"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以后,林语堂在美国用英文写就了《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红牡丹》《风声鹤唳》等著作,《京华烟云》被改编成电视剧在大陆上映后有比较大的反响,林语堂也由此获得了极高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11.
一代文豪苏东坡不仅多才,诗词文书画皆成就斐然,而且还是一位顾念兄弟情、夫妻情、鱼水情的多情之人,其文学成就彪炳千秋,其人格魅力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位久负盛名多才多艺的作家。他在诗、词、散文以及书法绘画上都有很深的造诣。但是,怎样评价苏轼的作品,评价他在王安石变法期间所写的诗文,建国以来一直存在着分歧。特别是“四人帮”出于其反革命的政治目的,诬蔑苏轼是“竭力维护旧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东坡书画     
苏轼,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我们在教材上学过他的诗词,在老师的讲述中了解过他的生平,写作文时也喜欢拿他来当素材,以至于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已经足够熟悉他了。然而,当有一天翻开这本《苏东坡传》,你会发现,依旧有很多你所不知道的细节在暗处闪光,经由林语堂先生恬淡而不乏情趣的叙述,它们一一汇聚,完整勾勒出了一位风流名士的真实模样。然而何谓风流?我认为,它不仅仅是指文学艺术上的造诣,更与其独特的为人处世有关。在这方面,苏东坡做了一个典范,喜欢他的人除了为他的诗文书画所动,更重要的是被他的人格魅力征服。所以,本期传记空间把介绍的重点放在了后一方面,希望通过这次阅读,能够让大家获得更多的认识,然后回头再去读东坡诗词,那时候,想必会另有一番感受。  相似文献   

14.
有一次,电视台举行知识竞赛。一道赛题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谁的名句?”选手答:“苏轼。”主持人判定:“错,正确答案是苏东坡。”主持人的判定不妥,引在这里不过是想说明:苏轼别号苏东坡。他的别号比名字更广为人知,这个别号牵扯出对他一生有重大影响的乌台诗案。  相似文献   

15.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一生坎坷艰难、颠沛流离,苏轼凭借旷达乐观、率情任性的性格和能超越人间一切不幸的自我精神,在文艺方面获得全方位的丰收。本文通过对他在文艺方面的光辉成就及多次被放逐的宦海生涯的陈述,试图对他的内心世界进行透视,从而展示他非凡的文学成就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6.
每逢夏季度假期间,法国报刊就要竞相刊载知识性和可读性兼备的文章,让人们从消遣性阅读中受益。今年是2000年,法国《世界报》7月间连载了12位生活在公元1000年的东西方人物,其中有神圣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皇帝和日本女官紫式部等文人,被该报称作“10 00年的12位英雄”的,还有我国北宋时期的文豪和名臣苏东坡。 《世界报》是欧美大报,我算它的经常读者。它用两个整版详详细细地评介一个中国人的生平,在我的印象中,这还是第一次。不过当时无暇拜读,前几天才翻阅了一遍。 苏轼的诗文,我读过一点,他的宦海浮沉,也粗知一二,但对其生平并无系统的了解。所以,对这篇专文不敢置评。该报国际部负责人告,作者为此阅读了欧美关于苏东坡的专著,用去了大半年的精力。所以,他的见解可以反映欧美学者的通常看法。 我们历来偏重苏轼作为文坛巨擘的一面,对他的从政生涯及思想,多半是在介绍其文学生涯时带过。《世界报》文章的视角跟我们有差别,它是把苏东坡置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大背景之下加以审视的。文章认为,我国北宋时期正值佛教式微、孔孟学说重新抬头,这有些像欧洲的文艺复兴,而生活在这个时期的苏轼则力图将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养生和儒家的入世调和起来,从释道儒三者的会通合流中寻求精神自由,诗文书画仅仅是他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7.
曹瑞娟 《现代语文》2005,(10):27-28,31
苏轼(1037~1101)堪称中国文学史上一座无可争议的高峰."如果没有苏轼,宋代文学将会平淡得多."对于苏轼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苏学".中国文学史的长可群星璀璨,而苏轼之不同于李白、杜甫、曹雪芹等文学大家的独特魅力,就在于也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表现出了超逸的人格风范,并将其种种人生感受和哲思无不尽意地付诸文学创作.他能够把自己从时代氛围、自身经历中所获得的人生感悟融注于具体形象和日常生活之中,浑然无迹,使作品呈现出一种生动的"理趣".  相似文献   

18.
黄玉峰 《当代学生》2011,(24):30-31
主持人龙吟:苏轼为人富情趣、有性情,京城生活风光无限,也惹出风波连连--神宗死后,哲宗继位,苏东坡"连升五级"被提升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又当了幼帝的师傅,此时,举国都敬重苏东坡,以与他交朋友,效仿他为荣,连他自己设计的长筒"子瞻帽"都成了有学问的象征。有一次,苏东坡陪同皇帝到醴泉游玩,正好有艺人在表演,一个演滑稽的小丑在台上自夸:"我的文章你们永远比不上。"众艺人说:"何以见得?""你们没看见我头上戴的是什么?子瞻帽!"皇帝回头看看苏东坡,也跟着笑了。  相似文献   

19.
《赤壁赋》教学实录 师:“如果我生活在苏轼的时代,我一定想方设法嫁给他。”(学生笑)这不是我说的,是著名女作家方方的话。苏东坡不仅是一个文学奇才,更是一位通才。他的赋少而精,借用潘长江的话说,“浓缩的全是精华”。他的《赤壁赋》是古典散文名篇,前人称其“以江山风月作骨”。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5,(79):25-26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明智的文人,其明智不仅表现在他在文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且表现在他的人生态度方面,即遭遇困难挫折时仍能乐观旷达,这种人生态度一直影响后人至今。本文结合苏轼贬谪黄州时期的词作,分析苏轼失意时的人生态度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