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漫话目录学     
我国古代的学术文化,深远流长,赓续不绝。在以“经”、“史”为主的学术体系中,有很多分支,辅助的学问门类众多,目录之学即是其中的一种。目录之学过去称作流略学,主要讲历代书籍产生、存佚、著录的状况,并由此而衍生出专门研究。  相似文献   

2.
于光远 《寻根》2003,(4):88-91
我注意到“姓氏学”这门学问,倒是有许多年了。但从自己不注意到注意“姓氏学”还是有一个过程。我想不妨把这个过程讲给大家听听。  相似文献   

3.
在清代很长的时间里,一直流行着把学问三分为义理、辞章、考据的观念。后来曾国藩出於时代的需要,加上偏于应用的“经济”(即所谓经世之学),於是又出现学问四分的观念。①后者虽未能完全覆盖前说,却也同样流行。  相似文献   

4.
专家与通人之争这一古老的论题,因西学东渐而更富挑战性。就志趣与性格而言,胡适倾向于“通人”,而就训辣与才情而论,胡适则更接近于“专家”。因外在环境的改变,胡适治学的兴奋点不断转移,可务精兼务博这一悲壮的努力一直没有完全放弃。本文描述胡适在“专家之学”与“通人之学”之间的依逢徘徊,指出其学问缺陷在此,其在学术思想史上的意义也在此。  相似文献   

5.
说到民间学.大家也许会说那是一种地方民间的“土学”.也是一种未经都市化熏陶原始的、无字记载的口头传播学,正是这种扎根民间的“土学”.才使劳动人民的生活丰富多彩.它极其广泛地反映了人类有史以来人科学的全部内容.是其它学无法取代的一门学问,这就是民间学。那么.我们如何去理解、认识它其中的内涵呢?下面就我平时的学习和实践。和人家一同作如下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先师中舒先生人品之朴直古道,学问之谨严精深,并世学者中实为卓然特立的大师。余有幸于60年代初期在先生门下作研究生治先秦史。“文革”后,由京返蓉,又有幸每年数次向先生候问起居,实为继续授学答疑的机会。盖先生性格讷言敏学,师生之间舍学问无它杂虑絮语可交谈...  相似文献   

7.
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研究所组织发起的“三个代表与学研究”学术研讨会,2001年10月25日在省社科院举行。与会代表有省委宣传部艺处负责人及省联、作协、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学院、西南交通大学、成都大学的专家教授、艺评论家、作家50余人。会议热烈讨论了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及其对学评论和学研究的现实意义。讨论了学与市场、学与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前后士大夫西学观念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西学观念最初是随明末耶稣会士传入的西方科技而俱来的。艾儒略撰有《西学凡》一卷,“所述皆其国建学育才之法”,①分六科:文科。理科、医科、法科、教科、道科。显然,艾儒略的所谓“西学”,是包括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内的西方学问,而为中学的对待之词。但其时耶稣会士仅传入天文、算学、水利等,并未介绍社会科学。时人因之通常称之为“西法”或“西术”。 明末以徐光启为首的一些科学家对西法极表欢迎,表现了吸收科学新知的强烈愿望和远见卓识。徐已初步理解到西法中蕴含著的西方自然科学体系的博大精深。他说,西方“…  相似文献   

9.
所谓"井冈学",就是系统研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整理其研究成果,开发和利用其教育和旅游价值,拓展其未来发展前景的专门学问.其学科内容包括: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概述;井冈山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井冈山精神与庐陵文化的渊源关系;井冈山精神与其他时代精神的源流关系;"天下第一山":井冈山旅游文化概论;国内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研究概况;"井冈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研究方法和途径;"井冈学"文献简介,等等.描述、构建和完善"井冈学"内涵和体系,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的学学术研究,若从其基础上看,可以说就是学资料的研究。因为自古以来,我们的学研究就是建立在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的。这种学术传统,最初来自我国古代的训诂、校勘和资料搜集中的考据方法,它早在汉初人缀辑编《尔雅》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后来这种方法又逐渐进入了学研究领域。这种重在资料考据的学术研究方法在清代乾隆、嘉庆时进入了鼎盛时期,乾嘉学对古籍和史料的整理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使考据方法获得了在学术研究中的基础和正宗地位。所以清代姚鼐说:“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章、考证三之分,异趋而同为不可废。”显然,这里所说的义理、章和考证都关涉着学术研究中的资料与方法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考证是搜集资料、辨别资料的一种方法;义理是在搜集、考辨资料的基础上,对可信的资料进行整合和条理发明;而章则意味着形成学术成果的论、作的采。从这个意义上看,在我们的学术传统中,资料研究是一切学术研究赖以展开的基础,而考据则是所有学术方法中最为根本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春秋时期的孔子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分别开启了中西哲学中关于人的研究,形成各有特色的“人论”。本文从“学”与“术”的分别来看孔子人论与苏格拉底人论的差别:孔子的“人论”是为统治者提供的“驭民术”而非学说,而苏格拉底的“人论”则是学理上的人学。  相似文献   

12.
对“文革”文学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旭东 《东方文化》2000,(5):102-107
近年来,对“化大革命”时期的学(下简称“革”学)的研究章开始多起来。这是因为,要想对20世纪的中国学进行整体性研究——无论是宏观的理论把握,还是史的线索的清理,绕开十年“革”显然是不明智的。事实上,在这些研究章出现之前,对“革”的不同认识已经在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学与化选择。新时期伊始,对“革”的研究主要还是一种情感上的控诉,认为“革”是“封建主义”在当代的复辟。“封建主义”一般认为是1840年以前的中国古代社会,这就是将“革”说成是中国传统化的结果。这种认识推动了新时期的改革开放,鼓励着人们从封闭走向开放,积极吸取西方的化与学成果。  相似文献   

13.
所谓“英大学问”,便是北京人艺老一辈名话剧表演艺术家、翻译家、戏剧活动家、原国家化部副部长英若诚。  相似文献   

14.
“学”从字源上来讲,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专家认为“学”字,“当从爻取义兼声”(徐中舒《甲骨文辞典》),是个会意字,篆文作“斆”字。许慎《说文》:“斆,觉悟也。从教,冖。冖,尚矇也,臼声。学,篆文斆省。”段玉裁《注》,认为“学”与“教”在古人乃是一事之两面,常相混用,既然“学”本身已经包涵有自觉与觉人,即学习与教人的双边活动,  相似文献   

15.
一、大学与综合素质教育 中外关于“大学”的定义可以举出很多,例如:“大学有大师之渭也”;“大学是探索高深学问的场所”;“大学是学者们(教师和学生)合作研讨学术的场所”等等。这些关于“大学”内涵的揭示都有其合理性。当我们进行深层思考,从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来认识,就会发现以上的定义都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不夸张地讲,几乎所有研究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的著作中,都不能不提到一个名字——杨守敬,以及他成就的一桩大事业——日本访书。杨守敬(1839或1840一门匕),字惺吾,晚号邻苏老人,湖北宜都(今枝城市)人。在他70余年的人生历程中,尽管生活常常窘迫,求什也屡遭不第,但这并未影响他对学问的孜孜以求。杨守敬研究学问,涉及非常广泛,从他流传于世的80多种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在历史地理学、版本目录学、金石学、校勘辑佚学、经学、小学等学科上都有不凡的建树。他还擅长书法,尤精行草,对书法理论也提出过独到见解。因而深得海内外学…  相似文献   

17.
书艺偶思     
在提倡无纸化办公的信息时代,面对一年也难得写上几个字的电子商务,以及早被电脑、网络、手机奴化了的现代人,想去与之谈论书法、探讨书法艺术,恐怕没有太大的市场。 古语曰:“字是门头,书是屋。”古代对于写字视为学问的开始,现代人的学问早与写字无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好像学问的高低与字的好坏成反比。可能是应试教育对于书写的轻视,致使许多学生从发蒙时起,写字就没有下过功夫,甚至在东洋人面前还要自叹弗如。话说有一帮精英聚会,为了提升与渲染聚会的品位与气氛,几位牵头者决定布置一下场面。  相似文献   

18.
《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后世大多数学者看来,这句话反映了孔子注重“德行”,认为“行”比“学”更重要,“行”在“学”先。但《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此处把“文”排在了“行”的前面.与《学而》篇顺序显然矛盾。  相似文献   

19.
中国风水的起源与传播刘沛林风水是古代先民为选择理想的生活环境而形成的一门学问。它强调“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哲学观念并行一悖的文化思想,对中国几千年来民居、村落、城市用葬地环境的选择,产生了深刻的...  相似文献   

20.
大风堂画苑由张善子、张大千昆伸开创,声誉鹊起于20世纪20年代,影响了中国现当代美术进程。特别是张大千,其生活、情感、艺术世界瑰丽多姿,编织了“大千学”经纬。本文通过对大风堂画派和大千学的认知,认为研究“大千学”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